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六点,窗外的天光还带着一丝灰蓝,我照例起身煮了一壶茶。水汽氤氲中,手机屏幕亮起,日期跳在“2025年9月18日”上,农历七月廿七,星期四。九一八事变第九十四年。我放下茶杯,望向墙上那幅旧地图——东北三省的轮廓在晨光里格外清晰。九十年前的今天,北大营的枪声撕破了长夜,而此刻的寂静,却像一种提醒:有些日子,不必喧嚣,但必须清醒地活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打开窗,风带着秋的凉意拂面而来,楼下街道空旷,整座城市尚未完全苏醒。七点整,远处传来第一声低沉的鸣笛——防空警报准时响起,划过阴云低垂的天空。我站在窗前,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听着那声音由远及近,又缓缓消散。这三分钟的静默,不是为了咀嚼仇恨,而是让记忆如钉子般钉进时间的木板:山河曾碎,人亦曾苦,但今日之安宁,是无数脊梁挺立换来的晨光。</p> <p class="ql-block"> 警报声落,我出门散步,走向城东的纪念广场。远远便看见旗杆下那抹鲜红——五星红旗已升至顶端,在风中猎猎作响。一名军人站在旗杆旁,军姿笔挺,右手敬礼,目光坚毅。他帽檐下的侧脸被晨光勾出一道清晰的轮廓,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剪影。我驻足片刻,没上前打扰。这样的时刻,庄严本身就是一种语言。</p><p class="ql-block"> 队伍整齐列于广场,大多是学生,穿着校服,胸前佩戴白花。他们低头默哀,有人悄悄抹了眼角。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讲起松花江的冬天,说那时江面结着厚厚的冰,而人心比冰还冷。可今天,风虽凉,心却热着。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代代人守出来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我转身离开时,天空掠过几架飞机,拉出三道白烟,像写在天幕上的誓言。我沿着林荫道慢慢走回家,路过一家早餐铺,老板正掀开蒸笼,热气腾腾的包子香味扑面而来。我买了一个肉包,捧在手里暖乎乎的。这寻常烟火,正是最深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日子不必惊艳,安静亦能生光。我们记得,不是为了背负仇恨前行,而是为了让每一声鸟鸣、每一缕炊烟,都活得有分量。九一八,不只是历史的刻度,更是生活的提醒:清醒地活,温柔地爱,坚定地走。</p><p class="ql-block">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吾辈自强,不负晨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