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九十四年风烟里,“露营之歌”从未凉

赵卓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的秋风里,总藏着一段属于我的温柔记忆,那便是以李兆麟将军命名为兆麟小学。从那背着小书包踏入校门童年,到让我成年后曾佩戴过校徽的总务后勤工作人员、知青返城后接母亲的班就在这里工作,从此,我的人生都与这方校园的情,紧紧缠绕。</p> <p class="ql-block">  记得入学第一天,老师轻轻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唱的第一首歌,便是《露营之歌》。“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的旋律,像一粒种子,悄悄落在我心里。那时或许还不能完全读懂歌词里的家国分量,却能从老师庄重的眼神里、从旋律的激昂里,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力量,那时的我,对现在的兆麟公园先烈纪念碑,一位名叫李兆麟将军的抗日英雄!最懵懂也最纯粹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后来,校园里要挂第一幅“露营之歌”油画,我竟有幸参与制作画框。指尖摩挲着木板的纹路,一点点打磨、拼接,心里满是郑重。仿佛那不是普通的木框,而是要为一段珍贵的历史、一份崇高的精神,搭建一个安稳的“家”。当画框终于完工,看着油画稳稳嵌在其中,映着校园里的阳光,我忽然觉得,自己与这所学校、与那位先烈,又近了一步。</p><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流转,当年的孩童早已长大,可每当“露营之歌”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心头依旧会涌起滚烫的暖流。那些在兆麟小学的日子,那些与这首歌、这幅画相关的细碎记忆,都化作了对先烈深深的缅怀。这份敬仰,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像陈酒,愈发醇厚,成了我终生难忘的印记,也成了我前行路上,一份永不熄灭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9月18日,上午9时,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的上空,警钟响起。</p><p class="ql-block"> 怎让我们忘记苦难岁月,1931年今天,沈阳北大营夜晚,本该是东北平原最寻常的秋夜,却被一声炮响撕成了碎片。黑土地在炮火中震颤,松花江的浪涛里翻涌着家国的悲戚,侵华战争的铁蹄踏碎了稻浪,也踏碎了千万百姓的安宁。从那天起,十四载漫长岁月里,山河不再完整,炊烟难觅踪迹,唯有抗争的火种,在黑夜里倔强地燃烧。</p> <p class="ql-block">  东北抗日联军的营帐,就扎在这片寒风刺骨的土地上。李兆麟将军和他的战士们,裹着单薄的棉衣,啃着冻硬的干粮,把雪水当茶,把山林当家。没有温暖的营房,只有漫天风雪为伴;没有充足的弹药,只有满腔的热血与忠诚。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露营之歌》的旋律在篝火旁响起:“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每一句歌词,都是战士们用生命写就的誓言;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侵略者的愤恨。</p> <p class="ql-block">  他们曾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潜伏,睫毛结满冰霜,却不敢有丝毫动弹,只为等待战机;他们曾在密林中与敌人周旋,饿了就挖野菜、煮树皮,渴了就嚼一口雪,却从未想过退缩。李兆麟将军带着战士们,在白山黑水间穿梭,用简陋的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敌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多少个夜晚,他们围着微弱的篝火,唱着《露营之歌》,歌声穿过山林,传到远方,也传到了每一个渴望自由的中国人心里。有人倒下了,再也没能醒来,鲜血染红了脚下的黑土地;有人接过战友的枪,继续前行,把悲痛化作力量,在枪林弹雨中赴国难、洒热血。</p> <p class="ql-block">  十四载啊,五千多个日夜,每一步都踏在苦难里,每一刻都与死神擦肩。李兆麟将军和他的战友们,用不屈的意志对抗着时间的漫长、环境的残酷、敌人的凶残,他们的身影,成了黑夜里最亮的星,他们的歌声,成了苦难岁月里最激昂的战歌。直到1945年,胜利的号角吹响,这片被蹂躏的土地终于重见天日,可那些长眠在山林里的战士,却再也没能看到家乡的春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九十四年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尽,松花江的水依旧清澈,长白山的林依旧葱郁,黑土地上又长满了金黄的稻浪。可我们怎能忘记,这片锦绣山河的背后,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安宁;怎能忘记,《露营之歌》里藏着的,是十四载抗争的艰辛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九十四年过去,那支在露营地响起的歌,从未冷却;那些为家国牺牲的魂,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