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6日11点钟我独自在花市路囗南坐128路公交车到厂桥路口南下车后步行向前先参观了郭沫若故居。</p> <p class="ql-block">去和珅家的前海西街路旁人力三轮车一溜排开,望不见头尾。这都是邀你胡洞游的,价格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哦。</p> <p class="ql-block">"我在北京很想你"你知道另一侧写着啥吗?</p><p class="ql-block">是"北京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前海西街18号是郭沫若故居,既然路过就进入参观一下,故居很大,展出的内容非常丰富。我参观好后出来往前走几步就到了斜对面17号的恭王府——和珅的家。</p> <p class="ql-block">"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北京恭王府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王府建筑群之一,素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它最初是乾隆朝大臣和珅的府邸,后来成为恭亲王奕䜣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恭王府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馆,里面的建筑里有一些是售卖各种"文创"的商铺。</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可参观的景观名称以及推荐参观的顺序为:1、[一宫门] 2、[银安殿] 3、[嘉乐堂] </p><p class="ql-block">4、[葆光室] 5、[锡晋斋] 6、[抱厦] 7、[后罩楼] 8、[西洋门] 9、[独乐峰] 10、[蝠池] 11、[安善堂] 12、[流杯亭] 13、[蓺蔬圃] 14、[垂花门] 15、[竹子院] 16、[牡丹园] 17、[怡神所] 18、[蝠厅] 19、[平步青云路] 20、[邀月台] 21、[滴翠岩] 22、[福字碑] 23、[诗画舫] 24、[凌倒景] 25、[方塘水榭] 26、[妙香亭] 27、[榆关] 28、[龙王庙] 29、[箭道] 30、[乐道堂] 31、[多福轩] 32、[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p> <p class="ql-block"> 参观恭王府的一些提示:1、听听讲解能更有效详细的了解恭王府的前世今生。恭王府历史文化深厚,建议租用讲解器或聘请导游,或者"蹭听"旅游团的讲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典故和建筑特色。我经常是用"或者'蹭听'旅游团的讲解"这个办法的,这样可以选择好的讲解员而且还不用被导游牵着鼻子走。</p><p class="ql-block">2、最佳游览时间:春季和秋季是最佳游览季节。四月赏西府海棠,十一月观赏嘉乐堂的百年银杏。</p><p class="ql-block">3、 府内有几个集章点,感兴趣的话可以集章打卡:佛楼右边的书店(2枚) 、澄怀撷秀文创店(6枚)、听雨轩(30枚),喜欢集章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哦!</p><p class="ql-block">4、文创体验:可以品尝福字文创雪糕,购买与恭王府文化相关的纪念品。</p><p class="ql-block">5、周边游览:恭王府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可结合北海公园、什刹海、南锣鼓巷等周边景点一起游览。</p><p class="ql-block">6、注意事项:馆内多石阶,参观时请注意脚下;池塘水榭边请不要嬉戏打闹;全馆严禁吸烟。</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和珅家人还真不少!然而人群基本上集中在福字碑前,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三绝一宝而来的,看了这三绝一宝后坐着休息的人不少,所以对我这个喜欢截树寻根的人来说影响不是很大。</p> <p class="ql-block"> 一宫门,这是恭王府的正门,即银安殿前的门,三开间结构。一宫门体现了传统建筑与清代礼仪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作为清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其门前的石狮子尤为著名,不仅是装饰物,更是等级、权力和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门前有两座雄伟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为:“鎏金铜狮,王府至尊”。它们并非常见的石质,而是更高等级的铜铸鎏金,这在中国所有王府中是独一无二的,彰显了恭亲王奕䜣及其府邸极为显赫的地位:独一无二,北京所有王府门前的石狮子均为汉白玉材质,唯有恭王府一宫门前是铜铸鎏金的。这种材质只有在皇宫(如故宫宁寿门前的鎏金铜狮)、皇家园林或极高规格的寺庙才能见到。铜在古代是铸造货币和礼器的贵重金属,鎏金工艺更是奢华尊贵。这直接体现了恭亲王奕䜣作为清末最重要的权臣之一,其“亲王”爵位的极致显赫,以及他深得慈禧太后倚重的特殊恩宠。左边(东侧)雄狮,右前爪玩弄着一个绣球,象征着掌握无上权力,统御寰宇。雄狮造型威猛,肌肉感强,目光如炬,充满威严和王者的霸气。</p> <p class="ql-block">右边(西侧)的是雌狮,左前爪抚摸着一只仰面嬉戏的幼狮,寓意着子嗣昌盛,代代相传。神态相对温和,但同样气度不凡,守护着家门繁荣。</p> <p class="ql-block">这对鎏金铜狮是在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皇帝将府邸赐予其弟奕䜣成为恭王府后,在进行大规模修缮时安置的,与整个王府的辉煌建筑相匹配。如果您仔细观察,会发现狮身上有一些坑洼不平的痕迹。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时,侵略者误以为狮子是纯金所铸,用刺刀刮削试探,留下了这些伤痕。这个传说为这对石狮子增添了民族屈辱的历史印记,使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一宫门的粗犷的户对,位于恭王府牌匾下面,是四个凸出来的六边形柱子,也叫门簪,主要用于稳定牌匾。户对的数量与官员品阶相关,三品以下官员家是两个,三品为四个,二品六个,一品八个,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九个。恭王府作为亲王级别的府邸,其户对为四个,且为六边形,这是因为恭亲王家以武入室,六边形户对通常为武官所用。</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门当与户对相对应,位于门的下方,通常有圆形和方形之分,文官家用方形,象征砚台,武官家用圆形,象征战鼓。右侧的门当。</p> <p class="ql-block">左侧的门当,恭亲王家以武入室,所以其门当是圆形的,形似抱鼓石,体现了恭王府主人的武将身份和较高的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一宫门高大的朱门上有横七竖九的金色门钉,是亲王级别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和珅当年建门时偷偷弄成九行九列,跟皇帝一个规格,这也成为他后来被治罪的罪状之一。</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二宫门是清代恭王府的第二道正门,位于一宫门之后,是进入王府核心区域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恭王府二宫门最初为和珅私宅时期所建,后历经庆亲王永璘、恭亲王奕訢等主人,成为王府礼仪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宫门又称“十字院”,只有园主和重要宾客才能从正门进入,体现了清代严格的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二宫门与一宫门之间形成第一进院落,是王府中轴线上的关键节点。东路二宫门内为多福轩四合院,包含月台、厢房等,体现清代官式建筑严谨的对称布局。进入恭王府在他家大门口我就看了半天都挪不动脚步,东看看西瞧瞧,望着那些崭新的老古董,想象着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三绝一宝"引人入胜:恭王府的西洋门、大戏楼、后罩楼和福字碑被誉为"三绝一宝",每一处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是清代王府建筑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银安殿(也称银銮殿)是恭王府的正殿,也是王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礼仪性建筑。它位于王府的中路建筑群,气势恢宏,是清代王府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是恭王府的正殿,相当于故宫的金銮殿,用于举办重大活动,如恭迎诏书、宣读圣旨等。其屋顶为歇山式,正脊两端用螭吻,檐角垂脊兽为七个,建筑规制较高。</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曾因失火被焚毁,现在看到的是按原样复建的。殿内悬挂着"同德延厘"匾额,是咸丰皇帝手书。</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清代亲王级别的规制:银安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其屋顶采用歇山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绿色琉璃瓦在古建中较为少见,其尊贵程度仅次于皇宫的金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檐下施有五爪云龙彩绘,这是与清代亲王礼制相符的装饰。银安殿檐角上有七个垂脊兽。垂脊兽的数量在古代建筑中也是等级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 “银安”与“金銮”,王府的正殿俗称“银安殿”,与故宫的“金銮殿”相对应。"金銮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而“银安殿”是王府内举行重要礼节性活动的场所,其名称也体现了封建等级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银安殿内设有亲王宝座、屏风以及仪仗器具等,是亲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不过,目前的银安殿是现代复建的,其内部作为展览空间,常年举办清代王府文化主题展览通过展示画像、琉璃瓦、历史信息等介绍恭王府的历史。殿前曾设有月台(前墀),并原设有铜鹤、铜鼎等礼器。银安殿的历史可谓一波三折,银安殿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最初是和珅府邸的主体建筑。其形制参照故宫金銮殿建造,因逾制特征被称为"二皇帝"的政治象征。192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夜,银安殿连同东西配殿因烧香失火,全部被焚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银安殿院落仅存基址,为配合银安殿的复建工程,200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银安殿庭院基址进行了考古清理发掘,为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存的银安殿建筑群是在2008年恭王府整体修缮工程中,依据清代王府规制复建的,恢复了中路建筑群的完整格局。</p> <p class="ql-block">嘉乐堂,位于银安殿后,是王府的祭祀场所,效仿紫禁城的坤宁宫,用于举行满族传统宗教萨满教仪式,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 嘉乐堂是府邸中路的最后一进正厅,据说曾是恭亲王祭祀祖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殿门门楣上悬挂着“嘉乐堂”黑漆大字匾额,相传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p> <p class="ql-block">葆光室曾是和珅和恭亲王的"客厅",匾额是咸丰皇帝亲手所书。天花板和梁上绘有花草祥云,宁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葆光室确实是府内一处颇有故事和看点的建筑。它位于王府的西路建筑群,紧邻银安殿西侧。这处厅堂虽看似低调,却承载了从和珅到恭亲王奕䜣的厚重历史。</p><p class="ql-block">葆光室在和珅与庆王时期是客厅;恭亲王时期是秘密客厅,接待至亲</p><p class="ql-block">咸丰御笔“葆光室”匾额、精美彩绘、可能存在的夹壁墙遗迹(藏宝之用)。葆光室的名称为咸丰皇帝所御题,寓意深远。“葆光”一词源自《庄子·齐物论》,有“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的说法,意指隐藏其光、收敛锋芒。咸丰皇帝将此匾赐予奕䜣,颇有告诫弟弟要谨慎谦逊、不要过于显露的意味。恭亲王奕䜣也心领神会,特意撰写了一篇《葆光室铭》以表明态度。在建筑特色方面,葆光室檐下的彩绘非常精美。这些彩绘以花草为主图案,祥云衬托,透露出祥和、平静的氛围。其中的莲花、菊花、桃花等图案,都带有吉祥长寿、连生贵子等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锡晋斋,位于府邸西路,内部装饰有两层金丝楠木仙楼,木作工艺精美, 地面铺紫禁城所用的方块花斑子母石,格局仿建紫禁城宁寿宫,因和珅“僭侈逾制”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锡晋斋是西路正房,院落极其精致、气势宏大非凡。据介绍隔断全用金丝楠木打造,在当时是皇室御用。高大气派、极其奢华,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无价之宝。和珅当年逾制使用金丝楠木,也成为其被治罪的重要罪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位于府邸和花园衔接处,东西长达189米,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楼上曾是和珅藏宝之地,后墙上每间房各开一窗,尤其第二层的44扇什锦窗形态各异、砖雕精细。</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是恭王府的"藏宝楼",位于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是恭王府"三绝一宝"之第一绝。后罩楼后墙上下两层各有44个窗户,造型各异,别具匠心。远望犹如一道巨大屏风环绕笼罩整座府邸,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游客也如我似的仔仔细细地端祥这口巨大的铜缸。</p> <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都建议参观好西路的锡晋斋后将参观恭王府的第一绝"后罩楼",然后我参观好后罩楼的前面,从东至西转了所有的转经筒后穿过后罩楼,看沿湖一众假山,我这个从小就特别喜欢爬山的人就忍不住先去爬上假山,看看上面的山景再望望山下的湖色,先游览恭王府的后花园萃锦园,把必看的三绝一宝藏到后面细细欣赏。</p> <p class="ql-block">我从山野气息十足的樵香径开始爬山。先游玩恭王府花园名为“朗润园或萃锦园”,徜徉于园中犹如漫步在山水之间。与府邸相呼应,花园也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以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拱形石门为入口,以康熙皇帝御书“福”字碑为中心,前有独乐峰、蝠池,后有绿天小隐、蝠厅,布局令人回味无穷。东路的大戏楼厅内装饰清新秀丽,缠枝藤萝紫花盛开,使人恍如在藤萝架下观戏。</p> <p class="ql-block">假山上漂亮的亭台楼阁。恭王府的益智斋又名“养云精舍”,是恭王府内一处别具特色的书斋,位于园子的西南角。环境清幽,远离尘嚣。书斋前种植着梧桐树,为这里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宁静。室内布局简洁而大方,几案清洁,罗列着各类图书及鼎彝等古董,营造出一种静穆肃然、古香袭人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榆关是位于花园西南侧的长城风格建筑景观,通过仿山海关形制表达对故土的缅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榆关建于恭王府花园西侧入口处,是恭亲王奕訢时期重修花园时增设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长满青苔的城墙,榆关为山海关古称,建造者以此命名意在纪念清朝祖先从关外入主中原的历史,寄托满洲贵族对发祥地的情感追思。</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西边假山上及周边有山神庙、雨者岭、养云精舍等景观。山神庙位于花园西路南端的榆关城墙山坡上,是一座青砖垒砌的小巧门楼式微型小庙。</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山神庙,传说与“四仙”有关。狐狸、刺猬、黄鼠狼和蛇这“四仙”自古就经常出没于恭王府园之中,府中历代主人都敬之如神,待之如宾。每当府中有人生病或遇不测时,就会到山神庙前磕头烧香或上供品,以求“四仙”保佑病除和平安。当时府中女眷向屋外泼水时,也会唠叨一声“泼水啦”,意思是不敢惊动“四仙”,否则就会灾祸临头。还有传说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里写道:光绪十一年六月三日半夜,恭王府上空突然一声响雷,击中了正在银安殿里游荡的一只小狐狸。从那之后,王府里再也没有来过一只狐狸。据说王府主人把狐狸和黄鼠狼、刺猬、蛇当作吉祥物来供奉,狐狸绝迹后,王府的运势也急转而下。</p> <p class="ql-block">山路崎岖曲折,移步换景。</p> <p class="ql-block">往山下看湖光粼粼,碧波荡漾,造在自家花园里的山竟然高度不亚于我们海宁的西山。</p> <p class="ql-block">在山中时而登高时而钻进山洞,趣味盎然。</p> <p class="ql-block">妙香亭为双层木结构平顶式方亭,其独特之处在于上圆下方的两层屋顶设计:一层为直角方形,二层为圆弧形,以建筑语言诠释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妙香亭体呈海棠花或莲花造型,单檐木质结构,装饰花纹华丽精美。</p> <p class="ql-block">妙香亭下层原名般若庵,曾设佛龛并悬挂恭亲王手书《心经》;上层为妙香亭,是王府主人饮茶赏景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绎志斋是清代王府建筑群中的组成部分,位于恭王府花园内,曾作为奕䜣次子载滢的居所,并被称为“养云精舍”。该建筑现为非开放区域,绎志斋位于恭王府花园最西侧,与龙王庙、榆关等景点相邻。其名称“绎志斋”源自清代满语词汇,意为“整理思绪”或“研究学问”。该建筑群包含正房、抱厦、厢房等结构,梁枋彩画保留了典型的清代皇家建筑风格。 </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方塘水榭”是其后花园(萃锦园)中一处极具特色的核心景观,它完美融合了北方建筑的宏伟与江南园林的秀美,是整个园林的视觉和景观中心,是恭王府花园的点睛之笔。方塘水榭常被称为“水座”或“观鱼台”方塘水榭是一座独具匠心的水上行宫或水上戏台,其建筑结构独特,它建在一片长方形的水池(即“方塘”)之上,是一座前后出厦、四面开敞的厅堂。建筑南部为抱厦(向前突出的小屋),北部有平台伸入水中,三面环水,视野极佳。这种设计使得人们无论是在榭内观景,还是在岸上观榭,都能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园林“步移景异”的美学思想。方塘水榭是一处多功能娱乐场所,水上戏台:这是它最著名的功能。相传,当年恭亲王奕䜣或和大人在此宴请宾客时,会让戏班在北部的平台上唱戏,而主人和宾客则坐在南面的抱厦内观看。声音通过水面传播,更加清亮悦耳,效果绝佳。水榭是夏日休闲地:水榭四面通风,凉爽宜人,是夏日赏景、纳凉、聚会的理想场所。这里还是一个观景台:在此可以环顾整个花园的景色,近观池中游鱼、荷花,远眺假山、亭台,视角极佳。精美的装饰与寓意:水榭的梁柱上绘有精美的苏式彩画,内容多为花鸟、故事等,色彩淡雅,与园林氛围相得益彰。池塘中种植荷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饲养金鱼,寓意“金玉满堂”,处处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方塘边有一游客把一块面包掐成小块扔进水里,引来无数漂亮的金鱼争抢。</p> <p class="ql-block">拥挤抢食的金鱼引来拥挤的游客围观,我正好从山间小路走下山也加入了观鱼的队伍中。</p> <p class="ql-block">方塘水榭:广阔的湖面映入眼帘,湖四周各色花木俏丽怡人,湖心一座亭子矗立其中。这里名为方塘水榭,由面积约200平方米的长方形池塘和水中央的湖心亭组成。湖中的水引自玉泉湖。当年和珅曾划船到这里钓鱼。方塘水榭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周围的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诗画舫又称湖心亭、观鱼台,位于花园西路较大的方形水池中央,是三间敞厅式水座,歇山卷棚顶翘角,四周围以带座护栏,最初无桥连通,需乘船而上,现建有桥梁方便游览。</p> <p class="ql-block">诗画舫:位于萃锦园西路方塘东侧,是一座形似船只的游廊,连接帝华轩与韵花簃,荷香四溢,可在此静享行舟古意。这里是主人饮宴、观鱼之处,恭亲王奕訢曾与朋僚们乘舟登榭,饮酒品茗,其好友宝鋆还作诗描绘了当时“四围流水青杨巷,一院香风白藕花”的美景。</p><p class="ql-block">诗画舫所在的池塘是园中面积最大的一片水域,占地约3亩,其西、南及西南三处各有一座石刻龙头嵌于池边,引泉水自龙嘴流入池内。周围花木点缀,池中鱼儿成群,夏日莲花盛开,水榭仿佛镶嵌在一块温润的碧玉之中,别有一番趣味。</p> <p class="ql-block">方塘一湖碧绿的荷叶</p> <p class="ql-block">澄怀撷秀(花月玲珑馆)位于萃锦园西路,方塘北岸。原为府主人夏季读书之处,又名花月玲珑馆、海棠轩,屋前有海棠数株,素以西府海棠闻名京城。</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澄怀撷秀”是花园内一处书斋的名称,寓意“净化心胸,汲取自然与人文精华”,兼具建筑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澄怀撷秀”由“澄怀”(澄净心胸)与“撷秀”(撷取精华)组成,典出中国传统文人的修身理念。该名称既体现园林美学追求,也暗含主人恭亲王奕訢对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澄怀撷秀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精美的文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宝朴斋是恭王府建筑群中的一部分,位于澄怀撷秀(花月玲珑馆)的东配房,曾作为商铺使用。</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邀月台是府内后花园——萃锦园中一处非常引人入胜的景点。它坐落于花园中路假山"滴翠岩"的顶部,是全园的制高点和中轴线的终点之一。邀月台因其地势高耸,视野开阔,是当年王府主人与家人朋友赏月、纳凉、品茗的绝佳场所。台上建有一座名为“绿天小隐”的三开间小屋,更增添了此处的雅致。</p> <p class="ql-block">站在邀月台上,可以俯瞰整个萃锦园的优美景色,园内亭台楼阁、山水林木尽收眼底,是俯瞰恭王府花园全景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正如其名“邀月”,这里曾是王府主人中秋赏月的理想之地,在此可以想象当年王府生活的雅趣。邀月台所在的滴翠岩山下秘云洞中,藏有恭王府的镇府之宝——康熙皇帝御笔的“福字碑”。这使得邀月台也成为恭王府深厚“福”文化体验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通往邀月台山顶的廊道(或称山路)设计颇有讲究。除了最底下有两级台阶象征“坎坷”外,其余部分是平坦无台阶的斜坡,寓意着“平步青云”或“一步登天”。游览时,记得要跨过最初的“坎坷”,然后一路向上走,据说这样能讨个“升官发财”的好彩头,下山时则建议从旁边的小路下去以保住好运。你不妨放慢脚步,在台上停留片刻,感受一下当年王府主人在此吟风赏月的心境,并尽情欣赏这座清代王府园林的恢宏与精巧。邀月台不仅是恭王府花园中的一个高点,更是一个融合了建筑美学、吉祥寓意和昔日王府生活情趣的重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花园里有好多雕梁画栋的漂亮长廊。这是平步青云长廊,长廊地面逐渐升高,意为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平步青云长廊的尽头,叫抬头见喜。</p> <p class="ql-block">万福文化底蕴深厚,府内各处点缀着以蝙蝠为主题的装饰,加上康熙御笔的"天下第一福",形成了独特的万福文化,让你在游览中沉浸于中国传统福文化的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秋水山房是恭王府花园中的一处景点,位于方塘水榭南侧,与妙香亭等景点相邻。其名称源于园林中的池塘景观,池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亭台楼阁的倒影,环境清幽雅致。秋水山房北临方塘水榭,周围环绕着参天古树和曲折回廊,形成"秋水长天"的意境。此处曾是和珅练功习武的场所,现存巨幅彩绘"萃锦园"全图记录了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秋水山房位于恭王府花园中路,可从邀月台沿长廊西行下山后到达,也可从榆关门附近进。“秋水山房”是花园西路一处颇为雅致的建筑。它位于榆关之西,依山而建,是一座倒座敞厅,正对着园中的水面。这里曾是王府主人盛夏时节品茶、赏景、纳凉的清凉之所。 "秋水山房"之名,据说是因恭亲王奕䜣的诗中提及此处曾悬挂成亲王永瑆书写的“秋水山房”匾额。为依山而建的倒座敞厅,正面朝向水面,视野开阔。主要供盛夏时喝茶、赏景、纳凉。西侧紧邻曾是书斋的“益智斋”(也称“养云精舍”)。屋前种植梧桐,风起时树叶飒飒作响,更添幽静。其名称“秋水山房”与西侧的“益智斋”连读,音似“秋水益智”,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秋爽斋”。虽无确凿证据,但也为景点增添了一份文学想象的趣味。位置:位于花园西路,紧挨着榆关,跨过榆关门洞,左侧房屋即为秋水山房,其西为养云精舍,东与妙香亭相邻。</p><p class="ql-block">秋水山房是一座靠山面湖的三间敞轩,为平顶厢房,其屋顶上圆下方,以建筑语言诠释了“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精品。据记载,这里是王府主人练功习武的地方,南墙上曾有巨幅彩绘“萃锦园”全图,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秋水山房四周绿树成荫,花香袭人,所处位置景色优美,游客在此可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p> <p class="ql-block">凌倒景位于萃锦园西路方塘西岸,为一组高低不一的天然石笋,其倒影投入水中,形成独特景观,天、云、水、山、石、亭共同绘制出一幅水底楼台图画</p><p class="ql-block">益志斋:位于萃锦园西路,在“榆关”内,“秋水山房”西侧,为三间西房。</p><p class="ql-block"> 8. 榆关:位于萃锦园西路,是一段城堡式墙垣,长约50米,雉堞、洞券俱全,石额书曰“榆关”,即长城的山海关,是长城的象征,以此表示园主不忘记清祖从山海关入主中原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9. 龙王庙:位于萃锦园西路,是一座祭拜龙王的小佛龛,规模较小,只有一间房舍,庙内供奉着东海龙王敖广塑像,左右各有一幅壁画,庙前有一副对联,还保留着一眼深约10米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凌倒景是恭王府内方塘水榭西岸的独特景观,由水塘西岸立着的数根石柱在水中的倒影构成,形成虚实结合的视觉效果。石柱与水面倒影相互映衬,呈现出动态与静态的平衡美感。作为恭王府萃锦园的组成部分,该景观与湖面倒影共同营造出诗意氛围,成为游客拍摄留念的热门地点。凌倒景可通过湖心亭“诗画舫”小桥或榆关城墙入口进入观赏。</p> <p class="ql-block">韵花簃是恭王府花园中的一处建筑,位于滴翠岩西侧,与东路的退一步斋遥相对应,它是一间方塘边的临水小屋,位于中、西路之间两条长廊的连接处,西临方塘,东望山岩,是一座三间平顶厢房。</p><p class="ql-block">簃即为堂边小屋,韵花簃是看花听曲之屋,夏秋时节,恭亲王奕訢常在此散心静坐,赏鱼观山,享受自然之乐。</p> <p class="ql-block">滴翠岩</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韵花簃”位于花园中路,是一处颇为清雅的建筑。它紧邻安善堂,是萃锦园中的重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今,韵花簃是恭王府博物馆内的文创店之一,主营首饰等文创产品,每年春节期间还会推出新春“福”文化主题文创产品,供游客选购。</p> <p class="ql-block">退一步斋位于恭王府花园滴翠岩东侧,与西路的韵花簃遥相对应,是一座平顶厢房。它东紧邻大戏楼,西临安善堂的回廊,处于花园东路的重要位置。退一步斋是恭亲王奕訢的一处书斋,其名蕴含“退一步则海阔天空”之意,体现了主人的一种处世哲学和心境,奕訢可能在此读书、思考或休憩。</p> <p class="ql-block">退一步斋周边有丰富的园林景观,其所在的花园分为东、中、西三路,四周有假山围合,景色优美。北面是大型假山滴翠岩,山上建有绿天小隐,厅前有邀月台,夜间可静坐望月;附近还有蝠池、独乐峰等景点,构成了一幅雅致的园林画卷。</p> <p class="ql-block">龙王庙位于萃锦园西路,是一座祭拜龙王的小佛龛,规模较小,只有一间房舍,庙内供奉着东海龙王敖广塑像,左右各有一幅壁画,庙前有一副对联,还保留着一眼深约10米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蝠厅位于萃锦园中路中轴线最后一进院落。蝠厅正厅五间,为硬山卷棚顶,前后各出三间歇山顶抱厦,正厅两侧各接出三间折曲的耳房,耳房与正厅相接处是硬山做法,两端是歇山做法,折曲处为庑殿做法,整体平面形似展翅飞翔的蝙蝠,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蝠厅屋顶采用了庑殿、歇山和硬山三种形式,这在一般建筑中极为罕见。在明、清时期,庑殿屋顶被视为最高等级,通常用于皇家建筑,恭王府蝠厅采用这种屋顶形式,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蝠厅的顶棚和柱子都画满彩绘,是分成三种颜色的斑竹,称“海墁斑竹”,老竹、新竹、嫩竹寓意“节节升高”。</p> <p class="ql-block">蝠厅又称正谊书屋、云林书屋、寒玉堂等,曾为府主的园居之所和书房,恭亲王奕訢之孙、著名书画家溥心畬曾在此居住和作画。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福气,恭王府花园里有各式各样的蝙蝠元素贯穿始终,蝠厅的设计也体现了主人对福寿安康等美好愿望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我在花园里参观了很久,看不完根本是看不够的。从下来看到参观恭王府一宝——福字碑的队伍不是非常长了,我马上去排队。</p> <p class="ql-block">一宝是指康熙御笔"福"字碑。据传清世康熙虽然书法造谐精深,却一生罕有题字,除了公文外,京城之内流传下来的只有三个,其中有两个是故宫内交泰殿的“无为”,第三个便是这个"福”字,据传这个字可大有来头:这个“福”是康熙为其祖母孝庄皇太后六十寿诞而题。孝庄皇太后曾辅佐三代皇帝,威望极高,康熙对祖母非常敬重。但正当准备为祖母举行六十寿典前,祖母却突然病重。于是康熙学古人“请福续命”,斋戒三天,写下了这个对祖母饱含祝福的“福”字。据说非常神奇,孝庄太后收到这个字后,重病很快痊愈,非常高兴,于是请工匠把这个“福”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御花园中。这个清代珍宝本应在紫禁城中,为何会在何珅家后花园的假山中?民间有各种猜测,有一种说法比较普遍:何珅知道这个字是国宝,但太喜欢了,便借城中修下水道之机,让人偷运出城。由于是偷来的,当然不敢放在府邸中,只能放在花园的假山中。</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嘉庆抄何珅家时发现了,曾想挪回宫中,奈何何珅把这个碑嵌入太湖石太牢固,而且这个位置正处于京城的水龙脉上(土龙脉在紫禁城),谁敢动龙脉呢?嘉庆只得作罢,叫人把这个藏碑的秘云洞封死。直到解放后,因为恭王府年久失修,周总理非常关心,在1962年视察恭王府时,发现假山上有块石头像龙头,推测下面有皇帝的东西,让人打开假山,果然发现在里面藏着康熙御笔福字碑,而且“福”的头顶上还有完整的康熙御印!周总理称赞说这块碑是“中华第一碑”,民间又称是“天下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这块福字碑有如此神秘的经历,所以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游客们都愿排着长队,就为一睹“福”字碑真容,沾点福气。我们来看这个“福”字,写得苍劲有力,气势非凡,更难得的是把“五福”集于一体:右方上部像个"多”,下面是“田”,却没封口,整个右半部分看又像一个"寿”字;左边的“示”字旁,既像一个子字,又像一个"才”字,整个字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五福”集于一字。而且这个“福”字写得又长又瘦,又寓意“长寿福”,真是意蕴无穷,绝妙之极!难怪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福”,当作绝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相传康熙帝为祖母孝庄皇太后请福续寿而书写此字。孝庄皇太后收到这份大礼后不久,就恢复了健康。她特意让工匠将这个福字刻为石碑,成了皇家的宝贝。至于福字碑是如何来到恭王府的,至今仍是一桩悬案。有一种说法是和珅将其偷出皇宫,并巧妙地设计在龙脉之上,使得嘉庆皇帝抄家时也不敢轻易移动。</p> <p class="ql-block">福字碑是恭王府的镇府之宝,位于秘云洞内。此碑高约1米,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福字,碑的右上角镌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这个福字碑应该确实是真迹,外面用厚厚的玻璃覆盖起来了。排长队进洞来参观的人,事先导游都忽悠过了,一定摸一下福字碑然后摸到福字的手千万别松开直接装衣服口袋里,把福气带回家。其实大家是隔着玻璃摸的,根本没沾福字的边呢。</p> <p class="ql-block">这个"福"字构思奇妙: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其他笔画细看又能品出"子"、"才"、"田"、"寿"和"福"字,和这个"多"字组合起来就是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和多福。整个"福"字又长又瘦,寓意"长寿福"。</p> <p class="ql-block">大戏楼是我国现存唯一全封闭的宫廷戏楼。采用特殊聚音木材建造,配合内部结构,可以做到声音</p><p class="ql-block">"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恭亲王时期,这里曾是京城文人雅士、达官贵人聚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三绝之一是位于邀月台东部的大戏楼,占地约700平方米,可容纳200余人看戏。这个戏楼采用一种聚音的木材建造,内部结构独特,据说在戏台下面藏有数口大缸,呈Ⅴ形排列。所以楼内虽没有音响设备,但却能使每个角落都能把戏台上的唱腔和乐器伴奏听得一清二楚。</p> <p class="ql-block">戏台用硬木雕花隔屏分为前台和后台,上面悬挂着"赏心乐事”的匾额。戏台天花板和四周墙壁绘满了藤萝和紫花,古朴清新,使观众有在藤萝架下看戏的感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访华时曾在此楼听王府乐曲,对恭王府大戏楼和中国古典乐曲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这个大戏台上唱戏。</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名鼎鼎的大戏台,我继续在花园里参观,牡丹园内,牡丹花正在酝酿之中。我还爬上了东侧的假山。山上山下湖中湖岸有看不尽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由于本美篇所用的图片已经到了规定上限,恭王府其他两绝且听下篇讲述。</p> <p class="ql-block"> 真珍拍摄查阅整理记录于</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7日深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