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安徽省博物院新馆。

曹东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博物馆于1956年11月1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2010年12月28日更名为安徽博物院,是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个省级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使用毛体字作为招牌字。</p> <p class="ql-block">寻找毛爷爷的足迹安徽博物院(铸客大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1958年毛爷爷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尊大鼎,开玩笑地说了句:“啊!这么大,可以煮一头牛啊。安徽老馆博物院,是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个省级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使用毛体字作为招牌字。</p> <p class="ql-block">铸客大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铸客大鼎(又称楚大鼎)是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现藏于安徽博物院,高113厘米、重400公斤,鼎身刻有“安邦”铭文,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并于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龙虎纹鼓座个。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80年舒城九里墩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虎纹鼓座是春秋时期钟离国使用的建鼓底座‌,主要用于支撑和固定战鼓、乐鼓,在军事指挥、祭祀典礼和宴乐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溯源与考古价值?出土信息‌,1980年发现于中国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现存安徽博物院。‌‌铭文考据‌鼓座外侧铸有150字铭文,经辨识含"童鹿"(即钟离)字样,确认为钟离国君专用礼器。‌‌文化坐标‌,作为春秋时期吴楚文化交汇的实证,其出土的楚、蔡、吴等国器物,揭示了钟离国在江淮流域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云纹五柱器。西周晚期一春秋1959年屯溪弈棋号基出土。云纹五柱器器腹中空,腹饰双勾交连云纹,脊饰阴线云纹,是典型的吴越纹饰。此器形不见于其他考古发现,也未见于典籍著录,学术界对它的功用长期存在不同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乔君钲。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62年宿县许村芦城孜(今屈宿州市埇桥区)出土。钲是一种打击乐器,使用时可手持敲击,也可插入支架固定后敲击,此征柄上设有悬孔,亦可悬挂敲击。</p> <p class="ql-block">集既甗。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基出土。是古代的青铜炊具,主要用于蒸煮食物。其结构由甑(放置食物)和鬲(烧水)两部分组成,与现代蒸锅功能相似。青铜甗在商周时期广泛用于祭祀、宴会等场合,既是炊具也是礼器。战国时期的集既甗作为安徽博物院的馆藏精品,展现了古代烹饪技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公卣。西周(公元前1046一前771年)1965年屯溪弈棋三号墓出土。卣,盛酒器,专门用以盛放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此卣盖内和器内底皆有铭文2列10字“公作宝尊彝,其孙子永用”。</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楹。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58年太和胡富窑出土。楹的用途与簋相同,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兽首鼎。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88年庐江岳庙出土</p> <p class="ql-block">蔡侯飤鼎。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55年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蔡侯莲瓣方壶。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55年寿县西门内蔡侯基出土</p> <p class="ql-block">蔡侯镈钟。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1955年寿县西门内蔡侯基出土</p> <p class="ql-block">甬钟。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1980年舒城九里墩出土</p> <p class="ql-block">凤纹方鼎。西周晚期—春秋。1965年屯溪弈棋三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太后匜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楚王畬悍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方座簋。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干墓出上。</p> <p class="ql-block">集脞炉。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战国鄂君启金节。又名鄂君启节、错金鄂君启铜节、“鄂君启”错金青铜节,是战国中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免税通行证。1957年安徽寿县邱家花园出土4件鄂君启金节,1960年文物工作者在安徽蒙城县又征集到1件,共计5件,现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鄂君启金节(车节)。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57年寿县邱家花园出土。铭文大意:公元前322年大工尹脽以楚王的命令,让官员为鄂地的封君启铸造金节。金节规定,一次最多通行50辆车,一年内往返。禁止运输青铜、皮革等军用物资。如果用马、牛等牲畜驮载货物,集10匹当一车;如果用挑夫运输,就20人当一车。这些都要从50辆车总数中减去。从鄂出发,经陆路最终到达郢。见到金节,就不要征税,不提供食宿。不见金节就要征税。</p> <p class="ql-block">鄂君启金节(舟节)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61年蒙城征集。铭文大意:公元前322年,大工尹脽以楚王的命令,让官员为鄂地的封君启铸造金节。金节规定,一次通行150艘船,一年内往返。从鄂出发经水路最终到达郢。见到金节,就不要征税,不提供食宿。不见金节就要征税。如果运载马、牛、羊等货物,就在大府征税,而不要在关卡征税。</p> <p class="ql-block">吴太子诸樊剑。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1959年淮南蔡家岗二号墓出土诸樊,吴王寿梦之子,公元前560年一前548年为吴王,此剑是诸樊为太子时所作。</p> <p class="ql-block">楚金币。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高价值称量货币,主要用于大宗交易和国际流通。其稀有性主要取决于铭文、形制及考古发现频率,常见款式如“郢爰”和“陈爰”出土较多。</p> <p class="ql-block">展翅攫蛇鹰。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羊。汉(206BC-220AD)1981年安徽省淮北市高岳皇后密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望楼。东汉(25AD-220AD)1965年安徽省定远县靠山集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釉鸟兽陶灯。汉(206BC-220AD)1975年霍山县洛阳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卧女抱鹅枕。宋(960-1279AD)</p> <p class="ql-block">御仙花金带饰。南宋(1127-1279 AD)1952年休宁县朱晞颜夫妇合葬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尊。</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尊。商代(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1957年阜南月牙河出士</p> <p class="ql-block">龙流扁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2001年定远坝南出土铜盉是商周时期重要的酒器或水器。扁盉的特征是腹部呈扁圆形,西周晚期出现,春秋晚期逐渐消失。扁盉集中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多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p> <p class="ql-block">冯仁镜宅。民居。清?冯仁镜宅原建在歙县霞坑镇鸿飞村,两进三开间,当地人称作“花厅”,木雕有八仙人物、戏曲故事等。民宅内部家居文化陈设极具特色反映了微州人的精致生活。</p> <p class="ql-block">容像即肖像画。微州容像多为晚辈为年迈父母或逝去先人所绘以便祭祀、瞻仰之用。其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微州容像多为坐像以单人构图最为常见。人物表情细腻传神脸部造型尤佳。部分画作书像赞,以赞扬祖先德行,激励后学。此容像系男女像各1幅。图右上角分别有黄宾虹篆书题跋:“唐白云先生像(唐白云先生配全夫人像),槐塘唐氏宗祠旧藏,后学黄质敬题。”男像画心上端抄录《南雄路儒学正白云先生唐公桂芳行状》唐桂芳(1308-1381)字仲实,号白云学者称“白云先生歙县人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张果老倒骑毛驴木雕撑拱。清。张果者是我国民间神话传说八仙之一手持渔鼓法器,常常倒骑毛驴,日行万里。张果老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唐朝人,民间的隐士,善于长寿之道。</p> <p class="ql-block">双狮撑拱。清。双狮构图巧妙,采用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了雄狮滚动绣球,雌狮呵护幼狮,侧面相对,意为太狮少狮,离意高官辈出。狮尾一对蝙蝠,寓意“双福”微州三雕中均有狮子形象,常用建筑图案及谐音表达人们的精神诉求。</p> <p class="ql-block">鸟兽花卉小月梁。清。月梁因其造型弯曲如新月,故称月梁,因向上具有一定弯度,承受力增强,显得美观而又实用。这件月梁用在檐廊的顶架上,起到梁柱间联系并承重的作用。月梁中间和两端雕刻了三幅图案,两端浅浮雕相互对称的团花纹,形态自然生动。中间雕刻云形开光开光内雕刻梅花、喜鹊、鹿等物象,梅花烂漫,透露出春天的气息,鹿驻足扬蹄,抬头仰望假山上的两只喜鹊,三者皆是吉祥、好运象征,相互组合表现出抬头见喜、喜上眉梢、天下皆春等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鳌鱼脊饰。清。科举时代的殿试发榜,头名状元-般站在宫殿石阶上刻有整鱼的地方,迎接放榜,因此高中状元又称为独占鳌头。这种脊饰既有传统吻兽防火避灾的功能,又蕴含期望子孙科举荣登榜首的社会心理。</p> <p class="ql-block">麒麟仙鹤纹撑拱。清。图案以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了麒麟、仙鹤、松树等物象,栩栩如生,立体感强烈。麒麟、仙鹤皆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仙禽,古代官服胸前补子以麒麟为一品武官官阶形象,仙鹤为一品文官官阶形象,两者结合一起,寓意官运亨通。</p> <p class="ql-block">单柱器。春秋。1965年屯溪市(今属黄山市屯溪区)弈棋机场3号墓出土。此器与青铜跪跽俑出于同·墓葬上小下大近方形底座,座版腔内空,顶部有·中空圆柱,囫柱下端稍仲人底座内,座腹四面饰游蛇蟠绕,蛇头近三角形,一双圆眼凸起,以短斜线纹表示蛇身鳞片,中问蹲一小兽。四角原饰棱脊,现多已缺失.此青制器可能作为器座使用。</p> <p class="ql-block">玉琮。新石器时代。1996年肥东县张集乡刘岗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炉。南宋</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釉荷叶口碗。唐。1974年肥西县肥光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葵花形金盏。南宋。1952年休宁县朱唏颜夫妇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心形活环玉坠。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夫妇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塑人物造像。元</p> <p class="ql-block">金卸玛瑙碗。1972年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圆形大敞11,黄色,局部有暗红色斑纹,碗驼序仅0.2厘米,于半透明中朦脆地显露出玛璃的白然纹理。口沿镶嵌一周金边即“金”与宋代碗盘等瓷器边沿留有芒口”而金银的习惯相同,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技法。玛瑙自古以来戴是作玉的重要材料之一、具性脆,韧性差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此玛瑙碗器形较大,形体规整器壁打磨光滑,薄而透光,键整齐,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是安徽省目前唯-的一件玉器类“国宝”。</p> <p class="ql-block">菱花形凤纹银果盒。元。1955年合肥小南门原孔庙旧基出土</p> <p class="ql-block">虎钮玉押。元。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夫妇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宣德青花花果纹大盘。“永宣青花”胎质细腻致密,釉色洁白甜净,釉质肥润。一改元代青花图案层次多、花纹满的特点,纹饰更加清丽流閉,注意适当留白。青料以进口苏麻离肯为主,呈色青翠浓重,有散现象,多见铁锈斑痕。纹饰务为缠枝或折枝花果、龙风、海水。海怪、游角等。相较永乐青花,德青花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总的来说,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宜德”之说。</p> <p class="ql-block">象牙圆雕说书艺人。清</p> <p class="ql-block">木雕铁拐李清。铁拐李在八仙之中年代最久远、资历最深,位列八仙之首。传说铁拐李精于药理,常以葫芦中丹药治病救人,能起死回生,被封为“药王”,铁拐李被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奉为师爷,铁拐李形像也有象征健康长寿之意。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温润,质感如牙雕制品,年久色愈深,古朴美观,很适合用来精雕细刻。黄杨木雕多以传统吉祥寓意题材,如戏剧人物、神话人物、佛像等为主。考古发现黄杨木在西汉时已被用来制作精美梳篦,唐宋时还被用来制作印刷雕版。宋代,小件木雕较为流行。至迟到元代,黄杨木圆雕技艺已较成熟,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明清至民国是黄杨木雕的鼎盛期,应用非常广泛,从小型雕塑到佛珠、印章、家具、生活用品等均有涉及。</p> <p class="ql-block">犀角杯。明</p> <p class="ql-block">玉(石)猪。新石器时代(BP5500)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颈部以及微凸的腹部。从长重约88公斤,以圆雕手法雕冢出猪喏、眼、的獠牙推断,应属野猪类。出土时位于07M23葛葬填土正上方,耳.可能是此类大兹的特殊驿俗。</p> <p class="ql-block">陶壶形器。新石器时代(BP5500-4800)。潜山薛家岗遗址出土。陶壶形器。泥质红胎黑衣陶,陶器上部似麻花辫形长纽,纽下部镂一圆孔,纽旁开一方形口,下部喇叭形圈足柄上饰数圈凸棱,棱间饰等距圆镂孔3个此器物出土于薛家岗墓葬中,似非实用器,其造型独特,通体磨光,不失为史前陶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七足镂孔器。新石器时代(BP4800-4300)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蒙城县文物局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