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熄灭热恼,回归清凉</p><p class="ql-block">文/艾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夏去秋来。我由若干“清凉山”,想到了佛家“清凉境”,进而想到了俗世和佛家常用的“熄灭”二字。做一小小的追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说“佛陀”。“佛”为佛教的核心符号,意为“修行圆满的觉悟者”。但“佛”并非为佛教而生的原生汉字,佛教传入中国(两汉之际、公元前后)前,中国已有“佛”字,读音为“弼”,意为“辅弼”。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陀”先是译为“浮屠”“浮图”,后来演变为“佛陀”,简化为“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说“清凉”。“清凉”既是俗世的自然情境,又是佛家的精神意境。寺庙中常见“清凉圣境”或“清凉胜境”,二者含义有所不同。“圣”为神圣、圣洁,“胜”为美妙、名胜。前者强调精神,后者强调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佛教语境中,“清凉”并非单纯的物理温度,而是“破除烦恼后的觉悟状态”,是佛之智慧与慈悲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以“火”比喻众生因“贪、嗔、痴”三毒产生的“热恼”——内心的焦虑、痛苦、躁动如同烈火焚烧;“清凉”则是烦恼熄灭后的清净境界。佛的“清凉”,源于“般若智慧”与“慈悲愿力”的结合,二者共同熄灭“热恼之火”,达成“清凉自在”的涅槃境界。这种精神象征后来与中国山水融合,形成以“清凉”为核心的佛教圣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山西五台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东汉时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将其改名为“清凉山”。这里的清凉融合自然与精神双重含义。从自然角度,五台山夏季平均气温低,是天然的避暑“胜境”;从精神层面,文殊菩萨的智慧能破除人们内心烦恼,抵达神圣的“圣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经典、诗词与寺院匾额中,“清凉”二字高频出现:</p><p class="ql-block">1.佛经中的“清凉”。《大方广佛华严经》:“甚深功德,无上清凉”。《大智度论》:“断诸热恼,得法清凉”。《佛说月灯三昧经》:“入于禅定,得大清凉”。《佛说八吉祥神咒经》:“离垢清凉,得净法眼”。</p><p class="ql-block">2.诗词中的“清凉”。东汉·班固《竹扇诗》:“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唐·白居易《舟中晚起》:“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唐·李群玉《文殊院避暑》:“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唐·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p><p class="ql-block">3.匾额的“清凉”。“无上清凉”,悬挂于大同华严寺南掖门,为弘一法师(李叔同)手迹。“清凉胜境”“清凉震萃”,位于五台山碧山寺牌楼,传说为康熙手迹。“清凉台”,洛阳白马寺的匾额。寺内的清凉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译经场所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说“熄灭”。佛教以火喻热恼、以灭火喻清凉的精神内核,恰与汉字“熄”“灭”的构造形成奇妙呼应。</p><p class="ql-block">“熄”火为“息”,自心安静。气息的安稳,心灵的安息,正是佛教“断热恼、得清凉”的修行目标。</p><p class="ql-block">“灭”火为“一”,一元归真。“灭”字上面是“一”,下面是“火”。“火”去之后,“一”便成为纯粹、清净的“一真法界”,无分别、无执着的绝对安宁。</p><p class="ql-block">“熄灭”是修行,是解脱。“清凉”为目的、为终点。这种“以字载道”的现象,耐人寻味,意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9-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