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木河沟故事 谱写奋进新篇章

隽秀人生

<p class="ql-block">【文史情缘】讲好张家川故事木河篇</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开始征集全县村名由来,今年春节我应邀参加全县村名由来审稿工作,现结合作者和自己的见解推出和美木河篇章。</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陇头过客</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陇头过客</p> <p class="ql-block">  自2010年元月份调整到木河乡整整十五年了,从最初贯彻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到乡村振兴,我走遍了木河乡乡十三村六十五个村民小组的旮旮旯旯、沟壑梁峁,足迹遍布两梁三沟,熟悉每一个角落,从青年走到了暮年,有时候想想我到底为这片热土贡献了什么?脚下的这方土地又改变了什么?我想我贡献了青春、热情、激情,它回报了从泥水路到水泥路,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单村供水到自来水,从单一产业到多种产业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张家川县木河乡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 木河乡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西部,东连张家川镇和刘堡镇,西靠龙山镇,南临大阳镇,北接川王镇。乡政府驻地店子村,距县城10公里,地处东经106°06′~106°13′、北纬34°49′~35°04′之间。全乡平均海拔1650米,年平均气温8.3℃,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左右,无霜期65天左右,属黄土沟壑梁峁地带。全乡总面积43.77平方公里,耕地2889公顷。粮食种植2.39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荞麦、大豆、油菜等。全乡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产业有清真餐饮业、畜牧养殖业、皮毛贩运业和蔬菜种植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前在木河店子村设木河区,上隶清水县。1953年自治区成立后,仍设木河区,辖木河、大阳等8乡。1958年10月划归龙山公社。1961年12月从龙山析出,设木河公社,1983年12月改为木河乡。1996年,店子村分设为店子、毛家、水沟3个村。2003年12月撤乡并镇中,将原渠子乡上渠、八卜2村划入。2008年,撤并下河、水沟2个建制村。2019年底,全乡共辖店子、庄河、李沟、坪王、楸木、毛家、马坪、下庞、桃园、杜渠、高山、上渠、八卜13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一个美丽传说,蓄含奋进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坐落于古城阿阳之西的木河沟,很早以前叫母河沟,相传,是一个姓周的状元为了纪念自己的生母称其为母河沟的,几千年过去了,人们称其为木河,其实啊,那只是母河的转音而已。</p> <p class="ql-block">  在很早很早以前,木河沟一带高山峻岭树木密布,沟中溪水长流,高大的楸木,参天的油松,虽是丝绸要道,但林中虎豹狼虫经常出没,常有伤人之事发生。一日正午时分,一个名叫周正的书生自西东进,要翻越关山上京赴考,一路晓行夜宿,数日奔波来到了木河沟。一路的劳累,口渴肌乏,见眼前景色优美,一条宽阔的碧水自东向西流去,对岸不远处悬崖峭壁之上树木参天,蹲在河边捧起一拘清水,喝在肚里甘甜无比。本就困乏的周正,坐在河边准备歇息,猛听一阵风声自身后传来,回头看时,只见一斑斓猛虎正朝自己扑来,求生心切管不了多少,周正起身跳进了河中,拼命朝着对岸游去。爬上岸的周正惊魂未定,谁知那畜生也游过了河水,跳上岸来又一次朝他扑来,周正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夜晚醒来时发现被毛女所救,白天毛女外出觅食采果,带回鹿皮和撕碎的鹿肉和野果,还有疗伤的野草。周正和毛女从春到夏经秋历冬,一起度过了一年多,思念父母的周正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走出洞穴的办法,可当他准备逃跑时毛女确产下了一个毛娃,在一天毛女外出寻找食物,周正找到机会逃跑了机会,当他跳过河时,毛女追赶而来结果被河水冲走了,毛娃被周正抱回抚养成人,在周正的调养下,最终考上了头名状元,多年后才知到了自己的身世,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淹了自己母亲的河起名“母河沟”,多少年过去了,当地人还是谐称其为木河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两张国家名片,擦亮奋进底色</span></p> <p class="ql-block">  木河乡地处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特别是战国时期是戎人的牧马地,两汉时期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历史地位特别重要,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木河乡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两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2006年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马家塬战国墓葬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如果说文化名山关山是一座散发着唐宋味道的显性文化血脉,那么深藏在大地之下现已揭开神秘面纱的马家塬战国墓葬,则代表着西戎文化的隐形血脉。墓葬中出土的戎人马车,似乎让我们听到戎人血脉里奔腾着马蹄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是“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现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距县城17公里,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范围约3万平方米。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中部低凹平缓,避风向阳,南至瓦一头自然村。遗址地面随处可见属于常山、齐家文化类型的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断崖上还有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遗迹。根据考古调查,在遗址的中心区,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2007年1月马家塬遗址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多、档次高,共出土1600余件,初步估计,一级以上文物达到100多件。 “鎏金青铜茧形壶”,为国内唯一的一件青铜茧形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连珠纹琉璃杯”作为西方文化之器在这里出土,有可能将丝绸之路的开通年代提前一百余年。车乘上错金银铁饰件的大量使用为国内首次发现。车乘上装饰的金、银箔老虎、大角羊,青铜大角羊,造型生动逼真,金、银箔饰件数量之多,做工精美,实属国内罕见。墓葬内发现的不明金属俑、牛、羊,其金属质地为国内首次发现。整个墓葬出土的车乘金属构件,其制作工艺及抛光技术不逊当代,显示出秦人高度发达的冶金制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二)2023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入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北魏千佛造像碑</p> <p class="ql-block">  木河千佛造像碑,石雕佛教造像碑,北魏永熙年间(532~534年)雕造,一级文物。出土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店子村。砂岩质。高174厘米,宽70厘米。圆拱形碑额上端刻两蟠龙相交,两面额下正中各雕一尖拱形龛,背面龛楣对称各雕一凤鸟,龛外下侧对称各雕一树下禅僧。龛内均雕一佛二菩萨像。碑阳、碑阴均刻千佛像。背面下部刻发愿文,共18行,每行11字:“夫道弥幽微□□年形圣□/虚玄明志感□今舍生而莫/迦開波若之□□□证□六/建三宝之信□前迷□之三乘弘/三界之善祥施致运/福今身不树善□□颠将来/门之因大□□轩龙飞陇小/国人□建善清信弟子使□/将军都督武威王成子多□/生□三有沈落幽俗处在轮/是本风驰栖霜□擁世崄龟/辜遭□六行莱□□运□莫/烦□行息□恨誓莜莜颠减/屈雇高□莫□妙手仰为旷/七世所生六道所趣远雅三/八难有形之愿□□□□/龙华初会果□□时寻□□/大代永□年岁次。”现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个历史遗存,传承奋进基因</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木河乡地处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境内人类活动比较频繁,各类文物古迹较多,比较出名的有王司徒墓、庞家遗址、木河堡子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王司徒墓志铭</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修梯田时,出土王司徒墓志碑,该墓志碑建于北魏孝庄永安元年(528)两块,志文相连,魏碑字体,墓志记述了秦州略阳人王真保之事,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北魏六镇之乱时期的《王真保墓志铭》,记录了一个家族从后赵崩溃到北魏六镇之乱的经历,史料价值极高,补全了史书中的多项阙载内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二)庞家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高山村庞家堡子和老柳树是当地的两个重要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庞家堡子位于高山村的庞家梁上,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堡。尽管堡内有盗墓痕迹,但它仍然保留着一些残砖破瓦,见证了曾经的繁华。据当地老人传说,庞家堡子曾有过唱戏等活动,这反映了其在文化娱乐方面的重要性,可能是家族聚会和文化交流的场所。老柳树位于庞家梁上,已有120多年历史,被列为古树名木,这棵树不仅是村庄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村民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村民的情感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三)木河堡子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清穆宗同治年间西北战乱频发,居住在李家沟的李姓人家搬迁到了现在清水县松树乡李家沟村,这里开始荒芜,清末龙山镇南街村的李姓大户将这里归为他们的庄园,为了方便耕种、取柴和防止匪患,在现在堡子自然村修建了土堡一处,因他们在现在西梁子已经有堡子故称这里为木河堡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四大富民产业,唱响奋进旋律</span></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发展的关键词,那就是“变”,张家川县木河乡也不例外,每天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每一个木河人来说,是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木河乡地处张家川县两个大镇张家川镇和龙山镇中间,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和劳务输出前景广阔。</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木河乡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一川引航、两翼齐飞”的发展思路,以公路沿线5村产业为重点,带动上渠、八卜和高山、杜渠两道梁全面发展,持续推动下庞村中峰产业、庄河村蔬菜产业、坪王村餐饮产业、全乡种养殖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发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用,依托下庞村坤之远养殖合作社和丰源硕中药材加工基地,扩大联农带农机制效应,确保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充分运用马家塬文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发展桃园村旅游业,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运用坪王村餐饮人才技术和智慧,带动杜渠、秋木等邻村探索发展培育农家乐餐饮、小村庄民宿等新产业,正确引导全乡创业人员精准理性经商,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激发消费潜能,为全乡经济发展注活力、增动力、添引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草畜产业</span></p> <p class="ql-block"> 木河乡借助传统产业发展优势和产业扶持的机遇,积极探索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新模式,采取党建引领、合作社带动等模式,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切入点,发展草畜产业,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加快牛羊产业发展步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木河乡现有养殖合作社42家,全乡牛存栏2348头,羊存栏4023只,鸡2628只。全乡规划种植饲料玉米2340亩,确保全乡牛羊养殖饲草供应。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合作社在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位于木河乡庄河村恒峰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几百头毛色光亮、体型健壮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在这个合作社得到充分运用,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 木河乡紧紧围绕全县“4+2”特色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牛羊产业,全力推动我乡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  在张家川县县城通往龙山镇的公路旁,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交通便利,树木葱茏,每到春夏之交,油菜花、向阳花、槐花等各种鲜花花团锦簇,竞相绽放,涓涓溪流从村头沟底流过,一幅壮美诗意田园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位于木河乡下庞村的中盛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p> <p class="ql-block"> 张家川县中盛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9年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和技术不断提升,从以前的一个小作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集蜜蜂养殖、繁育,蜂产品深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蜂业企业。帮扶和带动脱贫户50多户,脱贫人员200多人,每年为村民分红30余万元,带动一般农户创业36人,引领全县各乡镇蜂业爱好者分散家养蜜蜂约5000群左右。</p> <p class="ql-block">  位于木河乡下庞村六组的甘肃坤之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11月,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将土鸡散养于林下草间,让鸡觅食野草昆虫等天然食物,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鸡肉、鸡蛋品质。同时,土鸡在林下分散饲养,粪便通过自然环境降解,有效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实现林业和养殖业双增收。</p> <p class="ql-block">  在拥有了良好口碑和优质的产品后,为了拓宽销售渠道,让土鸡“飞”出大山,坤之远合作社将眼光放到了全国各地,通过消费扶贫、网络销售等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加大对自家产品的宣传,并结合电商模式将自己的产品在网络上进行售卖,传统的养殖办法加上互联网售卖的方式,让合作社土鸡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时也让合作社的效益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二)科技赋能特色产业</span></p> <p class="ql-block">  张家川县木河乡庄河村的强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蔬菜育苗大棚里暖意融融,一排排育苗盘摆放整齐,一垄垄育苗床井然有序,为新一年的蔬菜瓜果丰收筑牢根基。大棚内,附上保温层的育苗床为辣椒苗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第一批45万株辣椒苗经过近20天的生长率先破土而出,嫩绿的小苗探出枝芽来,孕育着丰收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木河乡庄河村草莓采摘园是张家川县最早开始种植草莓的园区之一,寒来暑往,采摘园始终将草莓产量和品质提升作为重点任务,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使用智能设备管护,坚持让这份“甜蜜”产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蜜罐子”。</p> <p class="ql-block"> 位于木河乡下庞村的甘肃九艾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2月,是集艾草生产加工、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艾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主打产品有艾条,足浴包等多个产品,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年利润近40万元,吸纳附近村民20多人就业。同时,公司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收购野生艾草400多吨,带动张家川县及周边的清水、庄浪、秦安等县群众利用农闲时节采收野生艾草,进一步拓宽了群众收入渠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餐饮业和劳务输出</span></p> <p class="ql-block">  提起张家川,不得不说“一碗面”。作为“兰州牛肉拉面”的重要一员,“张家川拉面”为了做强做好,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勤劳朴实的张家川人走出大山,走南闯北30余载,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拉面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而张家川县的餐饮业最早起源于木河乡坪王村,在80年代,村民走出家门,在北京发展餐饮业,不仅成效显著,也让大多数家庭走向了小康生活,更让更多人知道了坪王村。随着餐饮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只要提及坪王村,大多数都会说那是“小北京”,这一称号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也成为了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张家川人素有善经商、长餐饮、重养畜的特点。张家川牛肉拉面在经历了“面一代”“面二代”的苦心经营和多年打拼,到了“面三代”,凭借餐饮服务业,近一半的张家川人走出“农门”,拉面创业,练了胆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木河乡餐饮业经过了八十年代“贩皮子”、九十年代“打饼子”、新时代“创牌子”的历程,当代的餐饮业做大特色餐饮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数字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发展快车道,共同走向富裕路、幸福路,通过“一人带一户,一户传百家”,木河乡更多人的走上了幸福“餐饮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四)种植业</span></p> <p class="ql-block"> 千挑万选种植“土蛋蛋”,笑逐颜开收获“金蛋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马坪村党支部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问题,本着“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从2019年开始马坪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试种了构树、花椒、地膜玉米等项目,但都效益不好,入不敷出,2022年借县上“4+2”特色产业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饲料玉米、马铃薯种植,同时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修建了冷库,建立了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全乡种植2600余亩改良的马铃薯,收益颇丰。同时木河乡立足实际,千方百计发展产业,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吸纳一些建档立卡的农户和村上的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来,张家川县木河乡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多元文化交融,激发奋进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木河乡地处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特别是战国时期是戎人的牧马地,两汉时期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又地处张家川县两个大镇张家川镇和龙山镇中间,区位优势明显,由于人口的流动频繁,既又游牧业文明,又有农耕文明,历史上多民族曾在此交往交流金融,所以现在在木河这方土地上历史遗存较多,多元文化交融现象凸显。</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源村,是“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共探明各型墓葬62座。遗址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带有较为浓厚的北方、西亚少数民族风格和秦文化特色,对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冶金技术、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价值。马家塬墓地有着多元的文化元素,西戎文化是主体,其次是秦文化和北方草原,还有少量中原和西方文化因素。出土文物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戎式铲足鬲、秦式金带钩,西式蜻蜓眼,马车更是多种文化元素的集大成。</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 农业文明的耕读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养成懂礼、知礼、学礼、用礼的好习惯,木河乡的群众特别注重家风的培养,木河乡坚持把深化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文明新风培树行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持续为精神文明建设“塑形铸魂”,推动乡村治理、建设文明乡风已经是一项深入民心的常态化工作,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新风尚成为百姓生活的最美底色。</p> <p class="ql-block"> “耕读传家久,诗文继世长”。木河乡的群众普遍重视文化教育和传承耕读文化,他们保持了回族人学习是人们终身信仰的传统美德,一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木河的学长们白天扛着锄头下田,帮助父母干着力所能及的农活减轻父母负担,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啃着书本苦读追逐自己的梦想,从恢复高考后就有人走进大学深造,现代更是走出去了许多大中专学生,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奋战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截止现在木河乡进入大学学习的各类人才有1200多人,毕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祖国做贡献,不仅有高级人才,还有军队人才,基层有人民教师,基层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等各行业优秀人才,使木河乡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发展。</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丝路文明中的商贸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木河乡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古代商旅驿站相关的故事。自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以茶马贸易为主的商贸活动日益频繁,当时张家川境内茶马古道分为三路,其中一路从长安出发,经宝鸡、陇县、通过固关峡、马鹿长宁驿、恭门、张家川,到达龙山,木河乡正是贯通东西这一商旅之路的重要节点,木河人自古以来就有善经商、懂经营的头脑,八十年代木河人率先走南闯北贩皮子,出现了马香娃、李万军、马继东等商贸流通领域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在外搞宾馆服务业的人,带动了许多人走上致富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不可替代的石刻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木河乡境内有著名的北魏千佛造像碑和王司徒墓志铭,足见在过去木河的地位特别重要,石刻是记录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从远古岩画到现代艺术,见证了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的发展。石刻保存了建筑、书法、医药等领域的实物资料,为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石刻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其保护与传承对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讲好红色故事 赓续红色基因</span></p><p class="ql-block"> 张家川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陇南地下党组织建立较早、最有战斗力的地方。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张家川这片沃土上,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地方党组织,他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用生命和热血换来张家川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红军女战士周振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周振祥(原名周怀女),1920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区周家庄,1933年2月,她在家乡通江县参加了红军第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之后她被分配到红军医院当上了护理员,跟随红军队伍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1936年秋,红军第四方面军越过雪山和草地,挺近甘肃岷县时,突遇国民党马匪的围追堵截,周振祥在突过岷江,进入岷县县城时掉队了,在当地开旅馆的张家川农民何成禄收留了她,并将周振祥带动张家川上渠村,强迫她与其侄子何守福成婚。周振祥自嫁给何守福后,从未说过她曾是红军战士,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她才将当红军的身世讲给了村里人,人们都亲切的称她“改革娘”。1958年何守福不愿维持失败的婚姻,离开周振祥,从此她与儿子、儿媳相依为命。1980年有关部门才证实了周振祥是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岷县红崖战役中失散的红军战士,党和政府为她落实了政策,提高了生活待遇。2008年她在木河乡上渠村去世,几十年来,她从来没有主动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而是一如既往、身体力行地参加田间劳动,以她的实际行动,体现着红军不畏困苦的红军精神,诠释着永不褪色的长征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老八路军马世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马世俊,湖南省岳阳市北区文桥乡人,生于1929年7月,卒于2006年1月。1943年4月参加八路军,在王震所率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三营当通讯兵。1946年6月,他随部队在由中原北返边区的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保安团的多次维截。8月,部队行至张家川县张棉驿时,马世俊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由于他受伤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落下终身残疾,此后,无法与部队联系,便在张家川县木河乡李沟村定居下来,一直到去世。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确认了他的身份,给予了他一定的荣誉和应有的待遇,他继承和发扬了革命传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以勤劳的双手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人们所称赞。</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陇人骄子马继东</span></p><p class="ql-block"> 马继东原本为一名商人,但在2010年8月庄河村遭受暴雨灾害后,临危受命,他放弃个人事业,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组织村民抗灾自救,协调资金修复河堤、道路,并推动异地搬迁项目,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马继东书记的事迹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他通过实干精神、无私奉献和创新发展模式,带领庄河村从贫困落后走向富裕和谐,成为甘肃省脱贫攻坚的典范之一。2012年被评为“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颁奖词称他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忠实实践者,农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可靠带头人”,并多次被天水市委和张家川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等。庄河村从曾经的“贫困村”转变为如今的“示范村”,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典型路径,成为张家川县乃至甘肃省脱贫致富的样板之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劳动模范肖克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4出生的肖克成,念过6年书,1969年去当兵,1975年退伍回家后被组织上任命为高山村民兵连长,后来逐步成长为村副主任、主任、书记。</span>上任近20年,肖克成始终将自己的履职重点放在优势产业培育和群众增收致富方面。高山村适宜种草植树,在肖克成的带领下,全村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机遇,党员干部带头,动员家家户户投工投劳种草植树,共建设生态林1335亩,栽植核桃、杏树等经济林760亩,种植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800亩、党参为主的中药材秧苗15亩,全村种植业结构已调整到粮食、林果、牧草种植各占三分之一的比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更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依托畜牧业发展优势,抢抓国家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机遇,多方筹资建牛羊棚,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建成牛棚100座,牛存栏610头、羊存栏800只。考虑全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实际,肖克成带头动员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03年肖克成被评为全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被授予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六)唱响非遗“花儿”,弘扬传统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木河乡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注重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扶持本土特色文艺创作,充分挖掘先秦文化、传统民俗、非遗项目等特色文化资源,振兴传统工艺。木河乡因地理位置特殊,村民普遍走南闯北,当年皮毛生意兴盛时木河乡背皮子的人们曾经进西藏,走内蒙,因此也将“花儿带了进来。“张家川花儿”,这一民歌形式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木河乡是“张家川花儿”的重要传承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强化党的领导,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span></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木河乡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将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合;创建工作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创建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创建工作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社会综合治理相融合;创建工作与基层党建相融合。坚持“以党建带创建,以创建促党建”,通过党建引领、建强堡垒、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政治引领和核心作用,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头、部门各负其责、社会积极参与的民族团结进创建工作大格局。以“五个融合”举措,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拓展创建范围,实现多向发力、共促同创,全面深入持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张家川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全乡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p> <p class="ql-block">  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清水河流域的木河沟畔流传,庞家沟、马窑沟、桃园沟、李家沟、窦家沟、毛家湾的涓涓细流丰润着木河大地。一辆远古的豪车从马家塬驶来,车上美丽的姑娘唱着动人心弦的“花儿”,秦人带着茧形壶翻越高山之巅统一六合,张骞的后来者踩着丝绸之路、赶着骆驼从木河沟经过,从此木河沟到处“花儿”漫唱、商贸流通繁荣,新时代木河人民唱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传承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