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汤溪镇残疾人之家开展勿忘国耻“9.18”爱国主义教育读书会,结合官方文献深度解析,由残疾人之家员工解读。</p> <p class="ql-block">1.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与本质</p><p class="ql-block">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政策: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确立军国主义体制,1927年“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明确以东北为侵略基地。1931年经济危机加剧其野心,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炸毁南满铁路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或“柳条湖事件”,是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蓄意制造的一场有组织的军事侵略袭击,并在短时间内侵占中国东北多个城市。“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危机与觉醒: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但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抗日,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p><p class="ql-block">2. 抗战文献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文艺作品的战斗力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指出 ,九一八事变后涌现的《松花江上》《生死场》《风云儿女》等作品,以艺术形式揭露侵略暴行、鼓舞民族士气。如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通过“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层次,激发民众对故土的眷恋和反抗决心,周恩来评价其“真使伤心的人断肠”。</p><p class="ql-block">听:《松花江上》</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论文献的战略指引:毛泽东《论持久战》科学预见抗战三阶段,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成为全民族抗战的纲领性文献。其核心思想——“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对残疾人参与社会建设仍具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论持久战》内容:“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帝国主义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p> <p class="ql-block">收看金华抗战片。</p> <p class="ql-block"> 通过历史回溯、文献解读与在地实践结合,使残疾人深刻理解“九一八”的历史意义,激发“虽残犹坚”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创新形式和长效机制,将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日常行动,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