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晨光初照,用罢早歺,我们登车启程,驶向外八庙之一的普宁寺。秋日的山风拂面,林影婆娑,仿佛在低语着三百年前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此行不仅是朝圣古迹,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坐落于河北承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乾隆皇帝为纪念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促成厄鲁特蒙古四部归附而敕建的皇家寺院,取“普天安宁”之意,寄寓天下太平之愿。整座寺庙融汉藏建筑艺术于一体:前半部依汉地伽蓝七堂格局布局,庄严肃穆;后半部则仿西藏桑耶寺形制,构建曼陀罗坛城,象征宇宙秩序。寺中供奉一尊通高27.21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木雕像,乃世界现存最高的金漆木雕佛像,巍峨庄严,慈悲俯视众生。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随承德避暑山庄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里仍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心,每年燃灯节等法会香火鼎盛,梵音不绝。</p> <p class="ql-block">步入寺院深处,碑亭静立于中轴线上,成为普宁寺历史记忆的核心所在。亭内矗立三通乾隆御碑,碑文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字迹遒劲,历久弥新。这不仅是一段战事的铭刻,更是多民族共融的见证,无声诉说着“一碑四体”背后的国家一统与边疆安宁。</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碑亭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纪念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及厄鲁特四部归顺而设。乾隆帝亲撰《御制普宁寺碑文》《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详述平叛始末与建寺深意。碑文昭示“修庙胜于养兵”的治国智慧,以宗教教化代替刀兵征伐,彰显盛世文治之光。</p> <p class="ql-block">大乘之阁巍然耸立于普宁寺核心,为乾隆二十年(1755年)所建,旨在纪念平定准噶尔后蒙古诸部归心。此阁融合汉藏建筑精髓,通高36.65米,外观前六层、后四层,顶部五座鎏金铜塔错落有致,构成立体曼陀罗图景,象征佛法宇宙的圆满秩序。全木结构以24根巨柱承托,斗拱榫卯严密咬合,历经风雨仍稳固如初,展现清代匠作抗震奇技。阁内中空三层回廊环抱一尊高27.21米的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巨像,由松、榆等木材拼接而成,重达110吨,头部独重5.4吨,其冠镶无量光佛,四十二臂伸展如莲,三目慈光普照,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堪称东方木雕艺术之巅峰。佛前善财、龙女像高达14米,肃然而立,共护法界。自2012年起,大乘之阁作为修缮重点,依循古法工艺对屋顶、彩画等实施保护性修复,使这一文化瑰宝重焕神采。</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四大部洲建筑群,乃藏传佛教宇宙观的实体呈现。以象征须弥山的大乘之阁为中心,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四殿环列,辅以八小部洲、日月台等布局,完整构建出佛教曼陀罗模型。行走其间,仿若步入微观宇宙,一步一景皆含法理,一砖一瓦俱显智慧,令人顿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祈福锁悬于回廊檐角,随风轻响,如诉心愿。游客们将红绸系锁其上,镌刻姓名与祈愿,寄托平安、健康、顺遂之盼。金属与信仰交织,一声轻叩,便是心与佛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位于四大部洲之北俱芦洲殿,围绕大乘之阁而建,属汉藏合璧风格宗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内主供多闻天王——即藏传佛教所尊之财宝天王、黄财神,被视为财富与护法的象征,信众常来此焚香礼拜,祈求财运亨通、事业兴旺。北俱芦洲殿采用藏式碉房结构,厚重沉稳,殿顶饰以象征智慧的彩色小塔,熠熠生辉;台基呈方形,对应佛教“地”大元素,与其余三洲殿共同构成佛教宇宙空间的具象表达,庄严而深邃。</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静静伫立于回廊一侧,铜身泛着岁月的光泽。信众顺时针轻推,筒身缓缓转动,每转一圈,便如诵一遍六字真言。风过处,经文随转,梵音入心,仿佛将尘世烦忧尽数卷走,只余清净自在。</p> <p class="ql-block">莲花盛放于庭院水池之中,虽值秋初,仍有数朵亭亭玉立。粉瓣舒展,碧叶如盘,映着蓝天白云,宛如佛前供品。莲出淤泥而不染,恰似修行者超脱尘劳的境界,静默中传递着清净与觉悟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时半,我们缓缓步出普宁寺山门,回望殿宇层叠,金顶辉映,心中仍萦绕着梵呗与历史的回响。午后两点半,平安返抵北京,为此次承德三日之旅画上圆满句点。三日行程虽短,却踏过山水,走入历史,也走进了心灵深处那一片宁静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