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二十三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二十三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不因为这个人说话动听而举荐他,不因为这个人品质不好而抹杀他所有的言论。</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子的这句话看起来轻描淡写,实则寓意深刻,其真正的含义是:君子不能“因私废公”;抑或说,君子不能情绪化对待人与事。什么意思?孔子知道,世人皆有爱恶之心,对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敬仰的人会有偏奉,对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普通人很难做到“公道”对人;比如,对喜爱的人又能看到他的缺点,对厌恶的人又能看到他的优点,这是很难做到的。孔子的意思是,人皆有爱恶之心,君子也不例外,但君子与普通人区别之一,不因爱恶而失去公道。有道是:可以爱,也可以恶,该爱则爱,该恶则恶,君子不可以因为爱恶而失去公道。说到这里,也许还是有人“迷糊”,这样说吧,既是一个人沦为罪犯,如果这个人曾经做过好事,也说过善言,也是要肯定的,不能因为犯罪而抹杀一切;反之,也是一样的道理,爱一个人是人之常情,不能因为爱这个人而对他的缺点置之不理。</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学说其核心理念是仁(爱),而仁的哲学本源是公,而且指向公。鄙以为,与其说孔子学说是仁爱的学说,倒不如说孔子学说是公爱的学说,孔子的仁爱说与墨子的兼爱说由此产生了区别。墨子的兼爱说是无差别地爱人,孔子的仁爱说是有差别的爱人,而这个差别的逻辑本源是公道,孔子的仁爱亦谓之:公道的爱人。如果我们把这个道理弄清楚,反过来再学习今天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就容易多了。</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说了,孔子这个话未必太简单了吧,大家谁不明白,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会说就提升他呢,怎么可以因为这个人品质不好就全盘否定他呢。窃以为,这就叫作“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会说话的人,“巧言令色者”,往往大都被推荐、被重用;反而,只会做,不会说,“老实巴交”的人,往往不被举荐、不被重用。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孔子把观点亮出来了,其背后的原因没说。鄙以为,孔子没说为什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其实在一部《论语》书中已经把原因说清楚了。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要用“恕人”之心对待别人,通俗地讲“将心比心”;抑或说,君子要做别人想做但不容易做到的事。比如说,“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做,想这样做,但大多数人又做不到,所以君子要去做,而且要做到。因而,“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是一种君子修养,是要通过艰苦卓绝地修炼才有可能做到。如何修养才可以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呢?鄙以为,简而言之,“学而时习之”,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知行合一,就会达到此等境界。</p> <p class="ql-block">话又说回来,人之感情谁无偏爱与偏私?实事求是讲,人非树木岂能无情,故偏爱与偏私,人皆有之。问题是,偏爱与偏私,与“仁德—公道”脱轨了,因此需要教化,通过教化提升修养,克服“偏爱与偏私”。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撰写的《中庸》开篇第一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次清晰地阐述了“天命”“率性”“修道”“教化”等概念,而且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为什么人要接受教育呢?因为接受教育就是修道;为什么要修道呢?因为修道就是为了率性;为什么要率性呢?因为率性是为了承接上天给予的生命。或许有人问:为什么必须要顺乎天命(天性)呢?子思子没有说,孔子也没有说。鄙以为,这就牵涉到中国人的信仰,以及中华文化之根的大问题。中华文化溯源于天道,抑或说,源于道。中华文化认为: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皆道之所创生,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总源头。孔子认为,天道的特征是“公”;抑或说,天道即公道,反映到人身上就是公德,反映到人心就是仁心,仁心即公心。因此,孔子仁德其核心特征就是“公道”,故“仁德”与“公道”是一体化的,“仁”与“公”是一体化的。</p> <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问:公到底是什么?抑或说,公心究竟是什么心?窃以为,公即不偏不倚,公心即中心。《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乃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说,心之情感未显现时不偏不倚的本体状态谓之“中”,抑或说,“中”乃“天命之性”(朱熹注解),抑或说,“中”即“公”,抑或说,“中”即“仁”,抑或说,“中”即“中庸”。不妨也可以这样表达,“中”是对情感本性的持守,“和”强调情感表达出来的适度性,这个适度性就是“礼”(孔子礼说)。“中”字后来被借去表示空间概念,“中”下面加一个“心”,“忠”,用来表示“中”的原义。所以啊,今天的人们一谈起“忠”以为是对某一个具体人或某一个具体对象死心塌地地追随或不离不弃,其实是对“忠”的误读。“忠心”是一颗公道之心,是一颗仁爱之心,是不偏不倚的天性之心;抑或说,“忠心”是一颗自由自在的本体之心。</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或许又有人说了,既然本体之心是上天赋予的道心,为什么还要礼去节制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啊!鄙以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颗道心或本体之心,但是一旦进入世俗后,各种歪风邪气以及污泥浊水逐渐污染了本体之心,因而此时之心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不是本体之心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用源于天道的礼去节制,使其回归本体之心,谓之“和”。简单地说,“中”乃先天,“和”乃后天,后天之“和”是为了恢复先天之“中”。所以说,后天的教化是“和”的教育,教人们如何走在“和”的大道上,也叫走在“义”的道路上,其目的是“中”,其结果是“致中和”。因此,只有按照“中庸之道”去修行,“致中和”,保持一颗公道之心,此乃君子之心,方可真正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夫如是,孔子才说,君子可以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换一句话说,“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是君子应该做到的;再换一句话说,具有公道之心(仁心、忠心)的人,一定会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而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也不一定是君子,不一定具有公心。说来说去,一言以蔽之,孔子是在讲“仁德—公道”,而“仁德—公道”其根本在于一颗“公心(仁心)”啊!</p><p class="ql-block">如果是企业家,如何通过学习“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增益智慧呢?也许大多数人会说,“我不会只听他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我不会一棍子将人打死”,甚至会说,“我会公平对待每一位员工。”窃以为,对不起,你做不到,抑或说,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更不要以为“按制度办事”就是公道。有道是:制度在人面前就是一堆废纸。为什么鄙人这样说呢?如上所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是君子所为,要想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唯有修君子之道,把自己的心修成一颗公道之心,非如此不可!因此,中国企业家未来之路唯中华新儒商之道,为什么呢?因为唯有“以儒为体,以商为用,守正创新,天下为公”的修行才可以真正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非如是,乃“伪作”也。</p><p class="ql-block">好啦,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阅读与聆听,再见!</p><p class="ql-block">——写于《万子私塾》武汉 2025.9.18 亥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