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河之滨,兰州,读者大道,读者杂志社。站在清新、整洁、优美的读者大厦前,那种景仰,激动以及愉悦的心情,可能是当下的很多年轻人,所无法理解的。可对于我来说,能够这么近距离的去接触,去感受读者杂志社,几乎有种不真实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与《读者文摘》的从初识到欣赏,再到每期的快乐阅读,直至期望着每月的杂志到来。每次在报亭前,取到那册心心念念的杂志后,把它捧在手里,嗅闻着那熟悉的,淡淡的墨香,读到那些喜欢的,温暖的,隽永的文章和文字,在那个时候,是非常的开心和幸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三年七月,《读者文摘》更名为《读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末,《读者》杂志陪伴了我十多年的青春岁月。那段时间,困惑,迷茫,挫折,磨难,成功,砺练,时常伴随着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它们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年,通过阅读《读者》杂志社编辑们每期精挑细选,编缉出的作品,汲取了很多的知识和能量。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我要说,一本本图书,不仅让人获取了很多的知识,也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做人道理和人生智慧,可能,一生也享之不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迷茫时,可以通过一些文章,拔去开迷雾,树立信心,重新启航。当你成功时,《读者》,让你戒骄戒躁,不要让那小小的胜利产生自负与自满,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你失败时,《读者》,又会鼓励你拍拍身上的尘土,再次振作起来,去迎接生命中,那一次次袭来的风雨。因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怎能看到那风雨过后的万里晴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者博物馆的展厅里,展示着读者杂志社的主体—甘肃省新华书店的前身西北新华书店甘肃总分店,1949年8月,惠泽民、马照岐、张景亮、李英才、常更生等12名同志,赶着三辆马车,载着4500多册图书,随大军从西安西征。8月26日,兰州解放。1949年9月1日,西北新华书店甘肃总分店宣告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甘肃省新华书店,出版、印刷、发行三驾马车齐头并举,启迪民智,传布新知,在七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4月,《读者文摘》(《读者》前身)在兰州创刊,当时定价0.3元。1983年月发行量突破100万册,1991年月发行量突破200万册,1994年月发行量突破400万册,2006年4月,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2019年,《读者》累计发行突破20亿册。四十多年的发展史,见证了《读者》杂志所创造的一个个新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幸在展厅里,看到了一处布置的上个世纪,杂志社办公室的场景。斑驳的桌子,桌子上置放的“第一编缉室”牌子、老式的台灯、手摇电话机、两个竹编外壳的保温瓶,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仿佛置身于上个世纪,那部由葛优、吕齐、候耀华、吕丽萍几位演员,主演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剧中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多的游客,则是聚在1981年的《读者文摘》创刊号前,翻阅着四十四年出版的那本册子,仿佛回到了那个年轻的时代。创刊号上,那个身穿红衣,目光清纯,充满憧憬的女孩,深深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未来的期翼和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厅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由两名女子陪伴着,停留在《读者》杂志社一代一代的编辑们的合照面前,默默地观看着,注视着。我想,四十多年前,这个曾经年龄三十岁左右的老人,应该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每期不落的阅读《读者》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头顶上,几组发光字,清晰明亮,一组“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体现了杂志社一直秉承的办刊宗旨和理念。而那行“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则是那些鎏金岁月里,众多的读者们给予《读者》的最好赞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对来自湖北的夫妻,年逾花甲。站在杂志社大楼门口,刻着“读者”二字的标志石前,拍照留念。他们和我一样,也曾经历过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感受过我们的那个时代,对于新生事物,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期待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那册曾经每月期盼的杂志,更是怀念那个曾经日新月异的时代,还有那段拼搏奋斗的青春年华。愿岁月未老,愿《读者》青春永驻,永远是母亲河畔,那盏璀灿耀眼的明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