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3 月 23 日,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 500 米的墎墩山上,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即派员会同南昌市和新建县文博单位进行现场勘查。考古人员发现墓的封土很大,且盗墓贼挖出来了三四十厘米厚的椁木、炭、白胶泥等,初步判断该墓葬为西汉墓,且等级较高。<div> 此后,考古人员对海昏侯墓周边 5 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并于 2012 年至 2015 年期间,先后发掘了车马坑、祔葬墓,解剖了园门、门阙及各式墓园建筑基址,还对主墓进行了发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div> 海昏侯墓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海昏侯墓并非一座孤立的墓葬,而是包含主墓、祔葬墓、车马坑、园墙、门阙等在内的完整海昏侯国墓园,这为研究汉代列侯的 “侯国” 制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 “标本”。 墓主人刘贺经历 “昌邑王 — 汉废帝 — 海昏侯” 的跌宕人生,墓葬中既保留了其作为藩王、皇帝的礼制痕迹(如高等级车马、乐器),也有作为被削权列侯的低调细节。这为研究汉代皇权更迭、宗室惩戒与政治斗争提供了具象化的历史场景,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内的 “车马出行” 主题雕塑主体为一组金色的车马造型,数匹骏马奋蹄奔腾,拉着带有伞盖的马车,动感十足,展现出汉代车马出行的壮观与气势。旁边还有造型独特、带有纹饰的立柱,整体设计融入了汉代的艺术元素与文化符号。该雕塑既体现了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车马文物所反映的汉代车马制度与出行文化,也成为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吸引游客,传递出汉代的历史文化风貌。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融合海昏侯国元素与汉文化特征。馆体设计整体以刘贺墓中多次出现的遒劲飘逸的龙型图案为母体建造。从空中鸟瞰,博物馆恰似一条苍劲的虬龙盘踞于山光水色、阡陌野陇之间,体现了 “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 的设计理念,既表达了对海昏侯国遗址的保护与尊重,又展现了汉文化的精神气韵。 游客中心广场前的金色马蹄金雕塑,造型模仿了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马蹄金文物,马蹄金是汉代的一种黄金货币或礼器,这一雕塑既凸显了海昏侯墓的重要考古发现,也增添了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吸引着游客前来了解汉代的历史与文化。, <p class="ql-block"> 离开游客中心,乘坐博物馆内的交通车前往“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p> 博物馆主入口广场进深长 168 米,象征海昏侯国 168 年的在世历史;三段台阶将广场分为四级,表明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历经王、帝、平民、侯四种身份的风云变幻;台阶共 33 级,象征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33 年的传奇人生,台阶两旁的雁鱼灯造型也凸显了海昏侯国遗址文物特点。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展示海昏侯国遗址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以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为主,涵盖金器、青铜器、玉器、竹简、木牍等多个门类,总数超过 1 万件(套)。其中,金器 480 件(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重量超过 115 公斤,是我国汉墓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数量最集中的一次金器发现;青铜器造型精美,有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等;玉器温润细腻,玉龙、玉璧等展示了汉代高超的玉雕工艺;还有数量众多的竹简木牍,初步释读后包含《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 博物馆外墙上镶嵌着这幅浮雕,可能出自墓葬中某一个文物的形象吧。 博物馆里的播放厅循环播放海昏侯遗址的发掘过程和诸多珍贵文物介绍。 走进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大型铜浮雕,上面绘制的是汉代人劳作、生活、礼仪等场景。从耕种农田到宴饮聚会,从车马出行到祭祀礼仪,这些画面栩栩如生,仿佛将我们瞬间带回到了千年前那个繁华的大汉王朝,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大型环形雕塑前是海昏侯国的第一代君主 —— 刘贺的塑像。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他最初是昌邑王,仅仅当了 27 天的皇帝,就被废黜,而后又被贬为海昏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跌落,这其中的跌宕起伏,该是多么令人唏嘘。 博物馆里纪念品售卖商铺,游客们可以购买一些馆藏文物的仿制品。 遗址博物馆里还配备了供游客餐饮的餐馆。 这是海昏侯博物馆的”南昌铭文青铜豆型灯“,它是江西省发现的最早关于南昌铭文的实物证据,其灯座和灯沿上都有 “南昌” 铭文,对研究汉高祖刘邦分封豫章郡等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昌邑籍田”青铜鼎展品:鼎是古代最重要礼器,夏商周秦汉延续两千多年,被视为传国重器,也是王侯贵族等级、身份和权力象征。此鼎有铭文“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册八斤”,可知此鼎是刘贺父子任昌邑王时使用的礼器。<div> </div> “海”字铜印 “海”字铜印: 海”是“海昏”的缩写,是西汉关于地名常见的省略现象。该印体形硕大,尺寸远大于汉代方寸之印。 按照周代礼制,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可以使用青铜鼎礼器。 这是发掘出来的建筑物“瓦当”,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这些瓦当具有汉代特色的云纹特色,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汉代海昏侯国的平面图 模拟当年建设陵墓的场景 葬玉 刘贺尸身已朽,40多件玉器围绕墓主人分布,多属葬玉。古人认为,玉能寒尸,用玉填塞九窍,覆盖在身体四周,可<br>防精气溢出,保户体不朽。<br> 刘贺遗体上下、四周和棺之间出土大量玉璧。玉璧是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重要户玉器,在战国两汉极为盛行《周礼·春官·典瑞》有“疏璧琮以敛尸”的记载。这些玉璧大多为青、绿色,且尺寸较大,是一种专门用于丧葬的礼器。<br> 海昏侯刘贺墓椁室:西汉早期列候墓葬多采用先奏楚国的井椁制度,即中部为棺室,四周为边厢,从汉武帝开始,列候墓向居室化、宅院化转变,刘贺墓即为典型代表;墓葬本体观模宏大,椁室没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明确。<br> 刘贺墓与刘贺夫人墓的外观景象。 “昌邑食官”青铜鋗:该青铜鋗体量上比其他标准形态的铜鋗大很多,上有铭文“昌邑食官 容十升重卅斤,昌邑二年造”。铜鋗可以用于洗漱、温酒和盛装物品,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鋗,造型精美,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也为研究汉代贵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刻有“食官”铭文的漆耳杯:“食官”是古代掌管饮食的官职。《汉书·百官公表》载,汉少府所属食官有“太官”“汤官”“导官”和“胞人”。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导官主择米、胞(同庖)人主宰割。该铭文器物表明昌邑国设有“食官”机构。<br> “昌邑食官”铭文青铜鋗:该青铜鋗体量大,器腹外壁有铭文“昌邑食官鋗容廿斗,重五十四斤,昌邑二年造,盆”。 玉人饰品:汉代玉人饰品不仅是装饰之物,还可能蕴含礼仪、辟邪等寓意, 反映了汉代的审美观念、丧葬文化以及当时玉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青铜动物玩具 瑞兽形青铜镇:一组4件,形制及大小相同。该器装饰分两层,里层博山造型,山峰耸立。底层为三只瑞兽,形态憨萌,首尾相接,环绕博山,侧身前行,回首张望。此镇构造巧妙,造型奇特,极具匠心,为汉代青铜镇之佳品。<br><div> 汉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室内铺设有席子。当人们起身或落座时,席子容易移动或边角卷起,不仅影响使用,也不符合礼仪规范。青铜镇一般成对或成组使用,放置在席子的四个角上,利用自身重量将席子压住,起到固定席子的作用,让席面保持平整 。像海昏侯墓就出土了精美的青铜镇,有的造型为动物形象,比如老虎、辟邪等,这些青铜镇不仅实用,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体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人们的审美情趣。</div><div> 除了镇席以外,青铜镇可以用来压住简牍,使阅读更加顺畅。而且在整理和存放简牍时,用青铜镇压在上面,能够防止简牍翘曲变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div> 海昏侯墓(即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种类丰富,有罐、壶、鼎等不同器型。陶器在汉代的社会生活中用途广泛,可用于储存、烹饪等诸多方面。海昏侯墓出土的陶器,不仅是研究汉代物质文化、日常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反映了当时的制陶工艺水平。 青铜染炉:炊器与盛食器的复合之器,西汉中晚期贵族常用。上面耳杯盛食物,中间镂空炉身置炭,下面长方形浅盘承灰。用炭火温热耳杯中调料,将肉食染味后食用。染炉设计,符合汉代人分餐而食之制,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br> 青铜博山炉,在汉代很多大墓中多有发现。焚香器因其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名。飞禽走兽出没于山峦<br>叠幢之间,其间有细小烟孔,可使烟气慢慢散发,形成云气缭绕景象,如同仙境。出现于西汉,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生活之中,是汉代神仙信仰的生动反映。<br> 青铜提梁鋞:就是保温的食器,在《说文解字》记载:“經,温器也,圆而直上。”刘贺墓铜鋞,出土时内盛鸡骨和汤羹。<br> 丧葬礼玉”玉璧“,古人认为玉璧具有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作用。 玉剑璏(wei)是古代剑具装饰与功能结合的核心构件,主要用于将佩剑固定在腰间的革带上,是汉代 “玉具剑”(以玉为装饰的剑)四大组件(剑首、剑格、剑璏、剑珌)中兼具实用性与礼仪性的关键部分。<div> 由于玉剑璏是身份的象征,它常作为 “敛葬玉” 随葬。汉代贵族墓葬(如河北满城汉墓、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玉剑璏,部分并非生前实用品,而是专门为丧葬制作的 “明器”,目的是在死后延续墓主人的等级身份。</div> 玉觿(xī):古代造型独特的玉器,早期是用于解开绳结的工具,后演变成礼仪与身份的佩饰。头端作凤首,以眼为孔,可佩挂,尾端残,造型优美。<div> 玉圭:玉圭最早期的作用是作为祭祀活动中人与神、祖先沟通的媒介,后期发展为封侯、拜相和官员任命的受封身份的凭证。</div><div> 玉管:汉代及此前的贵族墓葬中,玉管是常见的 “敛葬玉器”。</div> 侯王出行,驷马高车,旗(mao)导前,骑卒拥后。刘贺墓西面车马坑,是一座真车马陪葬坑,为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陪葬5辆独辀(zhōu)安车、20匹马,为汉代王侯出行等级最高的“驷马高车”。<div> 刘贺墓车马库还出土属于军礼性质的模型乐车2辆,属于导车、从车性质轺车6辆,及御车木俑。2辆乐车配有实用青铜錞于、青铜饶(镯)、钟和建鼓,这种“金车”与“鼓车”搭配的西汉列侯豪华马车,尚属首次发现。<br> 车马上装饰物工艺极为复杂、十分华美,彰显王侯尊贵身份<br></div> 车马器:汉代贵族出行乘坐马车,且喜用精巧车马器来修饰雄伟的马车。车马器既可加固和装饰马车,也是车主等级身份的标志。刘贺墓园真车马坑内出土3000多件刻精细纹饰的鎏金、错金银青铜和铁质车马器,彰显王侯贵族出行威仪。<br> 汉代青铜温鼎:是汉代的一种炊器,上部为一肚大口小容器,圆底下有一圆筒形炉腔。下部连接炭盘,用于放置炭火,炉盘一侧带流,可用于清扫炭渣。鼎内有板栗等残留物,炭盘里有炭迹。其功用与今天火锅或温食器相似。<br> 青铜雁鱼釭灯,博物馆前面的路灯就是仿制它的外形而制造的。<div> 灯的外形呈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管、雁体、灯盘、灯罩组合而成。鱼身及雁颈、雁体中空相通。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被其中贮存的清水吸收溶解,达到环保无污染效果。两片弧形灯罩可左右转动,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雁自古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俱全的灵物,其嘴中鱼亦具多子多福、夫妻恩爱、金玉满堂等吉样寓意。<br></div> 仿青铜雁鱼釭灯 海昏侯墓出土了 14 件编钮钟和 10 件编甬钟,是 21 世纪中国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div> 编钮钟出土于刘贺墓北藏椁,完整地悬挂于钟架上。钟体为合瓦形,矮胖浑圆,多部位有鎏金弦纹为饰。其中 13 件有相同的鎏金纹饰,1 件无鎏金纹饰,被称为 “小黑钟”。</div><div> 海昏侯编钟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完整、音律最清晰的西汉列侯级编钟。经测音,编钮钟音律准确,五音具备,为可以演奏双音的实用乐钟,能演奏《沧海一声笑》《荷塘月色》等乐曲。</div> 海昏侯墓葬出土了一组编磬,经初步技术检测,发现其主要元素为铁,这是考古史上首次发现铁编磬。此前,磬多为石制,铁磬的发现反映出当时工匠的高超造诣,也表明墓主人地位特殊。 这件青铜兽为底座带有长杆的器物没有表明是何物,根据外形可能是古人的衣架吧。 阿富汗蒂拉丘地大月氏人墓出土的中国汉代铜镜<br> 海昏侯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铜镜,这些铜镜展现出西汉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纹饰精美多样,有蟠螭纹、草叶纹、星云纹等。蟠螭纹铜镜,以蟠螭为主题纹饰,线条流畅,蟠螭造型生动,富有动感,体现了汉代艺术的浪漫与灵动;草叶纹铜镜则通过草叶状的纹饰,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汉代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星云纹铜镜上,星云状的纹饰排列有序,仿佛星空般神秘,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 玉剑饰 墓中出土 115 公斤金器(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和 200 余万枚五铢钱,是汉代黄金储备、货币流通规模的最直观体现。其中,带有 “上林三官” 铭文的五铢钱,印证了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成效;而马蹄金、麟趾金的形制与铭文,则揭示了汉代皇家赏赐制度与黄金的特殊价值。 海昏侯墓共出土金饼约 385 枚(不同考古阶段统计略有差异),每枚重量约 250 克,与汉代 “一斤” 的重量标准(汉代一斤约合现代 250-256 克)基本吻合,是典型的 “一斤金饼”。这些金饼多发现于主椁室、棺椁及陪葬坑中,与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共同构成了海昏侯刘贺的黄金陪葬体系,总黄金重量超过 115 公斤,创下了中国汉代墓葬出土黄金的最高纪录。 海昏侯墓葬出土了 400 余万枚铜钱。 这些铜钱重量达到十余吨,均为 “汉五铢”,它们被整齐地码放在北藏椁的钱库中,以 1000 枚一串的形式堆放,共计 4000 缗(音mín,穿铜钱的绳子)。<div> 这么多的汉五铢钱要是投向古钱币市场,汉五铢钱价格就会断崖式下跌,沦为 “普通藏品”了。</div> 青铜盘托炉是一个熏香用具熏炉,应是墓主闲情阅读、挥毫泼墨、奕棋演奏时焚香而用,使用时,将香料焚烧,缕缕满香透过熏罩或细孔散发,既可熏香衣物,又能祛除秽气,杀菌消毒,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盘托炉是其时形制简单的熏香用具。<br> 十二棱蟠纹青铜缶(fou),纹饰、器形都具战国青铜器典型特征。<br> 凤鸟纹卤是商末周初青铜器典型之器。刘贺作为帝胃皇<br>孙,府中藏有先前古物珍品和把玩器物无可厚非。此器应为刘<br>贺收藏、使用的古玩,平时亦可用于宴飨、祭祀等场合。<br> 均为成熟的西汉隶书,横向笔画多平直稳定,纵向笔画多顺势带出而不僵直,字形在整体平和典雅、落落大方的同时不失轻松活泼、流畅自然。<br>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熊形器 刘贺墓漆器书刻文字,主要内容为标记物品主人或制造者、器物名称功能与数量尺寸、制作工艺、成本价值,亦有表达祝福或规诚,综合记录制作等信息。文字均为成熟的隶书,古朴大气,线条厚实而不失灵动,画中出现明显的蚕头雁尾隶书风格特征。<br> 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墓园为梯形,南北宽约141-186米,东西长约233-248米,共占地约4.6万平方米。墓园内由两座主墓、七座葬墓、一条外藏坑和园墙、北、东门及其门阙、寝、祠堂及园寺吏舍等构成。园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br>设施。有的葬墓前建有祠堂。侯墓和夫人两座主墓同异穴,占据了墓园最高、中心的位置,两墓共用一个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高台。其礼制性建筑由东西厢房、寝宫和祠堂组成。<br> 侯墓由墓葬本体及其西侧的一个外藏真车马坑组成。车马坑内出土高等级安车5辆,马20匹。侯墓本体规模宏大,上有高达7米的覆斗形封土,下有座北朝南的甲字形墓穴,墓穴内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方形木构室。从整体看,其结构呈居室化倾向,属于西汉中晚期采用“汉制”埋葬的列侯埋葬。<br> 海昏侯刘贺墓园前的东门阙遗址 海侯刘贺(前92年一前59年)身世显赫,是汉武帝刘彻<br>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膊之子,始元元年(前86年)嗣位为第二代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因汉昭帝驾崩而无继嗣,十九岁的刘贺被拥立为帝,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二十七天后被废。元康三年(前63年),刘贺被汉宣帝封为海侯,就国豫章郡。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墩墩山成了他最后的归宿。<br> 2011年,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海候墓在意外中尘封开启,<br>举世震惊。刘贺墓园考古工作以“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br>一流的展示”为目标,取得了重大成果,囊括了2015年中国考<br>古六大新发现、田野考古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等中国考古四大奖项,2019年被授子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br>考古发现”,2022年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br> 大汉一朝,以孝治国,事死如生,厚葬盛行。西汉海侯刘<br>贺墓园是中国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br>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该墓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 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其规模宏大、室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明确,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刘贺墓共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简牍等各类精美文物5万余件(套),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中国汉代文化风貌,是一座实证西汉盛世文明的文化宝库。<br> 海昏侯墓出土的漆衣镜匣背面绘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孔子画像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孔子像。<br> 据《神异经・东荒经》记载,东王公居于东荒山大石室,西王母居于西方昆仑山,二者相隔遥远,每年需借由昆仑铜柱顶端的神鸟 “希有” 会面。此鸟背宽万九千里,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西王母每年会登上希有之翼前往东方与东王公相见。<div> 早期传说中,东王公与西王母的形象均带有原始图腾的凶猛特质,东王公 “人形鸟面虎尾”,西王母 “虎齿豹尾”;随着文化演变,二者形象逐渐美化,东王公成为威严的东华帝君,西王母化为端庄的王母娘娘。</div> 海春侯墓考古出土了五千多枚竹简和近百版木读,使<br>多种古代文献在两千年后重现,其中更是包括失传1800<br>多年之久的《齐论语》,是我国简续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br>大发现。<br> 海昏侯墓葬的车马坑位于主墓的西侧,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的真车马陪葬坑。<div> 坑内共发现 5 辆木质彩绘车和 20 匹马的痕迹,考古工作人员从车马坑里清理出土各类文物 3000 余件,车具如盖弓帽、杠箍、龙虎首轭饰等,马具如络饰、衔镳、当卢等,多为鎏金错银,制作极其考究,使用等级很高,与《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的皇太子、皇子所乘的 “王青盖车” 相似。此外,部分车马器具带有异域风格,如绘有大角羊图案的当卢,可能来自匈奴等西域地区。</div> 海昏侯墓的考古遗址现场,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现在以遗址展示的形式呈现。观众可以通过玻璃护栏等设施,近距离观察墓葬的土层结构、遗迹形态等,了解汉代高级贵族墓葬的形制特点,感受考古工作的现场氛围以及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遗址公园入口处的西阙与东阙两座建筑参照昔日海昏国都的城阙仿建而成,为高大的汉式城阙,它们相向而立,显赫着着曾经过往的侯国威仪。<div>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为汉式阙楼镀上温暖的轮廓。回望这座展馆,它所承载的早已不止是文物的陈列。它让沉睡的文物苏醒,让遥远的历史可回顾,让我们在与过去的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脉络与自身的根脉。而海昏侯的故事,也终将在这些文物的见证下,被历史所铭记。<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