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9月16日,板桥镇中心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师“同课异构”暨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交流活动在板桥小学及后所小学举办。本次研讨活动旨在通过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与实践,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搭建交流研讨平台。板桥镇中心学校副书记俞建刚同志及教研室王昆生同志莅临后所小学活动现场指导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次研讨活动,选取了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作为教学内容。后所片区13名语文教师们凭借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为大家呈现了精彩的课堂教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搭船的鸟,是三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三上五单元是整个统编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从导语到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习作,全都指向观察。本课教学重点理所应当聚焦于“观察”,并能从观察出发进行创意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鱼塘小学程峰老师这堂课从单元导语入手,紧扣语文要素,围绕“留心观察”这一单元主题展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翠鸟外貌、动作的细致描写,让学生体会观察的方法与乐趣。课堂中,教师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翠鸟的美丽与敏捷,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观察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本课教学中,摆羊小学孙露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翠鸟动作这一部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关注了动词,还引导学生发现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到翠鸟动作的敏捷性,通过图片比较翠鸟与麻雀的不同。再通过师生合作,对二者进行描写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翠鸟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摆羊小学沈小丽老师始终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为核心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圈画“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长着一张红色的长嘴”等细节,明确“从颜色、形状观察事物”;再结合“冲、飞、衔、站”等动词,点出“观察动态变化”,让“观察”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具体可学的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课标指出:在大情境活动下,习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这提示我们语文课要用好教材,从阅读中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旧州小学张利坤老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生态和人文特色;通过精美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的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引导学生感受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西小学游左香老师重点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朗读、理解、想象,进一步对文本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当一幅幅美丽富饶的图画呈现在眼前时,孩子们就能自然而然读出西沙群岛的美,读出作者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里堡小学桑黑艳老师紧扣教学目标,抓牢关键句进行教学。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她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作者是如何写鱼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而寻找句子之间的关系,引出关键句的教学,以关键句为抓手,教学环节紧凑,教学重难点突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桑老师在教学时有大单元意识,紧扣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融合语文园地梳理与交流,加强阅读方法的迁移和运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滨小城》是本单元的第二篇写景课文,课文围绕课题《海滨小城》,先介绍了大海和沙滩,再介绍了小城里的庭院、公园、街道。文章的第4至第6自然段,需要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通过文本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洪武小学陈红兵老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滨”的意思,深入了解海滨小城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本篇课文课情感丰富,教师通过男女生朗读、配乐朗、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以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积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欣赏和分析类似的文学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评课环节,陈燕林老师中肯的点评,从教材的解读、语文要素的落实、重难点的把握、课堂的生成等方面,对每位授课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既肯定了参赛老师的优点,又指出了课堂中的不足,并殷切的给老师们提出了具体建议。</span></p> 9月17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洪武小学袁树良老师教学课文1-3段,引导学生感受海上的色彩美、海滩的动静美。借助课堂,圈划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在初步朗读、动笔圈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圈找颜色词,读出海滨色彩之美;通过抓住关键词“镀、都、也”,还有句子的比较,感受语言的变化,也感受海滩的色彩从蓝白灰到金黄色的变化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塔小学刑东方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庭院、公园、街道这三个地点体会小城的魅力和整洁。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支架:圈划地点词和描写景物的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多种朗读方式理解小城景色的优美。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给予孩子方法的指导:数一数几个句子,圈一圈写的景物,想一想句子意思,找一找关键词语,一步一步带领孩子领略海滨之城“海滩”和“海上”风景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训练点是对2022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细化与落地,同时,它又是新课标中基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这一要求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的具体呈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所小学计外平老师本节课围绕“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展开,目标明确。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风声、水声和动物声音的描写,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同时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如背诵段落、仿写句子等,有效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品读语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所小学伏剑学老师这节课带领学生进行的全部语文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欣赏、学习、感知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有了这个主题,全部的教学活动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学生的读、写、思都在做这一件事。 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在书声朗朗中,在对比品悟中,在拓展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力,促进他们积累和运用语言,很好地展示了三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军营小学王顺芬老师以任务驱动为主,重点突出对“生动词句”的解读,如引导学生分析“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中“音乐家”“手风琴”的比喻妙处,落实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语文核心目标。课堂设计“仿写小练笔”环节,结合学生生活中听到的声音,引导其模仿文中句式创作,既巩固了对“比喻、拟人”手法的理解,又让学生从“感受自然美”延伸到“表达自然美”,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衔接。本课以“感官体验”为抓手,以“语言品析”为核心,成功让学生在课堂中“听见”了大自然的声音,欣赏了散文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东小学张严月老师始终围绕“理解童第周两次‘争气’的具体事例,体会‘争气’背后的坚持与自强”展开。注重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如分析“每天深夜,他都在路灯下看书”时,让学生联想“路灯下的环境有多艰苦”“他为什么不放弃”;解读“外国学生嘲笑”与“童第周用实验成果回应”的对比时,通过角色代入让学生自然共情“争气不是赌气,是用行动证明自己”。在课堂结尾设计“我的‘争气’小事”分享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克服学习困难”“掌握新技能”等真实经历,将“童第周的争气”转化为“自己能做到的争气”,实现了“文本道理”到“生活实践”的衔接,让品格教育落地生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后,吴亚红、刘巧燕两位校长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表现给予了综合评价,“同课异构”的教学效果显著,情境导入多元,文本解读各有侧重,互动设计亮点频现,参赛教师们展示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效果良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译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享受变好的权利和资格,教师在关注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当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中心学校教研室王昆生同志对本次活动做总结发言。他高度赞扬了老师们的精彩授课以及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讨的热情。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在这里碰撞、交融,有利于教师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能力。同时,他鼓励老师们将此次活动的收获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信息来源 | 板桥镇后所小学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签发 | 李桂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 | 俞建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郑小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 | 陈燕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