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天,在英国参观了国家美术馆,其中有十几幅以“花”为主题的名家作品。当时匆忙,走马观“花”,只是匆匆一瞥,拍下待有时间回味。现在列出,豆包助读,再次欣赏大师笔下的花花世界(当然豆包助力也仍可能有误读)。</p> <p class="ql-block">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向日葵》系列作品之一。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以浓烈的黄色和富有张力的笔触著称,展现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炽热情感,是后印象派艺术的经典代表作,也是梵高艺术风格的标志性体现。</p> <p class="ql-block">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长草与蝴蝶》(1890年)。这幅画展现了他对自然细节的关注,通过充满活力的笔触描绘出草地的生机,蝴蝶的点缀更添灵动,体现了他在艺术晚期对自然生命的细腻捕捉,也是其探索色彩与光影表现力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梵高另有一幅无花的风景:《有犁田者的风景》(1889年),创作于圣雷米精神病院。画中犁田者是他的精神象征,画面以富有动感的笔触、冷色调为主,展现了他对自然与劳作的思考,体现了后印象派在形式与情感表达上的突破,是梵高晚期探索生命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花瓶里的花》(1886年)。这幅花卉静物画通过大胆的色彩搭配和富有装饰性的构图,展现了他对形式与色彩的独特探索,体现了他从印象派向自身艺术风格转型时期的创作特点,也反映了他对自然花卉的诗意化表达。</p> <p class="ql-block">高更另有一幅《法塔·特希》(1892年),展现了塔希提岛的生活场景,画面色彩浓烈、构图富有装饰性,融合了象征主义与原始艺术元素,体现了高更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以及对纯粹、质朴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画家潘菲洛·努沃隆的静物作品。他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静物画家,其作品以细腻的写实风格著称,擅长描绘水果、花卉等静物,在画面中通过对光影和质感的精准把握,展现出静物的逼真与生动,是意大利早期静物画领域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对后来静物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巴尔萨泽·范·德·阿斯特《带贝壳和昆虫的花瓶花卉》(1630年)。画家将玫瑰、郁金香、鸢尾等不同季节的花卉组合在一处,搭配贝壳、昆虫,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逼真的质感,展现了荷兰静物画对细节和自然美的极致追求,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物的好奇与收藏风尚。</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扬·戴维茨·德·希姆《大理石基座上玻璃瓶中的花》(约1670年)。这幅画以精湛的技法展现了多种花卉的细节与质感,构图富有动感,玻璃瓶的反光处理极具匠心,体现了他对光影和材质的高超驾驭能力,是荷兰静物画中追求极致写实与装饰性的典范之作,也反映了当时荷兰静物画在艺术技巧和审美表达上的高度成就。</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安布罗修斯·博斯查尔特一世《万历花瓶中的花卉静物》(1609-1610年)。他是荷兰黄金时代花卉静物画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推动了花卉静物画题材的发展。画面以丰富多样的花卉(如百合、郁金香、玫瑰等)构成和谐的花束,置于具有异域风情的中国万历瓷瓶中,搭配蝴蝶、贝壳等元素,通过极致写实的笔触展现了花卉的细节与质感,体现了当时对自然科学观察和异域文化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巴尔萨泽·凡·德·阿斯特的昆虫与花卉系列的作品。画面中各类昆虫(如蝴蝶、蜜蜂、甲虫等)与花卉、植物搭配,极致写实的风格展现了微观自然的丰富与精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科学观察的兴趣和艺术上对细节的追求。这类作品是荷兰静物画中“微观自然”题材的典型代表,反映了17世纪荷兰艺术对自然万物的细致探索和审美表达。</p> <p class="ql-block">佛兰德斯画家扬·布鲁盖尔一世《陶罐中的花束》(约1609年)。扬·布鲁盖尔一世是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花卉画家之父”。他的花卉静物画以精细的笔触、丰富的细节和对自然的逼真还原著称,这幅作品展现了他在花卉题材上的精湛技艺,通过多样的花卉种类和细腻的质感表现,成为佛兰德斯花卉静物画的经典范例,体现了该流派对自然细节和装饰性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雷切尔·鲁伊施《花瓶中的花》(约1685年)。鲁伊施是荷兰黄金时代著名的女性静物画家,以花卉静物画闻名。她的作品构图富有动感,通过强烈的曲线、对角线和戏剧性的光影,展现花卉的细腻质感与生命力,是荷兰静物画领域的重要代表,其艺术成就打破了当时女性在艺术界的局限,为后世女性艺术家树立了典范。</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扬·梵·海以森《带罂粟和燕雀巢的玻璃花瓶花卉》(约1720-1721年)。画面中玫瑰、鸢尾等花卉呈现出不同的生长阶段,色彩层次丰富且质感逼真;燕雀巢的细节也刻画入微,体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精细观察与精湛技艺,是荷兰静物画中追求“极致写实”与“自然诗意”的典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之美和精湛工艺的推崇,也展现了扬·梵·海以森在花卉静物画领域的顶尖水准。</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雷切尔·鲁伊施《带郁金香的玻璃花瓶花卉》(1716年)。画面花卉构图富有动感,细节刻画细腻,色彩层次丰富,体现了她对花卉质感和生命力的精准捕捉。</p> <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雷切尔·鲁伊施《大理石台面上玻璃花瓶中的花卉静物》(1710年)。鲁伊施是荷兰黄金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女性静物画家,以花卉静物画的精湛技艺闻名。她的作品构图富有动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对花卉质感、色彩的逼真还原,展现出花卉的蓬勃生命力,是荷兰静物画领域的重要代表,其艺术成就突破了当时女性在艺术界的诸多限制,为后世女性艺术家树立了标杆。</p> <p class="ql-block">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奥迪隆·雷东《花丛中的奥菲利亚》(约1905 - 1908年)。这幅画以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为灵感,将她融入绚烂的花丛意象中。画面运用梦幻般的色彩和朦胧的笔触,营造出神秘、诗意的氛围,体现了象征主义对内在精神世界和超现实意境的追求,打破了传统写实的束缚,通过花卉与朦胧形象的结合,传递出对生命、死亡与梦境的哲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法国画家亨利·卢梭《惊讶!》(1891年)。卢梭是后印象派画家,以“原始主义”风格著称。这幅画展现了他对热带雨林幻想式的描绘,画面中的老虎、繁茂植被充满了天真质朴的气息,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是其“丛林系列”的经典之作,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野性的浪漫化表达。</p> <p class="ql-block">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莫奈是印象派的核心人物,他晚年专注于描绘吉维尼花园的睡莲池,创作了大量《睡莲》系列作品。这些画作摒弃了传统的透视和构图,以色彩和光影的细腻变化,捕捉睡莲池在不同时间、天气下的朦胧意境,展现出自然的诗意与灵动,是印象派对光影和瞬间视觉体验探索的巅峰之作,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这幅《睡莲》属于莫奈《睡莲》系列的早期创作阶段(1899年),相比后期因莫奈视力衰退而更具抽象感的作品,这幅画在画面细节和光影表现上相对清晰,能看到睡莲、水面的形态轮廓,风格上更具过渡性,展现了莫奈从对具象景物的描绘向后期更侧重光影与色彩氛围表达的转变。当观者在一定距离观赏时,画面如被雾气笼罩,模糊却又不失轮廓。作品体现了莫奈对自然节律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并非单纯捕捉瞬间光影,而是在画面中蕴含着对永恒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我没有看过巴黎橘园美术馆的《睡莲》壁画,想来那种以巨型尺幅和环绕式展陈营造出沉浸式的梦幻氛围,一定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吧。</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鸢尾花系列作品。莫奈晚年在吉维尼花园中创作了大量鸢尾花题材的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鸢尾花的形态与光影变化。</p> <p class="ql-block">莫奈《睡莲·夕阳》(约1907年)。这幅画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精妙处理,展现了夕阳下睡莲池的朦胧与诗意,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主观化表达,也是印象派艺术中对光影瞬间捕捉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作品《日本桥》。莫奈在吉维尼的花园中建造了这座日本风格的桥,围绕睡莲池创作了大量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和对光影、色彩的独特捕捉,展现了花园的宁静与美好,是印象派艺术中对自然景观表现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他对自然光影变化的极致追求,也反映了日本元素对19世纪欧洲艺术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幅《日本桥》与《干草堆》挂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干草堆(日落·冬季)》。莫奈于1890 - 1891年创作了多幅以干草堆为主题的系列作品,通过对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光线和季节下的描绘,探索光影与色彩的变化规律。画面中,冬季日落时分的光线赋予干草堆和雪地丰富的色彩层次,粉色、蓝色、紫色等色调交织,展现出印象派对瞬间光影效果的极致追求,也体现了莫奈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