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仲秋时节,金风送爽,沫浴着休假东风,我来到了山西永济,立于黄河东岸的鹳雀楼前。澄澈的天光下,这座复刻唐风的楼阁愈发巍峨 —— 七十三丈九尺的楼宇如巨鹳展翅,朱甍映着流云,碧瓦沾着秋阳,檐角铜铃在风里轻响,仿佛正将北周以来的千年故事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史载此楼始建于北周大象元年,原为军事戍楼,因常有鹳雀栖息而得名,后渐成文人登临抒怀之地,却在岁月更迭中屡遭劫难,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经匠人精心复建,才再度以 “三层四檐” 的恢弘形制,屹立于黄河之滨。</p> <p class="ql-block">步入门殿,启功先生题写的 “鹳雀楼” 匾额映入眼帘,墨色温润如古玉,笔锋间藏着盛唐的开阔气象。穿过鹳影湖时,青石拱桥横卧碧波,桥洞倒影与桥面合成完整的鹳鸟轮廓,秋风拂过,水面波光粼粼,竟似鹳鸟振翅欲飞。恍惚间,时光仿佛倒流至金正大九年的那个秋日 —— 彼时蒙古铁骑南下,金将侯小叔镇守蒲州,为阻敌军粮草运输,毅然点燃鹳雀楼,冲天火光中,楼阁化为焦土,却也为抗金大业争取了宝贵时间。到了明隆庆四年,黄河决堤,汹涌的河水裹挟泥沙漫过堤岸,将残存的楼基彻底掩埋,唯有王之涣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仍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一层大厅的《登鹳雀楼》诗碑前,游人驻足吟诵,指尖轻触汉白玉浮雕上的字迹。</p><p class="ql-block">相传王之涣作此诗时,正值开元年间的一个秋日,他与高适、王昌龄同登鹳雀楼,见黄河奔涌东去,中条山连绵起伏,一时豪情满怀,挥笔写下这二十字绝句。如今再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忽觉耳畔似有黄河涛声穿墙而来 —— 那是晋陕大峡谷的激流撞击岩壁的回响,是诗人当年所见的壮阔景象,也是华夏儿女奋进精神的象征。诗碑旁陈列着唐代的陶俑与铜镜,陶俑的衣袂间仿佛还沾着长安的尘土,铜镜的铜绿里似藏着古人的梳妆往事,让千年的时光在此刻有了具象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至二层,河东文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舜帝耕历山的陶俑前,麦穗造型的展柜里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农具,陶俑脸上的笑容温和,仿佛正诉说着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的佳话;嫘祖缫丝的蜡像旁,蚕丝制成的绢帛泛着柔光,导游轻声讲解着 “嫘祖始蚕” 的传说 —— 正是这位先祖教会先民缫丝织绸,让华夏文明有了 “丝绸之国” 的美誉。转角处,关公故里出土的青铜刀泛着幽光,刀身上的纹饰依稀可见,让人想起关羽 “温酒斩华雄” 的英勇;不远处,柳宗元的《江雪》图卷悬于壁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的意境与司马光砸缸的彩塑相映成趣,一冷一暖,一静一动,勾勒出河东大地的人文风骨。</p> <p class="ql-block">终于登上顶层,凭栏远眺,才真正读懂 “欲穷千里目” 的深意。仲秋的阳光洒在黄河上,河水如金带蜿蜒东去,河面波光粼粼,偶有渔船驶过,留下浅浅的水痕;对岸的中条山层林尽染,红枫与青松交错,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风里带着黄河的水汽与山间的果香,深吸一口,满是秋日的清爽。</p> <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还能望见蒲津渡遗址的轮廓 —— 那里曾有开元年间铸造的铁牛浮桥,每尊铁牛重约三十吨,牛旁立着铁人,当年便是这些 “镇河之宝”,承载着往来的商旅与车马;东向而望,普救寺的莺莺塔隐约可见,耳畔似传来《西厢记》里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的私语,让这壮阔的秋日景致多了几分柔情。</p> <p class="ql-block">漫步唐韵广场,莲花造型的地砖上落着几片银杏叶,踩上去沙沙作响。这座复建的鹳雀楼,不仅荣获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更成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坐标 —— 它复刻的不只是 “三层四檐” 的唐风形制,更是 “更上一层” 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时,楼阁亮起宫灯,暖黄的光透过窗棂洒在石阶上,檐角的铜铃与黄河涛声交织,成了秋日里最动人的乐章。忽然想起 1991 年,86 位学者联名上书,呼吁重建鹳雀楼,他们在信中写道:“楼可毁,诗不可灭;史可断,精神不可绝。” 如今站在这里,才真正懂得这份坚守 —— 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一座楼台,更是中华民族穿越千年而不衰的文化血脉。</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深,星河垂野,我仍凭栏伫立。秋风拂过面颊,带来远方的蝉鸣与近处的涛声,王之涣的诗句在心中反复回响。这一刻,天地辽阔,千载诗意尽入怀中,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历史长卷里的一抹风景,与鹳雀楼、与黄河、与华夏文明,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b>敬请关注!敬请期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