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福建福州的人文地理故事

米子杂记

<p class="ql-block">  福州是福建的省会城市。闽都的故事从鼓楼开始生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凝聚,汇成一部伫立而又充满底蕴的历史,观礼着这座千年古都的斑驳与显赫,临闽江、怀西湖,三山鼎立,双塔对望,坊巷之中,藏着半部中国近代史,无人不为之倾心。2019年12月份,我有幸走进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千年古城,感受它的历史文化魅力。虽然跑的地方不多,但我已深深的被它吸引了。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福州的马尾、“三坊七巷”和于山的人文地理故事。</p> <p class="ql-block">  马尾是福州市东南约20公里的一个小市镇,位于闽江口北岸。相传当地有块石头,形如马,头向罗星塔,尾向市镇,小镇故而得名。据有关资料介绍,马尾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海军发源地,曾名噪一时。在这一小镇上保存有完整的船政文化遗迹。船政博物馆、船政衙门、船坞和船榕保护区记录了我国的船舶和海军史。福州马尾船政衙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是清末直属清廷的中央职能部门,也是船政领导机构(也称节使署),同时也是船政钦差大臣及其幕僚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在马尾婴豆山下。船政衙门前为辕门、竖俩旗杆;衙门前座6柱5间,分设中、左、右3个大门,每扇大门均画着巨幅门神。 正门上方挂一直匾,上刻“船政”二字。衙门外有两石狮镇守,内列十八般武器。</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介绍,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福州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1867年,马尾船政衙门成立时,沈葆桢特地写了一副楹联悬挂在大门:“且慢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勤奋进取,认真刻苦学习格物致知的科学道理。</p> <p class="ql-block">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马尾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北马江海战烈士墓地(福州昭忠祠)为邻。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该馆为中国首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模型,由概览厅、 教育厅、 工业厅和海军根基厅等展厅组成。博物馆所在地系1866年建立的福建船政学堂,也是清末中法马尾海战的发生地。展厅第一层为序厅,二层为“船政概览”,造设船政衙门景观,介绍创立船政之艰辛。第三层为“船政教育”,主要介绍这里培养出的船政精英。第四层为船政工业与科技,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第五层为“海军根基”,介绍培养出的人才等。这里除文字之外,还有大量真实的文物史料,以及船舶模型,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位于马限山的马尾船政古街是马尾船政古文化的延伸与补充。江水与码头是马尾繁荣的起点,船政古街就坐落于江边,走进船政古街,仿佛来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尾,整条古街在保留大量古建的基础上,还仿建了一系列船政时期的建筑。在中式建筑的轮廓里,混着西洋风格的基因,船政古街便是百年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生动写照。古街内,则错落着民宅,教堂,名人故居,亭,台,楼,阁之间形成中西建筑的大观园。这里还有个罗星塔公园,位于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罗星山,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 这里先有塔,再有公园。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p> <p class="ql-block">  在福州市区,最有名的旅游目的地是“三坊七巷”。“谁知五柳孤烟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说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这是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是全国最大的古街坊,里面有林则徐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林徽因、冰心故居、小黄楼、二梅书院、水榭戏台、芙蓉苑等数十处经典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老城保护做的相当到位。在福州的老城区,至今还保存了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福州重要的历史标志。这些历史标志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和“朱紫坊”街区了。</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被不少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三坊”很有历史感。这“三坊就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它们和这里的“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简称“七巷”),以及附近的“朱紫坊”一起,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也很有当时的历史特色。它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是当时福州的繁华商业区。以安泰河为界,罗城南部地区一分为二,城北是当地的政治中心,贵族居住区也坐落于此。城南则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古时城市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便是民居成为坊、巷之始。走进“三坊七巷”,坊雹纵横,石板铺地,让人深深的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感。这里的房屋也建造的相当精致,白墙瓦屋,结构严谨,匠艺奇巧,是典型的闽越古居。这里融纳了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好似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据当地人讲,“三坊七巷”最有名的当数这“三坊”,下面我就重点说说这“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在福州人眼里,“三坊”中排名第一的当属衣锦坊,旧名通潮巷。我查阅了一下有关史料,清代的《榕城考古略》有这样的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因此,“衣锦坊”宋时实际上叫“禄锦坊”,明朝时才改为“衣锦坊”。其实,“禄锦”和“衣锦”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坊内有人在外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住在这里,于是便有了这样坊名。另外,历史上这里也曾叫“通潮坊”,因为这个地方风水非常好,是一个水网地带。过去福州的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叫法。</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再来说说这“三坊”中的第二坊,它就是“文儒坊”。据说“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在历史也很有名,曾任宋朝的国监祭酒,相当于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位居当时三品官的官附。历史上,还有许多古时的达官贵人也居住于此,如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的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的“民进士”之家陈承裘(五代都中进士)等。这个陈承裘很有名,他的长子据说是清宣统皇帝的老师,名叫陈宝琛。除了“民进士”之家,在这里隐居文人墨客也不少。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老宅。陈寓的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实际上,全国各地叫“文儒坊”有不少,这条坊名气这么大,估计是与这里历代文儒辈出相关。最后我来说说这“三坊”中最后一坊,它叫“光禄坊”。古时,在光禄坊一带,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福州一带相当有名。据传,历史上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这里游览。他是一位诗人,经常吟诗作乐。这里的僧人跟他很熟,感恩于他,就在院内的一块大石上刻了“光禄吟台”四个字。一次他游玩至此,为了感谢僧人,还特地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这四句诗正好印证了大石上的“光禄吟台”这四个字,据说“光禄坊”的名字就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于山是福州的“三山一水”之一。沿着蜿蜒的山路,信步而上。山虽不高,却也古木苍苔之中,林泉亭榭掩映。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鼓楼区东南隅,又称九日山。相传称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因名九日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于山海拔52.2米,形似巨鳌,最高点鳌顶峰。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历为游览胜地。古时山上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应鳌石、接鳌门、耸鳌峰等六鳌胜迹和炼丹井、九仙观、平远台等24奇景称大鳌24奇景,民国后因年久失修,逐渐荒芜。碑廊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戚公祠,它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个定光寺非常有名,它又名白塔寺,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毁于倭患,现在的建筑是在清道光、光绪年间重建的。寺内有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盧殿),法雨堂,大殿的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和僧舍,整座寺庙用廊道相连。三大殿重檐歇山顶,泥灰塑龙脊,龙头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p> <p class="ql-block">  于山有丰富的古文化遗迹,特别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的就有100多处。摩崖石刻有宋、元、明、清、民国、现代以及无法考证年代的共计84段。其中位于鳌顶峰(状元峰)上的北宋淳浮化(990年)吕文仲的题刻,被1964年印行的《于山摩崖石刻录》认为是“福建现存宋代摩崖石刻当此为最早”。在戚公祠的平远台岩石上镌有-道近代文学家郁达夫于1936年渴戚公祠时作的《满江红》词。山西南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大士殿,是辛亥革命福州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旧址,现辟为福州市博物馆。山顶有闽国王氏宝皇宫旧址,宋为万寿观,又称九仙观。观之东轩是明代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之地。又因观中供奉福州民间信奉的神祇王天君,俗称天君殿。殿前祀三清,后祀王天君;隔拜亭为双层楼阁,祀玉皇大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