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元 764 年,暮春的成都草堂,黄鹂并坐啼鸣柳间,白鹭群飞振翅天际。此情此景,杜甫挥毫写下《绝句》,一千多年来诗中 “窗含西岭千秋雪” 的静美始终引人发问:什么雪能千年不化?而“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辽阔,则让人深思这首船将驶向何方?</p> <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们拨开历史的烟尘,终于读懂:那“千秋雪”,是杜甫心中永不动摇的信仰之 “知”,是他对家国苍生的赤诚守望;那 “万里船”,是杜甫践行理想的行动之 “行”,是他穿梭苦难、传递温度的舟楫。二者交织碰撞,深藏着诗人于乱世中坚守的精神密码,奏响一曲跨越千年的“知行合一”赞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岭千秋雪,是杜甫信仰之 “知” 的具象化象征,在时光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纯洁与坚毅。雪落群山之巅,映照着他对家国的深情、对苍生的关切,任岁月流转依旧洁白如初。青年时,他登泰山而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这份胸怀天下的志向,是信仰最初的萌芽;中年时,安史之乱的烽火吞噬山河,他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写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怆,却未因沦落敌手而让信仰褪色。漂泊西南的日子里,他身居 “床头屋漏无干处” 的陋室,雨夜中蜷缩却仍心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宏愿 —— 这份 “知”,是穿透苦难的精神之光。在佛理玄谈盛行、世人皆避现实的时代,杜甫始终以 “知” 为锚,坚守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如雪山般巍峨矗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吴万里船,是杜甫践行信仰的行动之 “行”,在风雨飘摇中承载着他的理想驶向远方。这艘船,系着他的诗书,载着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不惧“万里”之遥,不畏前路艰险。夔州霜夜,他枕着五更鼓角,凝视三峡星河的变幻,在战乱的缝隙中以笔为刃,记录下时代苦难;岳阳城下,他凭栏远眺,数算 “留滞才难尽” 的漂泊岁月,却以 “艰危气益增” 的乐观挺直脊梁,为苍生呐喊;衡山小邑,他听闻书声朗朗,便引吭高唱 “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 的大义之歌,用行动唤醒世人的良知。</p> <p class="ql-block">当世人在流离中沉默,他以铁笔如椽为百姓请命;当冷眼与嘲笑袭来,他始终紧握船桨,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行。这艘“万里船”行驶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过 “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萧瑟秋景,越过 “烽烟未息” 的洞庭碧波,每一段航程都是“行”的见证,每一次停泊都是“知行合一”的坚守,彰显着行动在海天之间无惧风雨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追光的人眼中有光”,杜甫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深意。他以“千秋雪”为“知”,让信仰在雪山之巅熠熠生辉,给予他穿越黑暗的勇气;他以“万里船”为“行”,让行动在海天之间乘风破浪,赋予他改变现实的力量。从长安到成都,从夔州到潭州,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始终将“知”与“行”紧密相连。用诗句记录民生疾苦,是“知”的表达;用脚步丈量山河苦难,是“行”的实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千秋雪”与“万里船”,早已超越诗中的意象,成为中华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符号,深深镌刻在民族的血脉里。这份“知行合一”的精神,不仅是杜甫个人的坚守,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当我们回望历史,杜甫的 “千秋雪” 仍在历史的群山之巅闪耀,提醒着我们信仰的力量;他的“万里船”仍在时代的长河中航行,激励着我们践行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今日之中国,从传承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到扎根基层的奋斗者,无数人正以“知行合一”的姿态,续写着中华文化的新篇章。这份跨越千年的精神,依旧鲜活有力,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更是照亮后人前行之路的永恒灯塔。因为我们深知,唯有心怀坚定信仰之 “知”,勇于付诸实践之“行”,才能让中华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余汉辰;</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8日,写于安徽阜阳颍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