<p class="ql-block"> 有四川美友问,《老界岭抒怀》中具体有哪些道家哲思体现</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首诗通过老界岭的自然景观与老子的关联,深度融入了老子核心哲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1. 道法自然:万物循己道,各成其景</p><p class="ql-block"> 诗中自然景象的描写直接呼应“道法自然”的核心——万物无需外力干涉,自会遵循自身规律生长。</p><p class="ql-block"> 气候分界处,“南檐细雨润芭蕉,北麓长风塑松柏”,南北景物因环境不同各展其态,无优劣之分,恰如老子主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规律对万物一视同仁,让万物按自身本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水流分道时,“左脉倾黄河、右溪入长江”,虽流向不同,但都能“奔成浩瀚”,印证了“道”的包容性:无需统一路径,每个生命、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道”,最终都能达成自身的价值(百川归海)。</p><p class="ql-block"> 2. 无为而治:不刻意分割,顺应规律显和谐</p><p class="ql-block"> 诗中多次否定“刻意干预”,体现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强行操控、不刻意割裂,顺应本质方能达成和谐。</p><p class="ql-block"> 气候“不割寰宇,只证阴阳相长”,没有将天地分割为对立的两部分,而是承认“阴阳”共生的本质,顺应这种互补关系,反而让南北景致各有灵韵;</p><p class="ql-block"> 水流“非为分别,是为万千奔赴的深广”,不将“分道”视为对立,而是理解为“奔赴”的不同方式,最终成就“百川归海”的壮阔,恰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不刻意制造对立,顺应事物本质,反而能达成更广阔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3. 守静致虚:心定即“道”,从自然悟本心</p><p class="ql-block"> 诗中通过“老子结庐”“钟声穿心”的场景,传递老子“守静致虚”的修身哲理——摒弃杂念、安定内心,才能从自然中领悟“道”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老子“化身山灵”后,“每阵风过皆成道语”,并非风有特殊意义,而是老子内心安定(心定成岭,魂立为冈),方能从寻常自然中感知“道”;</p><p class="ql-block"> 今朝“我们踏云而上,忽有钟声穿心而过”,最终“顺其自然,顿悟自身流向”,正是呼应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唯有放下浮躁、保持内心宁静,才能像老子那样,从自然的“无字偈章”中看清自身的“道”,找到自己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