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工这个人

好运

<p class="ql-block">作者:张庆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9.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工去世有六年了。他是我十分要好的同事,经常想起他来,总想写一点文字纪念他,却一时不知道怎么落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毕业于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与我是同年被分配到我们所在单位的。我到了一个生产工段,他到了一个叫技术改造组的辅助班组。工作中并无很多交集,由于年龄相仿,谈得拢,互相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中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工动手能力强,会修半导体收音机。对修锁配钥匙之类一些小手工活也有一些灵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是热心肠人,性格外向,当时他所在的学校一共分到车间六个人。这六个人学养水准很接近,一顺水,自流平地面,看不出来高低,不像技校生,水平参差不齐,什么样的人都有。在这六个人当中由于陈工接触人多,群众关系好,在车间的一定范围也被大家所认可,在他的同学范围显得有些“夫唯大雅,卓然不群” 。这六个人是被分配到了一个班组的,而陈工在其中显然并未达到使他们发自内心佩服的地步。陈工表现欲望强些,爱做出头露脸的事。他们对他的评价是“欻尖卖快。”也算中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的车间是属于热加工车间,根据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促进要求。公司主动将这个车间解体改造成为了一个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成品部件生产车间。当时机加技术人才缺乏,车间让陈工到工艺组做了机加工艺员,后来做了工艺组组长。当时车间工艺组有三个人,另外两个人分别是热工工艺员,机械员。机加工艺员只有陈工一人。车间的生产能力是逐步形成的。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又分配进来四名大学毕业生来做工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分配进来的大学生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学院,以及佳木斯大学,哈理工大学毕业的,除哈理工大学毕业的那位以外,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都很好,对于本职工作胜任愉快,处理问题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作为主力,职称副主任工程师的陈工对工作总是不肯放手。只要是自己有时间,都是亲力亲为,只有时间不允许的时候他才安排他人去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领导多次提醒他,在很多方面,年轻人水平比我们高很多,要多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在知识更新速度上我们显然落伍了。譬如画图,我们用一天,两天的时间,放到年轻人手里也就是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工工作积极认真,不叫苦不叫累是大家公认的。在机加工艺方面为车间做出的贡献也是突出的。但是,充其量只是对前人工艺方法的沿革与继承,并非是创造。按理来说实在是没有吹嘘的理由。有时候大家喜欢开他的玩笑,给他搭个梯子,他立即就上。什么“国内第一,世界一流”这样的话也能说得出口。就公司的能力而言说国内领先是可以的,说第一未免有些狂妄,况且是积累的,不是哪一个人的。“世界一流”,可是让他吹出大牛来了。目前中国照发达国家相比,落后的就是工艺。工艺方法的改进需要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是建立在设备能力基础上的,工艺手段永远都是不完备的,严格地说什第一,一流只存在于未来。莫说发达国家,当今公司的一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已经产生了迭代进步。多数机床都是五轴甚至五轴以上的数控机床,变成了封闭(内部安装有除尘设备,保持作业环境清洁)的加工中心,一台机床,一次装夹,车、钳、铣、镗、钻等工序能够全部完成。一次编程可以二十四小时无人值守,既节省了人力,也节省了作业面积,又可以避免因多次装夹而产生的积累误差。工作难度在于编程,是只有熟悉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工艺员才能胜任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工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热情,心地善良。无论什么人,有求必应,并且尽力施为。红事,白事通知一下必然到场,在他所在单位,他应该是随礼最多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特点就是什么人的酒都喝,逢请必到。他也并不是白喝别人的酒的。也回请他人,什么样的人都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工还有一个特点,说话嗓门大。听大家说在领导面前以及在女同志面前他的嗓门能够降下来。如果说平时说话是六十分贝,与领导讲话能降低二十分贝。与女同志讲话还能再降低二十分贝。虽然是开玩笑,却也是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在所在单位任兼职工会主席,(非公司党委任命)他对此项工作乐此不疲,很是认真负责。工会委员们过段时间就和他开玩笑,说是要弹劾他,让他请喝酒,他开始也是百般推诿,经过来回几番嘻嘻哈哈调侃戏谑之后,最终还是得去买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自行车允许进入厂区的那几年,他经常骑着一辆摩擦响铃的自行车来车间,车把上有一根绳,用手一拉能发出叮铃铃的声音,这款自行车我幼年见过,是老古董了。我们问他,“哪儿来的这么一辆自行车”?陈工表情忍俊,“老地东的”。他所说的老地东是他的岳父,陈工属于入赘到人家的,妻子是哈量员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陈工的爱人半夜往我家打电话,说陈工半夜还不回家,他妻子问他做什么去了,他回答说是和我在一起呢。她打的是有线电话,我没有办法为陈工圆场。只得照实说没在一起。他爱人是一个十分老实本分并在陈工面前唯唯诺诺的一个人。话没说几句,欲言又止,总是哭。最后她说陈工的肝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不假年,陈工最终死于肝癌,当年他只有七十二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工这个人工作积极肯干,用鞠躬尽瘁来形容他的工作态度应该说是恰当的。工作中坚持正义,不遗余力地支持单位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工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可靠,坚持原则,组织观念强,不搞非组织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壁有微瑕,无损其全,陈工是个好人,值得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