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饼 絮 语

火白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日陆续收到朋友、同事送来的月饼,提示中秋节临近了。翻看月历今年的中秋节是公历10月6日,还有20来天呢,就可以尝到月饼,有了节日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月饼美味可口,但医生、养生专家认为多糖高油脂,不宜多吃,对健康不利。月饼不高兴了,一年一度,你们的差评不公道哦。我带给你们的不是多糖高油脂,是一份甜蜜、是一枚盖着红印章的时光记忆、是千百年的味蕾回归、是一份浓浓的亲情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了年纪,对节日愈加珍惜。每年收到第一份月饼,都要等到晚上月牙儿升起时,坐在阳台上,打开盒盖,香味扑鼻而来。沏壶清茶,拿一块月饼置于精美的青花瓷碟中央,用水果刀均匀的切成4小块,用牙签插着举起一小块,先看看再闻闻,慢慢入口细细咀嚼,口齿间有了滋味,那是用时光慢煮而成的久远的滋味。老伴的性格与我有点差异,她没有那么多耐心,囫囵吞枣式,好像每年要完成任务一样,吃完抹抹嘴了事。我对她说,你要把尝月饼作为一个仪式,吃是次要的,关键是入口入心,在仪式感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她回了我一句,现在的月饼都是吃包装,一点也不好吃,小时候乡下的月饼多好吃呀,可惜吃不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着她的话头,让我想起一次吃月饼的经历。那是十多年前,父母亲都还健在,我从广州回老家陪伴父母过中秋节,带了广州号称最好的白天鹅宾馆的月饼孝敬老人家。一大盒月饼8小块,层层叠叠打开包装,一小块圆圆的、金黄的、上面还印有一只天鹅造型图案的月饼展示在父母面前。我说这是广州最有名气的月饼,298元一盒,8个小月饼每个单价38元。老人家听我介绍完后并不领情,说这是吃银子,不是吃月饼。我说日子好了,有好东西都记着你们啊,赶快尝尝。他们吃完后还是开心的,说好吃。但父亲和他儿媳的性格很像,直肠子,不会转弯抹角。父亲说,比不上乡下自制土月饼的味道。过两天我去镇子上走亲戚,看到一家老铺子有乡亲自制月饼摆卖,3元钱一只,我买了10只,用亮油纸卷成一长筒,再用细麻绳扎成“+”字花,包装很简单,时光却倒流了若干年,提着送给父母。他们反而很兴奋,迫不及待拿起一块,掰开时酥皮簌簌的落,五仁混沌着坭土香,父母脸上的笑容,像个孩子。我突然想到,吃月饼就是吃一份记忆,味道不在月饼上,在岁月间,在童声里,那才是久久不散的美味珍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不久读了一本长篇小说《燕食记》,是在港台名声很大的青年作家葛亮的获奖作品。读这本书,除了欣赏精彩的历史叙事,同时对粤菜、沪菜的历史脉络与传承创新也有了一些认知。书中对广式月饼的描写十分细腻,把一只小小的月饼放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清晰可见无论天下太平,还是战火纷飞,无论朱门贵府,还是乡间穷民,中秋到了,为了一块月饼,哪怕费再大的心思和周折,也是不可马虎的,更惶论忘却。世界四大古文明,唯华夏文明延续5千多年,至今不断,他一定有其特质。其中之一就是看重家庭、坚守亲情、奉团圆为幸福的至高境界。乃至春节无论雨雪,难阻归家的行程,十几亿人在同一个节日移动,只有一个信念:回家过年,吃团年饭。中秋吃月饼,与春节吃团年饭一样,就是享受家庭与亲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间推移,月饼的花样也推陈出新,质料、制作工艺、尤其是外包装,光鲜亮丽。但万变不离其宗,像月亮一样圆圆的脸蛋、花好月圆的祝福、亲人幸福团圆的内涵始终如一。中秋赏月,吃月饼,庆团圆,是炎黄子孙绵延不绝的文化符号。一枚小小的圆饼可以穿越千年,他承载着人月两圆的古老祝祷。连远隔他方的亲人,中秋节虽不能见面,心中那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牵挂,已成为最经典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朋友们,祝你们中秋节快乐,花好月圆,团团圆圆,幸福满满,健康到永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