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雁传书到万物互联》

雪域之光

<p class="ql-block"> 一通信变迁里的时代印记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50、60年代的中国,通信二字带着浓浓的时代底色。那时的有线电话是稀罕物,大多紧锁在政府机关的办公桌上,寻常百姓若想传递消息,要么靠“托人带话”,要么就得往邮局跑。绿皮邮筒静静立在街角,里面塞满了手写的家书,字里行间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一封从成都寄到拉萨的信,得在路上颠簸一个多月,遇上天气不好,2一3个月,在内地从北京寄信到广东也需一周的时间,有时会更长,才能抵达也是常事。邮局里,百门交换机嗡嗡作响,接线员戴着耳机,手指在布满插孔的面板上飞快插拔,为每一次通话搭建“桥梁”,而这样的“桥梁”数量有限,打一次长途电话往往要排上半天队,接通时声音还带着沙沙的杂音,却已算得上是“奢侈”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通信的齿轮也随之加速转动。80年代初,街头开始出现挂着“公用电话”牌子的小店,IC电话卡成了新宠,人们攥着卡片在话机前排队,拨通号码时总要深吸一口气,生怕多说一句就浪费了宝贵的通话时间。也是在这时,“大哥大”和BB机悄然闯入视野——砖头般厚重的大哥大,拿在手里像揣着一块金砖,信号时有时无,却能在人群中引来艳羡的目光;别在腰间的BB机“滴滴”作响,收到信息后还得四处找电话回拨,即便如此,也让“即时联系”有了新的可能。更令人欣喜的是,家庭电话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虽然初装费从一万多元慢慢降到几千元,对普通家庭仍是不小的负担,但钉在墙上的电话机,终究成了许多人家里的“新成员”,铃声响起时,总带着几分生活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90年代中期,手机的出现掀起了通信革命的新篇章。摩托罗拉的“翻盖机”、诺基亚的“直板机”、三星的“滑盖机”,一个个熟悉的品牌走进生活。那时的手机功能简单,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生意人不再需要守在固定电话旁,走在路上也能谈成一笔生意;上班族不必再为传递一份文件跑断腿,一条短信就能及时传达指令。记得有位跑供销的老友说,以前跑业务得背着厚厚的合同,现在手机揣在兜里,随时能联系客户,效率翻了好几倍。手机资费虽贵,“双向收费”“漫游费”曾是不少人的烦恼,但它带来的便捷,早已让人们心甘情愿为这份“自由”买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通信的迭代快得让人目不暇接。从2G到3G,再到如今的5G,手机从“通话工具”变成了“掌上电脑”。智能屏幕里,视频通话让相隔千里的亲人“面对面”聊天,老人能看着孙辈蹒跚学步,游子能望见家乡的炊烟;微信、支付宝让支付告别现金,出门带个手机就能衣食无忧;短视频、直播连接起不同的生活,山里的果农通过直播卖出了滞销的水果,城里的孩子透过屏幕看到了远方的世界。更不必说北斗导航的精准定位,让出行不再迷路,物流配送准时高效;物联网技术让家电“听话”,远程操控空调、电饭煲,回家就能享受到适宜的温度和热乎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通信早已不是“联系”二字能概括的。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家庭都紧密相连。农民通过网络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医生借助远程医疗为偏远地区的患者诊断,学生在家就能听名校老师讲课……从“鸿雁传书”的漫长等待,到“万物互联”的即时响应,通信的变迁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缩短了时空的距离,释放了生产力的潜能,让生活更便捷,让世界更开阔。而那些藏在通信工具里的故事——从手写家书的温度,到视频通话的笑脸,终究会成为时代最生动的注脚,见证着我们从“盼信来”到“随时见”的幸福跨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