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博空间到访越南茶岭烈士陵园

边陲小将

<p class="ql-block">一个地名的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叙事与记忆。茶灵与茶岭,便是这样一个名字的双重影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络上关于这片越南北部边陲小地的介绍并不多。曾试着在搜索框里敲下关键词,输入“越南茶灵”,显示结果基本是自卫还击的文章,以及夹杂其中的广告。关键词换成“越南茶岭”,粗略浏览,屏幕上出现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边境一日游、龙邦—茶岭国际性口岸、同登—茶岭高速建设,还有一些关于偷渡的零星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一个地方,在网络这个赛博空间分成两组互不相干的内容,一边是作战记忆与烈士牺牲,一边是红火的的口岸贸易与交通建设。把这两组内容摆在一起,很难让人把“茶灵”和“茶岭”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它们指的都是一个地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岭以前翻译作“越南高平省茶灵县”,现在的行政区划则为“越南高平省重庆县茶岭市镇”。(Thị trấn Trà Lĩnh, huyện Trùng Khánh, tỉnh Cao Bằng, Việt Nam),又称“茶岭镇”。</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越南高平省重庆县茶岭市镇所处位置</font></h3> 至今,我与茶岭最近的一次相遇,是在2024年游览龙邦口岸。在界碑处,我踮起脚,越过群山去眺望,试着找到当年担架队“前送炮弹、后运伤员”的地方,却终究只看见山影叠嶂。如今借助网络与科技,我得以用虚拟的路径,去抵达这片土地。<br><br>茶岭最早的来历,似乎并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一说茶岭原属于重庆府上朗州的一个社。1942年,茶岭社设立<b>“镇边州”</b>。又有说1944年,法国殖民政府把高平省三个府(和安府、重庆府、河广府)的地划出来设置了一个<b>“镇边州”</b>,治所茶岭社。1948年,北越政府把州改成县,镇边州就成了“<b>镇边县”</b>。1958年,名字又换了,镇边县更名为<b>“茶岭县”</b>。1999年,茶岭县雄国社改制为雄国市镇,成为茶岭县治。2020年,茶岭县撤销,并入隔壁的重庆县,雄国市镇更名为<b>“茶岭镇”</b>。<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原来茶岭县的范围</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现茶灵镇范围(原雄国市镇 茶灵县县治)</font></h3> 茶岭县面积不小,但人口密度极低。2020年被撤销前,其面积为251.18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市海淀区(431平方公里)的一半多。<div><br></div><div>茶岭总人口22354人,人口密度约89人/平方公里,对比国内属于人口规模较小的一般乡镇或街道。比如相邻的靖西龙邦镇,2020年有人口21253人,面积113.1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79/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变动后的茶岭镇面积为14.90平方公里,2019年人口为5356人,人口密度为359人/平方公里,可见当年的县治所在地还是比较热闹的。<br><br>茶岭这个地方位置很特别,它就在高平210省道、211省道和205省道的交汇点。往西走能到达河广县的朔江口岸,对面就是中国的平孟口岸。往东能到重庆县县城;往南则直达高平市。北边则接壤靖西龙邦口岸。<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高平210省道、211省道和205省道的交汇点</font></h3> 1979年自卫还击,龙邦—茶岭(当时叫“茶灵”)—高平这条公路非常关键,因为它是我国边境通往越南高平省会最短、等级最高、最适合大部队快速进攻的一条路线。也正因如此,越南军队就认定:茶岭一定是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于是他们在此地部署重兵,利用复杂的山地地形作为防守屏障。<br><br>具体来说,茶岭地区是越军346师的主要防御方向,由师前指率两个步兵团(677团、851团)及两个炮兵营在高平至茶岭间有利地形组织防御。677团在越南也叫“决战决胜团”,他们的任务就是守住茶岭县城北侧的战略要地:八达岭和八姑岭(简称 “两岭”),牢牢卡住龙邦—茶岭—高平公路,凭险据守。<br><br>中越边境的山,喀斯特地貌显著,地形崎岖,山高谷深。每一座山都个体分明,如一颗颗钉子嵌在大地上,不像北方的山,脉络清晰,山势连绵。两岭面积不大,只有约1.5平方公里,但山地险峻、地势复杂,海拔中位数约700米,最高点826米,独立高耸的山头紧紧贴在一起,构成了连绵的“钉子阵”。<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利用卫星地图测量八达岭和八姑岭</font></h3> 我军在两岭地区布置的是123师368团,再加上师属的4个炮兵营,一副主力进攻的架势。其实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要在茶岭正面硬碰硬,而是通过积极强烈的攻势,把越军的主力牢牢吸引在这里,好掩护我军其他方向的进攻和穿插。<br><br>1979年2月17日凌晨0点到傍晚5点多,368团在两岭地区发起了一场激烈的攻坚战,在17个小时的战斗中,两岭被我军攻占,越军阵亡205人,伤57人,我军阵亡107人,伤108人。根据一些参战民兵的回忆“我们自己做的竹担架在狭窄的战壕里打不开,很多尸体又烂在里面,没办法,只能用手一块一块地捡起来,然后用雨衣打包运回边境”“树上经常挂着残肢,根本分不清是谁的”“回忆起来,战场上的现场太残忍”。<div><br></div><div>两岭作为战斗的主要发生地,而且被我军攻占,越军许多遗体来不及收殓转运,只能扔在两岭,或者挖些浅坑草草掩埋。<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中越边境地区的山</font></h3> 妥善安葬逝者是战后人们共同的愿望。大约在九十年代末,茶岭政府和老百姓修建了一座陵园,里面埋葬的基本是1979年的越军阵亡士兵。陵园全称为茶岭烈士陵园(Nghĩa trang liệt sỹ trà lĩnh Cao Bằng),坐落于茶岭城镇东边的一座山脚下,紧邻211省道。<br><br>陵园选址讲究,坐东北朝西南,背靠一个独立的小山峰,山峰后面是中越边境难得的连绵的山脉,左右两侧皆有山峰和小渠,左侧山峰更为高且延展,视线前方和右侧为开阔的茶岭镇和平原,镇上两条小渠在此汇合,再往远处则是群山连绵。<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陵园在茶岭镇东边</font></h3> 越南深受传统中华文化影响,在陵园选址上也能体现出来。根据AI的风水分析,认为茶岭烈士陵园“坐东北朝西南,属‘背山面水’的典型格局。<div><br></div><div>东北方在八卦中属艮卦,象征少男、山势与稳固;朝向西南则属坤卦,对应大地、厚重、包容。此种坐向在风水里常被解读为‘以山为靠,得地之厚’,对陵园来说是庄重与稳定的象征。</div><div><br></div><div>此外,陵园背靠独立小山峰,峰后还有连绵山脉作背景,这种‘有主有从’的格局意味着有主峰为依靠,远山为屏障,形成 ‘靠山厚重’之势。对烈士陵园而言,寓意英灵有所依归,后人有所凭仗。</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正门视角往内看</font></h3> 第三,左右两侧皆有山峰和小渠,左侧(青龙方)山势更为延展和高,这就形成了‘青龙长而护,白虎短而收’的格局。传统风水认为青龙宜长、宜高、宜护佑;白虎宜低、宜短、宜驯顺,青龙方代表男性、事业和贵人。青龙蜿蜒、有力且比白虎高一些,是大吉之象,主家族人丁兴旺,事业顺利,形成一种守护和庇佑。<br><br>第四,陵园前方和右侧为开阔平原和茶岭镇,这就是所谓的‘明堂开阔’,象征胸怀开阔、气运畅达。对烈士陵园而言,意味着先烈精神得以远播。<div><br></div><div>最后,两条小渠在前方汇合,这是‘水聚明堂’格局。水的汇聚象征财气、人气与生气的凝聚。对于烈士陵园来说,可理解为‘后人思念之情汇聚于此’,也是天地灵气凝结之处。” 茶岭烈士陵园整体格局为“背山环护,前有明堂,水聚成会”,在风水上属吉地。<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坐东北朝西南的视角</font></h3> 陵园所在的地带既不偏僻,也不喧闹,周边的生活与教育设施在空间上与纪念场所相互映衬。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茶岭镇、茶岭高中、初中和小学,形成了一条承载着不同世代记忆与成长的轴线。可以想见,这样的地理格局,不仅方便当地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开展教育活动,也使烈士陵园与日常生活保持着一种可及的联系。<br><br>陵园的东侧尽头,则延伸至越南北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牛行。这里既是牲畜交易的集散中心,也是茶岭观光游的核心景点之一,赶集期间人声鼎沸,与陵园内的静穆肃然形成鲜明对比。<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茶岭的牛市</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茶岭的牛市,这个视角可以看到陵园背面的山头</font></h3> 退休教师阮思浩(Nguyễn Sỹ Hồ),越南河静省香溪县香泽社人,他建立了一个茶岭烈士陵园的网站。网站的首页展示着越军阵亡士兵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份、籍贯、牺牲时间和所属部队等。每一页大约能看到24个名字,整个网站收录有260位阵亡士兵的信息。其中,不少人是在1979年2月至3月牺牲的,大多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出生,有677团、852团的士兵,也有民军,以及来自茶岭地区的公安。阮思浩在网站上写道,他的愿望是“尽我微薄之力,一次次摆渡那些迷失的英雄烈士英灵,使他们得以回到祖国、祖先与宗族身边”。<div><br></div><div>根据2023年高平广播电视台的报道,茶岭烈士陵园自1994年以来,共安葬303座墓。其中,259座墓碑留存有部分信息,但也存在4座信息重复的情况,41座至今无法确认身份,另外3座甚至没有墓碑。已确认的257座墓属于在北部边境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另有2座为抗法和抗美战争时期的烈士。</div><div><br></div><div>未完待续……</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陵园内部</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陵园内部</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