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侨之乡松口文化二三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德新</div>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地处闽粤赣边缘地方,距离梅州市城区约50公里。梅江流经松口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民国初期松口街有一千多间店铺。旧时的梅县城区为“嘉应州”,有“松口攘过县,松口不认州” 之说。<br> 松口街沿河风光(照片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松口的人文丰富,近年来大学的专家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选择松口人文做研究课题,并撰写论文。松口的社会团体及有关人士为专家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们提供资料。二十多年来,约有一百多个专家学者及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引用了松口人文资料。 外地人到松口旅游参观清朝中期建的下大街。(照片由梁德新提供) 参加编写《梅县松口镇志》的梁德新(中)与华南理工大学文化传媒系硕士研究生张倩(左)赵亦航(右)在工作室留影(2023年春)。 松口是个华侨之乡。查阅1990年出版的《梅县华侨志》,全国华侨三千多万,广东占二千万;松口的户籍人口六万多人,华侨八万人以上。300多年来,松口地方有很多人在南洋(太平洋附近各国)谋生。松口的学校大部分是由华侨捐钱建造的。每座古民居都有华侨,有些房屋是民国年间华侨建的中西合璧西洋式建筑。如松口镇大黄村,本村户籍人口二千多人,华侨有五千以上。地处火船码头的“松江大酒店”是大黄村华侨在1935年前后建的。松口火船码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移民纪念碑建在松口镇。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松江大酒店(照片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松口镇移民纪念碑 (摘自“客都原创网站”) 《广东梅县志》载,1945年(民国34年)梅县评为全国第二文化县,梅县松口的教育是个实例。<br> 松口是个文化之乡,历代崇文重教。科举时代有些姓氏有私塾。清朝末年开始兴办新学,各姓的公尝(宗族组织)出钱资助办学。<br> 查阅《梅县松口镇志》。明、清两代,翰林4人,进士13人、举人31人。明朝末年翰林、东宫侍读李士淳(李二何)。清朝经史学家吴兰修,清朝末年翰林温仲和,均有著作传世。<br>近代有辛亥革命期间同盟会岭东地区的负责人谢逸桥、同盟会总部执行部会计长谢良牧,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梁密庵。旅印尼侨领、兴建中国第一条侨办铁路——潮汕铁路的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参加“三•九”广州起义牺牲的革命烈士饶辅庭、周增。当代有民国年间曾任安徽省代省长、国府顾问李维源。有早期著名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红二十军政委、新四军教导总队负责人梁锡祜,革命诗人温流,广东省教育厅长饶芙棠,华侨饶简等。<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丘哲;国学大师饶宗颐(祖籍铜琶村,出生于潮州,现居香港)。军队将领34人,省、厅级干部29人,高等院校正副校长、党委(党组)书记13人,大学正教授65人,高级工程师60人,文化界名人22人。<br> 松口中学老校(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1950年之前,松口有松江中学(松口中学)和抗日战争期间由广州市迁松口国光中学,这两所学校都有高中。1955年前后和1979年前后,松口中学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国内重点大学,不算是新闻。<br>山口村(仙溪村)距离松口街约5公里。仙溪大队1970年约3000人,那时完全小学有仙溪小学及4个分教处,学生400余人,教师约30人。在1970年之前,山口村(仙溪村)考上大学和中专学校的约百人。 <br> 山口村一角(摘自《山口风情录》) 四百多年来,有很多人研究松口的文化,历史上约40个松口籍人写有书,他们的书中有松口人文的资料。现在只收集到约50%。<br>松口镇的人文丰富,各级政府重视开发松口的旅游。市县文化部门用各种形式宣传松口文化。梅州市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曾到松口镇调查,开会数次。请专家学者们献谋献策。<br> 梅县区领导到松口考察和松口镇政府的《简报》(照片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2025年4月25日,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邀请肖文平(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刘奕宏(《梅州侨乡月报》主编),魏金华(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罗雄(广东省文物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地方志专家),徐建文(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馆长),梁德新(退休中学历史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编写《梅县松口镇志》)。 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召开的会议,地址在松口镇政府3楼。(照片由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有关人员的手机微信上建立了微信群,方便联系工作。<br>松口镇是旧时广东的四大古镇之一,松口港是广东内陆河的第二大港口。100年前松口街的名气大。湖南省的凤凰古镇,河比松口小,老店铺比松口街少。据说,凤凰古镇在节日期间约有数万个旅客。<br>松口籍的人士撰写了《华侨之乡松口镇旅游开发探讨》发表在《梅县侨声》杂志2024年第4期。文章的内容是对松口旅游业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方法。<br> (照片由梁德新提供) 我们认为,开发松口旅游,不但要各级政府重视,还要得到热爱家乡的本地人士的重视支持。<br>2025年9月18日<br><br>作者简介<br>梁德新,1950年生,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知识改变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在家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下,从小喜欢看书,听老人们讲地方人文及民间故事。对文学写作有兴趣是学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用电脑写作,在家庭的帮助下提高了写作效率。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在报刊发表有关客家民俗、客家人的族谱等文章,而引起了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2000年前后,曾短期借用和兼职于市县文化部门,先后聘为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等单位任编辑、记者。写了几本书,内容是反映客家文化、地方民间故事、地方人文、宗族文化、村史、族谱、个人自传等,出版经费及写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和热心人士资助。参加政府文化部门主办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入选论文集。曾在嘉应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北部湾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等刊物及《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梅州电视周报》等约四十家刊物及网站发表文章一千多篇,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居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被市、县文化部门聘请参加编书,编杂志。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在家看书写作,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参加与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