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杭州小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 篇 号 :2027240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探秘景点:西夏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省级行政区,省府银川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在距今3万年前后就有了人类活动。宁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得黄河灌溉之利,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29日上午,我们从杭州飞往银川“继续走遍祖国大地·宁夏行之旅”。我们这趟6天5晚行程仅二人成团,地接旅行社给派了五座商务车,专职小杨导司驾,让我们享受了专车待遇,感受到了别样的幸福和惊喜。我现将相关游程与大家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是公元11-13世纪由党项民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陵墓遗址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30日清晨,我们从银川出发到达这里游览。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宁夏的早晨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洗,西夏陵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庄重恢宏,与巍巍贺兰山形成连绵之势,与广阔的大地融合共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夏陵博物馆是一座依托西夏陵为背景,通过图版、多媒体、场景展示等多种手段展示西夏历史文化和西夏陵传承保护史的专题博物馆。馆内共展出西夏历史文物2000余件,西夏学术研究成果2000余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D1、</b><b style="font-size:20px;">西夏史:唐末,夏州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与平定黄巢起义,因功被唐王朝封夏国公,授定难军节度使,赐李姓……1038年,嵬名元昊称帝,自号“大白高国”,仿唐、宋制度设官制,定律令,建监军司。传十主,历190年,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一《西夏文明》大型创作画是2012年由国家倡导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公布的150个选题之一。此项工程旨在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由宁夏美协委托宋鸣、王雪峰、王印泉三位画家历时5年完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三为展厅内的铁锁子甲(明代)、敕燃马牌,工艺精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一为夏宋好水川之战雕塑。好水川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北,1041年二月,宋夏大战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军诱敌深入,声东击西,重创宋军近两万人,成为中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经典战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三为展厅内的铭文铜弩机(西夏)、红砂岩行牌(宋代)等,制作精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D2、</b><b style="font-size:20px;">西夏政权的兴衰。立国始,西夏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西夏政权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仁孝时期西夏达到鼎盛。西夏后期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在蒙古军强劲攻势下,走向灭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一为西夏法律。西夏立国后,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统治的法律制度并日趋完备,其中《天盛改旧定新律令》涉及刑法、诉讼法、民法、行政法、 军事法等内容,是西夏法律中篇幅最长、内容最详细、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法典。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为西夏儒学教育雕塑场景。西夏统治者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多种类型的学校。仁孝时期“尊孔子为文宣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尊孔为帝)”,立庙祭祀,并推行科举制度,这标志着西夏完全接受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为西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D3、</b><b style="font-size:20px;">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以汉文化为核心、融汇东西南北的多元文化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夏文字是西夏建国前(1036年),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以党项语为基础,仿借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制的。西夏文字属表意性文字,形制和汉字相近,共有6000余字。它不仅使西夏在民族语言文字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对西夏文化教育的兴盛、佛教传播、文字繁荣、印刷业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三为西夏印刷雕塑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D5、</b><b style="font-size:20px;">西夏葬俗。党项早期的葬俗为火葬。西夏建国后,受中原文化影响,接受了汉族的丧葬礼仪和制度,实行土葬,同时还有火葬和土葬相结合的葬俗。西夏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把丧葬都视为人生的大事,人死后其亲属要服孝,对祖上坟茔要加以保护,这既是西夏提倡“孝”的精神在丧葬中的体现,又是丧葬习俗和制度的要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D6、</b><b style="font-size:20px;">西夏宗教艺术。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形成以佛教为主,佛教与道教、原始宗教并存的局面。从中原引进大藏经,翻译成西夏文大藏经。在境内修建众多寺、塔,装修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形成了寺庙林立、僧人众多、上下礼佛、信徒广布的局面。中、后期接受藏传佛教,翻译藏传佛教经典,封设帝师,传播、发展了藏传佛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三为榆林窟2窟复原场景,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南70公里处,开凿于西夏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夏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王朝,也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的国度。党项人奉行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巫术流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一为供养人,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出资建窟的功德主,洞窟完成之后,其形像被画在洞窟里,表现他们恭敬虔诚的信仰和藏在心里的善良愿望。图二为罗汉头像(西夏),图三为木雕女伎乐像(西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四为宏佛塔模型,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俗称“王澄塔”。始建于西夏晚期,塔高28.34米。塔身为三层八角楼阁式,塔刹为十字折角覆钵式。该塔融传统楼阁塔建筑形式和喇嘛塔建筑形式为一体,体现了西夏时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又互相渗透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D7、</b><b style="font-size:20px;">农业是西夏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政府设有农田司,主管“仓储委积,平粜利民”。西夏已采取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普遍用牛耕,重视兴修水利。合理的劳役制度和严厉的法律体系保障着农业生产的基本秩序,西夏农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畜牧业在西夏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牲畜是西夏农业生产的畜力来源,又是商业、交通的重要动力,还是军事运输的主要装备以及对外交往、向周边政权进贡的主要物品。西夏重视畜牧业,政府机构中设有群牧司专门管理畜牧之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D8、</b><b style="font-size:20px;">西夏手工业,西夏建国后,在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民族及区域特色鲜明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门类众多,其中陶瓷、纺织、铸造、酿酒、制盐等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的产品堪与中原相媲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夏陶瓷业深受北宋定窑、磁州窑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西夏陶瓷器不仅体现着中原汉文化的遗传基因,还受到党项民族生活习俗、游牧传统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在中国制瓷史上有一定地位。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D9、</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图一为西</b><b style="font-size:20px;">夏锻铁场景,采用竖式双扇木风箱鼓风冶铁……使炉内保持持续高温。此外,西夏还掌握了冷锻硬化工艺,为打制精美的兵器、工具提供了技术保证。公元1041年,宋朝陕西安抚判官田况在上书边事时指出:夏人“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为西夏制盐场景,西夏盐的生产作业从每年的二月就开始,一直轮番灌种,直到10月天寒后方停工。制盐方法有人工畦种与天然采掘两种。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随后在数字文创体验中心观看3D主题电影《西夏情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段凄美伤感的爱情故事,主要围绕宋朝使臣陈圣哲与西夏大将军之女野利静姝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再现了北宋年间,西夏秉常在位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西夏与宋的政治纷争;西夏宫廷的内斗风云……千年后,考古学家在一幅画中找到了答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观看了《西夏情缘》3D电影后前往西夏陵景交车站,入口处有下行电梯。我们走过了一段时光隧道,再登上行电梯才到达景交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夏陵园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公元11-13世纪,西夏共传10主。其中, 史载拥有陵号的有9位皇帝,与西夏陵发现的9座帝陵相对应,以北方黄土夯筑技术为主。“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是古人对西夏陵的描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夏陵在建造风格上,继承唐宋帝陵,以高大宏伟的密塔状陵台为中心,沿贺兰山的走势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延展,包含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防洪工程遗址等,将贺兰山与黄河、都城等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象。是我国留存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历史遗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遗产区面积3899.0 公顷,缓冲区面积40569.5公顷,合计44468.5公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即日,我们徒步参观了3号陵,陵域面积16.44公顷,是陵园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号陵朝向南偏东30o,由陵城、月城,以及陵城外的建筑组成。陵城由四面陵城墙围合而成, 四角均设有角阙,各墙中央辟一座带门阙的陵城门。陵城内的献殿、墓道及其封土、墓室、圆形基址、陵塔等,偏处于陵城中轴线西侧,该组建筑与陵城中轴线呈5。夹角。月城南墙中部设带门阙的月城门,月城内有四列石象生台基。 陵城外还有阙台、碑亭和角台等建筑,沿中轴线两侧排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三、四为阙台,是陵园入口的标志性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3号陵的东阙台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现存夯土墩台,墩体略有收分,为二层台体,墩台顶部平直,周围散落砖、瓦、脊饰等残件。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碑亭,位于多层方形台基上,碑亭平面呈圆形,厚实墙体采用青砖砌筑而成,周边散落大量砖、 碑刻等残件。圆形平面砖结构的碑亭,是不同于中原传统方形平面木结构碑亭的独特形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为西夏陵力士碑座,圆脸粗眉的外表,上下等宽的体型,粗犷古朴的风格,是基座与人像的融合创造,样式可能受到草原石人和西南地区负重力士造像风格的影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三为纹砖,3号陵东碑亭出土的各类残砖约200立方米,以花纹方砖最为精美。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碑亭,位于多层方形台基上,碑亭平面呈圆形,厚实墙体采用青砖砌筑而成,周边散落大量砖、瓦、 脊饰、碑刻等残件,也出土有铜器、铁器、瓷器和铜钱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为3号陵月城墙,以黄土夯筑而成,现存墙基,可见墙体版接缝处柱槽。 墙基两侧散落瓦件,还有少量铜带扣、瓷片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三为月城,是依附陵城南墙而建的小城,神道缩短至月城内,神道两侧平行设置多排石象生,形成西夏帝陵独特的布局结构。3号陵月城内东西各有两列石象生台基,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台基周边发现大量的灰砂岩石象生残块,五处堆积相对集中。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一、二为磉墩,是放置柱础石的基坑。自底向上,先铺垫一层黄土,再铺一层碎石子,最上又铺一层黄土,经夯打形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三为献殿遗址,是举行隆重祭献仪式的场所。西夏陵的献殿与墓道、 墓室和陵塔偏置于中轴线西侧。3号陵献殿台基呈等边八角形,台基中央分布一组柱洞,每面4个,共计12个。 南北两侧均有斜坡墁道,北侧墁道与墓道南端入口相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四为墓道形制,西夏帝陵墓道上方地表有隆起封土,形似鱼背,俗称“鱼脊梁”,未见于中国古代其他帝陵。3号陵墓道封土长约42米,最高处约2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一为陵城西门,陵城四面均有城门,分别位于各陵城墙中央。陵城南门是进出陵城的主要通道。陵城东、西、北三座城门无可通行的门道,考古推测其应为象征性的门殿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为西北角阙,角阙是陵城四角的转角建筑。3号陵的角阙由5或7个外轮廓接近弧状的夯土墩体组成。这种特殊的圆弧与中原地区矩形或曲尺形的阙体相异, 与源于西亚地区的圆弧形城垛较为相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三为西夏帝陵的主体建筑陵塔,位于墓室后方,不具备墓穴封土作用。3号陵陵塔现存7级夯土塔体,残高21.5米。塔基圆形,直径37.5米,外观呈圆锥体,层次较为分明。塔身表面留有成组木构件孔洞,周围散落大量砖、瓦、脊饰等残件。西夏陵陵塔延续了地域建筑传统,以夯土筑塔身,并辅以木、瓦,构成多层出檐,造型独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四为西北角台位于陵城外,呈圆锥体状,现存夯土墩台, 墩体有收分,顶端形成圆柱状小平台,周边散有砖、瓦、脊饰等残件,还有塔刹型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即日,我们出了3号陵北出口,乘坐景交车继续车览西夏陵。沿途微风吹过,贺兰山下芳草萋萋,东方金字塔矗立其间,好一派大漠草原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1:30时许,我们抵达西夏陵游客餐饮区,品尝了西北风味套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即日12:00时许,我们离开西夏陵景区。我们此行身临其境领略了西夏历史、文化和文明,收获颇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我们走进西夏陵博物馆,一件件文物如同时光隧道的钥匙,缓缓开启尘封的西夏记忆。那些斑驳的西夏文碑刻,那些精美的泥塑雕像,那些带着战火痕迹的铠甲兵器, 都在诉说着这个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交融的独特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二、我们走进3号陵,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土丘,实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西夏文化自始至终与中原文明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互动,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三、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应该明白:一个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它存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为人类文明宝库贡献了多少独特的智慧。西夏文明或许已经消失,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系。这种文明的韧性,正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精神财富。 </b></p> <p class="ql-block"><b>备注:1、解说词参考了景区介绍</b></p><p class="ql-block"><b> 感谢原作者🌹🌹🌹 !</b></p><p class="ql-block"><b> 2、请看下集:</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funy33"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b>【宁夏行之二】 通湖草原·马到成功</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