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扬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3975423</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省石屏县的群山之间,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爱心温暖民心,将青春与热血倾注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他就是小陈(化名),一位扎根基层十余载的共产党员,用“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信条,书写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担当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毅然抉择:从校园到乡土的“逆行”</b></p><p class="ql-block">1982年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的小陈,深知贫困带来的困顿。2009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毅然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石屏县龙武镇,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开启了基层生涯。从石岩头村委会到孙家营村委会,再到弥太柏村委会,6年时间里,他辗转多个村落,从村委会主任助理成长为党总支专职副书记。</p><p class="ql-block">2015年,村官任期结束,政策变动让他面临抉择。但6年的“乡村情怀”早已融入血脉,他选择回到龙武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继续扎根。第一次到法乌村下乡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土路弯弯绕绕,雨天泥泞难行,村民住着土坯房,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孩子守着田地,农忙时要忙到月上中天才能归家。也就是这次走访,让他坚定了“一定要帮村民摆脱贫困”的决心,主动接手了法乌村委会撒白租、阿车租、居达嘎三个村子的扶贫工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俯身实干:视村民为亲人的“贴心人”</b></p><p class="ql-block">他不会彝语,就用通俗的例子、“手舞足蹈”地一遍遍讲解扶贫政策;村民申报政策遇阻,就带着材料帮村民跑流程,直到办理成功;入户走访时,他总带着笔记录每家情况——谁家养了牛羊、谁在外务工、谁身体不适,无论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困难都被他记在心里。“他一到村,各家的狗都认识他了”,某村党总支书记普总的玩笑话,道出了小陈与村民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他不仅宣讲党的政策,还主动推广农业技术,积极带动村民年收入稳步提升,更用个人力量为村民撑起“保护伞”。张氏(化名)的丈夫瘫床,他每月自掏200元接济买药;普大(化名)女儿患脑瘫,他帮忙申请低保,还不定期送去200元治病钱;脱贫户普二(化名)去世后,留下高一女儿小燕,他听闻后立即带着牛奶、书本等学习用品上门探望,和同事各捐200元,还申请低保并承诺每月资助300元直至其高中毕业。8年间,他累计捐出善款超万元,始终把村民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家事。</p><p class="ql-block">2015年,“石屏好人”张三(化名)坚持十余年照顾患病妻子的事迹打动了小陈。2016年,张三家烤烟因冰雹受损,小陈发动亲友筹集3000元,之后10个月每月再接济200元,为这个困境家庭送去“及时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爱无疆:从乡土到“疫”线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小陈的爱心从未局限于龙武镇的村落。2016年起,只要在朋友圈看到轻松筹、水滴筹的求助信息,他总会捐款,10元、20元、100元、200元,至今累计近几千元。入党第十个年头,作为共产党员,他主动向党组织多缴纳1014元党费;2021年10月,他申请加入“强边固防突击队”,前往河口县桥头乡簿竹箐村委会抗疫戍边近一年,用坚守诠释“大疫无我”的担当。</p><p class="ql-block">十余年来,小陈先后获评“优秀大学生村官”、“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石屏好人”等荣誉。但对他而言,村民脸上的笑容才是最珍贵的荣誉。从大学生村官到计生办干部,从脱贫攻坚一线到疫情防控战场,他始终像一束暖阳,用点滴善举汇聚成爱的长河,在基层土地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正如他常说的:“村民就是我的家人,我只是尽了绵薄之力。”这份朴素的初心,正是新时代基层干部最美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