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边境线手记(21)解码室韦小镇三色烟火

米粒

<p class="ql-block"><b> 331边境线手记(2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码室韦小镇“三色”烟火</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觉醒来,晨光已镀亮北鹿酒店的窗棂。赶紧起床早餐。今天的目的地是位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室韦小镇。</p><p class="ql-block"> 发动机一声低吟,划破了林区晨间凝固般的寂静。老水双手稳稳握着方向盘,操控着我们那辆忠诚的SUV驶上了与莫尔道嘎河并行的公路。</p><p class="ql-block"> 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深处的莫尔道嘎河,澄澈见底,水流湍急,在阳光照射下似一匹脱缰的银练飘然在森林草原之间,鹅卵石躺在河底,像一颗颗被岁月磨亮,却从不肯老去的星辰。沿岸便是那条蜿蜒起伏引人着迷的325县道。</p><p class="ql-block"> 那河并不总是与路并行,在峰回路转处,它时隐时现,一会儿粼粼波光倏然映入眼帘,一会儿又被白桦林拦住视野,一会儿驶过石滩溅起碎银无数,一会儿在较为开阔的河床上舒展开来,一会儿河面倒映着两岸无边的翠色,一会儿又被山包隔开各行其道,合合分分,流光瞬息,犹如行进在斗转星移的幻境之中。</p><p class="ql-block"> 老水全神贯注地驾驶着,目光不时扫过沿途的景致,时而点评两句,从容而惬意,悠然而自得。</p><p class="ql-block"> 我俩就这样追逐着一条河的足迹,在大兴安岭宽阔的臂弯里穿梭。路旁“边境禁区”的标识牌默然矗立,提醒着我们此行独特的纬度。但这份肃穆很快被窗外流动的画卷冲淡:一片的白桦林刚掠过,一片点缀着野花的草甸又扑面而来。前方路牌指示着室韦的方向,也预示着莫尔道嘎河最终的去处。我们与河水一道,向着那片更为开阔的天地,奔涌而去。</p> <p class="ql-block">  室韦小镇的街道,是一条流动的、关于血脉交融的鲜活展廊。这里的居民,以其独特的体貌特征,无声地讲述着一段跨越种族与国界的百年通婚史。</p><p class="ql-block"> 若仔细观察,便能从不同世代的人身上,看到这种融合的层次与演进。</p><p class="ql-block"> 中老年男子多是这片土地坚实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身躯往往结合了蒙古式的宽厚与哥萨克式的粗壮,肩背尤其开阔,像能扛起整个草原的风雪。长年的劳作赋予他们一种精悍的结实,而非臃肿。皮肤是风雨和日色共同染就的深铜色,皱纹深如刀刻,记录着岁月的严酷与慷慨。他们的眼神常是锐利而务实的,是猎人与牧人的眼睛,但偶尔一笑时,眼尾漾起的皱褶里,又会流露出一种属于农民的质朴温和。</p><p class="ql-block"> 与之相对,中老年妇女的体态则更显露出融合的痕迹。许多人到了中年,身体会呈现出一种肥沃土地般的圆融与安稳,她们的身板宽阔,臀部丰满,步伐却依旧沉稳有力。她们的脸色往往是健康的红润,双颊常带着被北地风霜与厨房炉火烘出的两团高原红。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们的眼睛——许多人是典型的 “斯拉夫式眼型” ,眼窝微陷,但眸子的颜色却是东方人的深棕或黑色,眼神里混合着俄罗斯式的开朗泼辣与东方式的坚韧勤勉。她们的嘴唇通常薄而抿紧,显露出持家的精明与刚强,但一旦开口说笑,又能瞬间变得无比宽厚温暖。</p><p class="ql-block"> 年轻一代,则更像是造物主精心优化的杰作。小伙子们往往继承了母亲一方的身材(许多超过一米八)和父亲一方的精悍体格,骨架匀称,肌肉线条流畅。他们脸上褪去了老一辈的风霜色,肤色更均匀,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或浅白色。五官的搭配常常出人意料:在一张东方面孔上,却配了一只高挺笔直的鼻梁;或是拥有一头乌黑的鬈发,眉眼深邃如欧罗巴人,但笑起来的爽朗劲儿又完全是本地少年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而这里的姑娘们,无疑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诗篇。她们的身材高挑而丰韵天成,不是纤细的瘦,而是一种饱满、健康、充满生命力的曲线美,肩臂圆润,腰肢有力。她们的皮肤得益于多元的基因,多是细腻的奶白色或蜜合色,透着年轻的光泽。脸庞的线条柔和了东方的圆润与西方的立体,鼻梁高而秀巧,颧骨不再如祖辈那般突出,而是流畅地融入面部轮廓。但最抓人的是她们的眼睛——往往是灰蓝色、湖绿色或深棕色,镶嵌在长而浓密的睫毛下,眼波流转间,既有异域的风情,又蕴含着东方姑娘特有的温婉与灵动的笑靥。她们的嘴唇常是饱满的菱角形或花瓣形,唇色鲜润,未施胭脂而自带笑意,为整张脸平添了妩媚与热情。</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孩童,也像是一颗颗混血的“小糖果”,脸蛋红扑扑的,头发颜色从乌黑、深棕到亚麻色不等,眼睛大而明亮,像清澈的湖水,奔跑嬉笑间,汇聚了这片土地上最无忧无虑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不是静止的肖像,而是在动态中愈发鲜明:当她们俯身从列巴炉中取出金黄的面包,当她们扬手驱赶马群,当她们在街角用一种奇妙的、混合了俄语词汇和东北腔调的方言高声谈笑时——那种由内而外迸发出的、健康而蓬勃的生命力,便构成了室韦小镇独一无二的“三色”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室韦的街道,不仅人群靓丽多彩。被灯光悄然点亮的建筑,更是呈现出与白日迥异的魔幻光色。遍布小镇的木刻楞房,既完美的继承了俄罗斯乡村建筑的浪漫基因——粗壮的原木层层叠叠,以精巧的榫卯结构咬合在一起,结实地仿佛从大地生长而出。又绝非异邦的简单复制,鲜艳的色彩应用流露出蒙族与汉民族对生活的炽热情感——明净的天空蓝、灿烂的鹅蛋黄、生机勃勃的翠绿被大胆地勾勒在窗棂、檐口和门廊之上,在暖色灯带的映照下,于夜色中焕发出一种温暖而欢快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走近细看,每一座木刻楞都极具个性。有些老屋的木墙已被岁月染成深沉的烟褐色,纹理粗犷,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述说着早期开拓者的艰辛。而一些经过修缮或新建的房屋,则木材黄亮,彩漆新鲜,精美的雕花窗框和挂着流苏的窗纱,显露出主人对待生活的热忱与匠心。几乎每家每户的窗台都成了小小的舞台:盛开的鲜花、憨态可掬的套娃、一盏复古的马灯,在室内灯光的烘托下,构成一幅幅温馨的生活静物画。</p><p class="ql-block"> 夜晚的灯光是这一切的最佳催化剂。串灯如珠链般缠绕在廊下,勾勒出建筑童话般的轮廓;温暖的灯光从窗户流淌出来,泼洒在木板路上,与深蓝色的夜空形成温柔的对比。光,让这些沉默的建筑瞬间拥有了呼吸和温度。</p><p class="ql-block"> 我俩在一座檐角雕刻着精美花纹的木刻楞前停下脚步。老水忍不住伸出手,轻轻抚摸那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木墙,指尖划过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纹路。"你摸摸看,"他回头对我说,"这木头里像是藏着故事。冰冰凉凉的,却又觉得有点暖意。"我学着他的样子将手掌贴上去,果真触到一种奇妙的温润,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匠人手工刨削时留下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老水轻声感叹道:“这木头房子,看着花哨,里外却都透着实诚。就像这里的人一样,把日子过得又扎实又热闹。”我点头表示赞同。这些建筑之美,绝非浮于表面的异域风情,其内核是移民先辈为适应严酷环境而创造的实用智慧,历经演变,最终沉淀为一种独属于室韦的、既浪漫又坚韧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  漫步良久,饥肠辘辘的我俩被空气中一股愈发浓郁的麦香牵引着,不知不觉停在了一间挂着中俄文招牌的列巴房前——“奥利娅列巴房”。暖黄的灯光从擦得锃亮的玻璃窗倾泻而出,推开门,饱含酵母与焦糖的温暖香气,瞬间将我们包裹。</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氤氲的热气中,一位女子从柜台后迎了出来。只一眼,便让人心生惊叹。她约莫三十多岁年纪,身量高挑,体态丰腴匀称,像一株结实而优美的白桦树。她肌肤细腻白皙,双颊透着健康的红晕,仿佛刚被炉火烘过。 一张脸盘饱满而生动,鼻梁高挺秀直,眉眼间带着几分蒙古式的开阔英气,可那双眼眸却是清透的灰蓝色,眼波流转间,顾盼生辉。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双唇,丰润而轮廓分明,未语先含笑,为她整体端庄的气质里,平添了一丝不动声色的妩媚。</p><p class="ql-block"> “欢迎光临,想看点什么?都是刚出炉的。”她开口,普通话带着一点柔软的东北腔,语调却爽利干脆。她系着洁白的围裙,动作间流露出干练与自信。</p><p class="ql-block"> 我说想买些列巴当晚饭,她便热情地介绍起来。原来她叫温娜,是这家列巴房的店主,也是当地列巴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这老面是从我太奶奶那辈传下来的,用的是河对岸的老方子,但面粉和火候,还得是咱们这儿的水土养出来的才好。”她言语中充满了对自家手艺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正说着,我的目光被她身后吸引。在柜台最里侧的椅子上,坐着一位极其肥胖的老妇人。她简直像一尊用柔软面团精心发酵、蒸烤而成的俄罗斯套娃。她的身躯庞大而松弛,安稳地填满了那张特制的宽大藤椅,一层层饱满的脂肪柔和地堆积着,将她勾勒得圆润无比。她穿着一件宽大的碎花长裙,脸庞宽阔红润,眼窝深邃,蓝色的眼睛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显得异常清澈,一头银发挽成一个一丝不苟的小髻。</p><p class="ql-block"> 温娜顺着我的目光看去,笑着介绍:“这是我姥姥,柳波芙·伊万诺夫娜。她可是我们这儿的‘镇店之宝’。”老太太听到名字,抬起眼,朝我们露出一个极其慈祥温和的笑容,用带着浓重俄语口音的汉语缓慢地说:“你们……好呀。”她的声音厚重而温暖,像化开的黄油。</p><p class="ql-block"> 老水好奇地问:“老人家是俄罗斯人?” 温娜点头,“姥姥年轻时从对岸嫁过来的,嫁给了我爷爷,一个山东闯关东来的木匠。”她说着,语气里满是温情,“姥姥常说,是咱们黑土地上的粮食和爱情把她喂得这么‘富态’的!”话音未落,她自己先爽朗地笑了出来。那胖姥姥似乎听懂了关键词,也跟着笑起来,浑身的肉都在快乐地轻轻颤动,眼睛眯成了两条细缝,模样可爱极了。</p><p class="ql-block"> “您二位看,这最大、最圆润、外壳焦硬的,是我们的‘招牌’,传统俄式大列巴。”她轻拍了一下那敦实的面包,发出沉沉的“梆梆”声。“用的是传承下来的老面发酵,椴木烤炉烘烤。您别嫌它硬,这壳锁住了里头全部的麦香和水分,掰开来,组织绵密有韧劲儿,入口是纯粹的酸香和回甘,越嚼越香。”</p><p class="ql-block"> 她手一偏,指向旁边一款造型精巧、色泽更深、表面缀满了南瓜籽和葵花籽的列巴。“这是 ‘坚果丰收’列巴。面团里揉进了炒香的核桃碎和燕麦,外皮沾满了果仁。吃起来香脆可口,营养也足,很多游客都喜欢。”</p><p class="ql-block"> 接着,她引我们看一款体形修长、似纺锤状的面包。“这是 ‘葛缕籽’列巴,您看它身上撒的这些深色小籽儿。烤的时候味道窜得很,有种特别的辛香,有些人可能吃不惯,但这可是最正宗的东欧风味。”</p><p class="ql-block"> 正说着,服务员端出来一盘还冒着温热气的果脯面包,卷成胖乎乎的旋涡状,截面露出晶莹的果干。温娜介绍道:“这是 ‘草原甜蜜’列巴。咱们呼伦贝尔的野莓果干、蓝莓干,和面揉在一起了,酸甜口的。趁热吃,里面的果肉还是润的,配奶茶是一绝。”</p><p class="ql-block"> 最后,她指了指角落里一种个头较小、颜色偏白、形状更接近现代面包的品类。“这些是 ‘软芯牛奶’列巴,加了更多牛奶和黄油,发的更暄软,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和小孩儿,也更合咱们现代人早餐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这时,门口的风铃响了,她扭头看了一下没人,又转过头继续给我俩介绍说:“您别看形状、口味这么多花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好列巴的魂儿就三点:好老面、好面粉、好炉火。对面粉的筋性、发酵的火候、烤制的时辰,都得掐得准准的。咱这儿的水土和气候,养出来的麦子,配上这老手艺,才是别地儿复制不来的味儿。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终选了一个巨大的传统列巴和一个裹满了坚果的果脯面包。温娜利落地为我们包装,柳波芙姥姥则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偶尔嘟囔一两句俄语,像是在祝福。离开时,我们怀里抱着温热喷香的面包,心中却装下了一段关于跨越国界的爱情、家族传承与温暖人生的鲜活故事。这间列巴房里的滋味,远比面包本身更加丰厚绵长。</p> <p class="ql-block">  翌日上午,我们信步走向镇边的额尔古纳河。站在岸边的草坡上,额尔古纳河如同一匹巨大的、波光粼粼的蓝绸缎,在广袤无垠的草原怀抱中蜿蜒铺展,宁静而磅礴。几个牧马人的身影在绿海中跃动,一队队骏马正被驱策着奔跑,马蹄踏过浅浅的河湾,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那画面野性而自由,充满了史诗般的磅礴气息。而在河面之上,一艘蓝白相间的观光游艇正缓缓犁开平静的水面,它的现代感与牧马的原始奔放形成了奇妙的对照,一静一动,一古一今,在这同一条界河上和谐共奏。</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缓坡登上河岸的至高点。微风拂来,带着河水湿润的凉意和牧草被阳光晒暖后的清香。从这里俯瞰,河流的弧线优美如一道新月,对岸俄罗斯的村庄静谧地卧在绿荫之中,红色的屋顶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 老水深吸一口气,张开双臂,仿佛要将这浩瀚的景色拥入怀中。我和他并肩而立,沉默地享受着这份辽阔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我们久久伫立,直至阳光变得滚烫,将这幅嵌在边境线上的壮丽画卷,深深地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p><p class="ql-block"><b> (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