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剑门阅千年

陇上逸人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陇上逸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5158787</p><p class="ql-block">课文名称:《蜀道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p> <p class="ql-block">“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车载音响里循环着《蜀道难》的吟诵,窗外的春色正浓,油菜花海在川北的田野里铺成金色绸缎,我们的车沿着蜿蜒山路向剑门关驶去。今年春天,我和妻子带着高中课本里那篇《蜀道难》,开启了这场兼具游览、学习与感悟的自驾游——既是为了亲见课本中“剑阁峥嵘而崔嵬”的雄姿,也是为了在千年雄关的肌理中,读懂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真正分量。</p> <p class="ql-block">抵达剑门关景区时,晨光刚漫过远处的七十二峰,把青灰色的岩壁染成淡金。我们先到游客中心取了游览图,妻子忽然指着展板上的《蜀道难》节选笑:“你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会儿咱们去猿猱道,倒要看看是不是真这么险。” 我想起高中时在课堂上,老师逐句解析“蜀道之难”的三层内涵:山势之险、历史之艰、民生之苦,那时只对着文字想象,如今站在关前,才发觉课本里的字句忽然有了重量——脚下的青石板路,或许正是古人“扪参历井仰胁息”时踏过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乘索道往大剑山山巅去,缆车缓缓上升,窗外的景致渐次展开:起初是成片的马尾松,松针上还挂着晨露,再往上,峭壁如刀削般出现,褐色的岩石上爬着零星的绿藤,而那条传说中的鸟道,正像一根细线,缠绕在悬崖之上。妻子举起相机拍摄,镜头里能看到 tiny 的人影抓着铁链挪动,我忽然想起《蜀道难》里“畏途巉岩不可攀”的描述,原来千年前李白所见的险峻,并未因时光流逝而消减。索道抵达玻璃观景台时,风从山谷里吹来,带着草木的清香。这座亚洲第一的悬空观景台,海拔1163米,站在透明的玻璃上,仿佛悬浮在云端,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沟壑,远处的七十二峰连绵起伏,云雾在峰峦间游走,真应了“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意境。我拿出手机翻出课本里的《蜀道难》,指着“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和妻子说:“以前总觉得‘百步九折’是夸张,现在看这山路,才知道古人没骗我们。” 她笑着点头,把观景台与远山的合影发给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配文:“终于见到了课本里的剑门关。”</p> <p class="ql-block">从观景台下来,我们决定徒步去猿猱道出口。沿途的步道旁,不时能看到刻有古诗词的石碑,有陆游的“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也有杜甫的“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每一首都与《蜀道难》遥相呼应,仿佛千年来的文人墨客,都在用笔墨诉说着对剑门关的赞叹与敬畏。走到猿猱道出口时,正好遇到工作人员在整理安全绳,橙红色的保护装置在青灰色的岩壁上格外显眼。我们说明来意,工作人员笑着允许我们在入口处感受,指尖触到冰凉的铁链时,忽然想起课本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感叹——这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窄道,贴着悬崖蜿蜒向上,石壁上的凿痕还清晰可见,不难想象千年前,古人是如何在这样的险路上跋涉。妻子拍下我扶着铁链的样子,照片里,远处的云雾正漫过山顶,恍惚间竟觉得,我们与千年前吟诵《蜀道难》的李白,隔着时空共享着同一份对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渐烈,我们沿着步道往关楼方向走,途中经过一线天。两壁如削的峡谷里,光线从头顶的“一线”漏下来,照亮了岩壁上的青苔。我们低头穿行时,妻子忽然说:“你记得老师讲《蜀道难》时,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在写剑门关的战略地位吗?现在走在这峡谷里,才真正明白什么叫‘险绝’。” 我点点头,想起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修筑栈道御敌,姜维以少胜多的战役,原来课本里那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背后藏着这么多金戈铁马的故事。出了一线天,眼前豁然开朗,剑门关关楼赫然出现在前方——朱红色的城楼矗立在两山之间,飞檐上的铜铃在风里轻响,城墙上“剑门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正如《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的描述,让人一眼便觉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关楼下,一位身着诸葛亮服饰的工作人员正在发放通关文牒,淡黄色的纸页上印着古雅的字体,还盖着红色的印章。我们接过文牒,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文牒有‘走过剑门关,一生都平安’的寓意,也能让你们感受下古人过关的仪式感。” 我想起高中时读《蜀道难》,总好奇“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里的“锦城”与“剑门”的关联,如今握着通关文牒,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古代,成了途经剑门关的旅人。妻子拿着文牒与“诸葛亮”合影,阳光落在她的笑脸上,也落在关楼的砖瓦上,温暖而明亮。</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去了姜维祠和姜维墓。祠内的香火袅袅,姜维的塑像端坐正中,眼神坚定,让人想起他当年为蜀汉坚守剑门关的忠诚。墓前的石碑上刻着“姜维墓”三个字,周围的草木郁郁葱葱,仿佛在守护着这位英雄。我站在墓前,忽然想起《蜀道难》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艰险,也想起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息——剑门关不仅是自然的险关,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过诸葛亮的智谋,见过姜维的忠义,也见过无数行旅的艰辛与豪迈。妻子在一旁轻声说:“以前学《蜀道难》,只觉得是首写景诗,现在才明白,诗里藏着的是千年的历史与人心。”</p> <p class="ql-block">离开剑门关时,暮色已经漫了上来,远处的山峰渐渐隐在云雾里,关楼的轮廓也变得朦胧。车载音响里再次响起《蜀道难》的吟诵,这一次,我却不再觉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是因为山路不再险峻,而是因为我终于明白,这份“难”里,藏着自然的鬼斧神工,藏着历史的厚重,也藏着人类对挑战的勇气与对信念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这场春天的剑门关之旅,于我们而言,是一次“游”的体验,亲见了课本中的雄关与美景;是一次“学”的过程,读懂了《蜀道难》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一次“悟”的旅程,领悟到自然之伟、历史之重与人心之坚。正如李白笔下的剑门关,历经千年而不朽,那些藏在诗里、刻在关墙上的故事与精神,也将永远流传,等待着每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旅人,去探寻,去品读,去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