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正与抗战的故事

佳林Sylvia

<p class="ql-block">近日,广州培正(芳园)校史馆重修开馆。馆内外有《培正与抗战的故事》展览,当年的培正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知名人物中有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今天是9月18日,笔者选了其中几个故事,转发于此。</p> <p class="ql-block">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自幼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早年入读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时,就积极参与校内音乐活动,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p><p class="ql-block">1927-1928冼星海在广州培正中学担任音乐老师和银乐队指挥,之后远赴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回国后,他在上海、武汉等地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经典抗日歌曲。</p><p class="ql-block">1938年,冼星海奔赴延安,于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仅用6天时间,为光未然创作的朗诵诗《黄河吟》完成谱曲,成就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p><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组曲以中华民族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将民族苦难与抗争激情熔铸于旋律之中,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振奋民族精神的不朽乐章。</p><p class="ql-block">同年,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冼星海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伟大贡献,被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并誉为“人民的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罗英德,广东番禺人,广州培正中学竞社学子,1931年培正中学毕业后,升读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九•一八”事变后,罗英德投笔从戎,毅然报考中央航空学校,践行保家卫国的使命。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罗英德如愿成为一名驱逐机飞行员,在长空之下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罗英德多次参加对日空战,取得丰硕战果。1937年8月南京空战,罗英德击落日寇海军航空队王牌飞行员山下七郎座机;</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南昌空战,罗英德击落有“红武士”之称的日寇潮田良平大尉座机;1938年7月南昌空战,罗英德与苏联志愿航空队合力击落日寇海军航空队“四大天王”之一的南乡茂章大尉座机。</p><p class="ql-block">因为战功卓著,罗英德历任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空军第一军司令部参谋长、空军总司令部作战处长。罗英德的抗日事迹不仅鼓舞了民众的抗日信心,更是无数培正学子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们或以文字为矛,或以艺术为枪,又或是投笔从戎、奔赴战场,谱写了一曲为国献身的培正之歌。</p> <p class="ql-block">1931年,东三省沦陷的消息传来,广州培正中学校园内,师生义愤填膺。为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抗侵略,国文教员陈黄光、音乐教员何安东分别作词作曲,共同创作了歌曲《奋起救国》,用音乐的方式发抗日救亡之声。</p><p class="ql-block">该曲最早由培正中学银乐队演奏,经培正中学歌咏队演唱后,立即传遍广州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1932年,陈黄光将这首歌曲带到上海,由上海市音专乐队演奏,后由美国胜利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歌声传播至东南亚华人群体,形成了跨国界的抗战声援力量,成为了“全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p><p class="ql-block">歌曲的创作者,也真正践行了为国献身的志向。1935年,年仅31岁的陈黄光在广州从事中共地下斗争时被逮捕和杀害。</p><p class="ql-block">何安东创作《奋起救国》后,陆续谱写《民族精神》《全国总动员》《大众的歌手》等抗战作品,无数热血青年受歌曲影响而奔赴抗日前线。解放后,何安东被推选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95年,在广州培正同学会的推动下,何安东基金正式诞生,通过奖励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生,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培正中学的级社制度诞生于1920年,每年由五年级全体同学投票选定一字作为级社名称,这一符号将伴随每位培正人一生,成为培正文化的核心元素。</p><p class="ql-block">1936年,正值日寇酝酿全面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之际,培正中学五年级学子在老师引导下,毅以“锋”字为级社命名,立志成为抗先“锋”队。老师更以抗战为主题创作社歌,“祖国已陷危亡线,我辈安能奴戮终”的激昂呐喊,成为激励学子不屈抗争、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精神号角。</p><p class="ql-block">锋社同学们设计的锋社社旗,也充分展现了锋社学子们成为抗日先锋队投身抗日救亡的雄心壮志。1938年广州沦陷,锋社学子随校辗转鹤山、澳门,成为广州培正迁澳的第一批守护者;1942年香港沦陷后,香港培正的锋社学子分批迁往广西桂林与粤北坪石,参与组建培联中学。</p><p class="ql-block">颠沛流离中,锋社学子以“锋”明志,以笔为枪,在弦歌不辍中守护文脉,在薪火相传中践行誓言。这段苦难与坚守交织的历程,不仅书写了培正校史中悲壮的一页,更让“锋”字成为镌刻在岁月里的精神图腾,见证着一代青年以热血铸就的抗战赤诚。</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拥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培正中学面临日军侵略的存亡危机。1938年初,学校先在澳门设立分校;同年秋,随着广州局势愈发危急,中小学全部迁至澳门,延续教育火种。</p><p class="ql-block">迁澳之际,学校特别组织“图书抢救委员会”,将广州校本部珍藏的数万册典籍分批秘密转运。澳门分校图书馆随即编印《培正中学图书馆馆刊》“迁澳图书总目专号”。馆刊扉页印有“文化不绝,民族必兴”八字,成为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宣言。</p><p class="ql-block">在澳门办学期间,培正中学始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在战时环境中积极调整办学策略,对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时事课及时传递前线消息,让学生了解国家危难;历史课程着重讲述民族抗争史,强化师生的家国认同;国文课则多选激昂的爱国诗文,激发同学们的抗敌斗志。</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培正中学的师生们还积极通过各种活动参与抗日救亡。任教三十年的李竹侯老师以笔为剑,创作了《抗战诗集》。诗集题材丰富,时间跨度从1938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内容多从港澳报纸的时事记载中提炼,或怒斥日军暴行,或抒发对山河的眷恋与痛惜,洋溢着抗战必胜的信念。广大师生还围绕救国主题开展演讲、戏剧、作文、书展等活动,将爱国精神深深根植于心中。</p> <p class="ql-block">在广州培正中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栋近百年的英式旧建筑—芳园,如今它是培正校史博物馆暨广州培正同学会办公处。它始建于1929年,曾是抗日名将陈铭枢的官邸,1936年黄启明校长任内被培正购入。</p><p class="ql-block">陈铭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1889年生于广东合浦(今属广西),早年加入同盟会,参与过武昌起义、东征、北伐等重要军事行动。1928年他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芳园便是其任内的官邸。作为十九路军的创始人,陈铭枢将军的军事生涯与民族大义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1932年“ 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一战成名,这支部队的缔造者正是陈铭枢。他率部奋勇抗敌,迫使日军三度换帅,毙伤日寇10254人,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气焰。</p><p class="ql-block">自培正购入后,芳园命运便与学校紧密相连。它曾作为教室滋养学子,1938年广州沦陷时被日军侵占,留下民族创伤。战后培正复课,冯唐校长曾在此居住。转为公立学校后,它又成为教师集体宿舍,最终改造成培正校史博物馆暨广州培正同学会办公处所。</p><p class="ql-block">2024年,在广州培正同学会的主持下,经向广大校友募集资金,将已经年久失修濒临危楼的芳园进行大规模修缮,令其重焕昔日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