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内参片,字面意思是内部参考影片,是指只有特定人群可以观看的不能公开放映的电影。</p><p class="ql-block"> 这一现象存在于那个特殊年代。</p><p class="ql-block"> 那时,电影业基本停滞,以前拍摄的大量电影被禁止放映,剩下能公开放映的只有“老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前两部还是民兵教学片。</p><p class="ql-block"> 唯一还在拍片的是中央新闻科教记录片厂,拍的最多的是《新闻简报》,制作周期虽长,但能弥补广播报纸媒体没有活动影像的遗憾。记得那时《新闻简报》里报道最多的是西哈努克国王夫妇在中国各地参观游览,人们笑称:他们是中国电影里最眼熟的男女主角。</p><p class="ql-block"> 新闻科教记录片厂另一个主业是拍科教片,我们放映过《毛竹》《对虾》《高邮麻鸭》这类农业种养殖科教片,里面的背景音乐很好听,悠扬舒缓,全国各行各业都跟着看,只为填补看新片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八个样板戏逐步搬上银幕,拍摄了舞台艺术片,可让大家一睹样板团风采,也为推广样板戏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大小文艺院团,各地方剧种,甚至业余宣传队都在学演。当然,除了样板戏没有其他戏能演,所以这些片子就像教学片,很是热门。我们宣传队就学演了全本京剧《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白毛女》部分场次,挺受基层部队欢迎的。</p> <p class="ql-block"> 有些制片厂慢慢开始恢复拍摄故事片,如《青松岭》《艳阳天》《决裂》《创业》等,片中总有一个搞破坏的反派角色,政治说教色彩浓厚。</p><p class="ql-block"> 除国产影片外,还能放映少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口影片,有朝鲜的《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片中接头暗号“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如雷贯耳,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这类片子看多了,观众都总结出各国电影特点来了,什么朝鲜是哭哭笑笑,南斯拉夫是飞机大炮,罗马尼亚是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是莫名其妙,最后加上,中国是新闻简报。</p> <p class="ql-block"> 很多年里,能看的电影差不多就这类的,这些片子不得不反复放映。文化娱乐活动本来就少,电影是受众最广泛的文化产品,具有娱乐、社交、释压、怡情的功能,无论放什么电影都有人看,哪怕片子老掉牙,台词能倒背如流,也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内参片的出现,让人们趋之若鹜,但因观看对象有特别限制,大多数人难以看到,可以想见那种心痒难耐的饥渴。</p><p class="ql-block"> 这种场景我经历过两次,那时我是部机关电影队放映员,印象特别深刻,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一次,机关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会议期间放电影是正常安排,但这次要放的是有关部门特批的两部被禁影片,就是传说中的内参片。</p><p class="ql-block"> 我领受了到省电影公司片库取片任务,当时管库的是位中年女同志,她接过批条,看到片名是《阿诗玛》和《法吉玛》,本来平静的表情露出一丝讥笑,冲我说了句:“呦,解放军也爱看美女啊。”我愕然,无言以对,提上片箱赶紧走人。</p><p class="ql-block"> 还没到家呢,片名已在机关传开,来询问的要票的电话响个不停,得知只有与会人员有票,所有票都在会务组,电话慢慢静息了。</p><p class="ql-block"> 我准备去吃晚饭,宣传队老乡玲拦住我,说她非常想看电影,让我帮忙弄票。</p><p class="ql-block"> “弄票没用,你不是参会人员,有票也进不去。如果真想看,只有一个办法,我现在就放你进礼堂,你要上到舞台的灯光架里,将就着看,不能让人发现。”</p><p class="ql-block"> 她同意了。我在士兵灶给她拿了俩馒头,夹了咸菜,看着她爬上灯光架,放心去做开演前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电影准时开演,先放《阿诗玛》。这是首部国产彩色音乐歌舞故事片,1964年上影厂拍摄,我小时候看过。影片开始就是色彩绚丽的自然风光,漂亮的撒尼姑娘载歌载舞的劳动场面,当阿诗玛特写镜头出现时,那叫一个惊艳……</p> <p class="ql-block"> 突然,礼堂二楼大门像是有人用重拳砸门,砸得“咣咣”直响,门被打开时,一位参谋冲进放映室,厉声喝问:“为什么不接电话?首长让停止放映!” 我们都被电影吸引,没人注意到电话铃声。</p><p class="ql-block"> 停机后打开礼堂灯光,才看到下面观众池里有些混乱。</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礼堂门口收门票维持秩序的警通连战士,架不住那些熟人老乡的央求,放进了一些人,这一放就收不住了,围在门外想看电影的都往里挤,涌进来不少人,闹出些动静,惊动了首长,下令停演清场。</p><p class="ql-block"> 几分钟后,警通连将无关人员全部清出礼堂,电影重新开演。我从放映窗口望向舞台,玲应该安然无恙吧。</p> <p class="ql-block"> 两部电影顺利放完,我久久沉浸在剧情中。这是两部爱情悲剧片。《阿诗玛》讲述撒尼姑娘阿诗玛和青年阿黑不畏头人金钱权势的利诱威逼,勇敢追求爱情,恼羞成怒的头人之子打开高山水源,形成洪水,淹没了阿诗玛,阿诗玛化为一尊石像,永远伫立在了石林里。</p><p class="ql-block"> 《法吉玛》是一部陌生的苏联影片,没看过也没听说过。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好像与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相似,讲述一个被弃女婴被一位哥萨克庄园主收养,取名法吉玛,并与庄主之子和长工之子一同长大,出落的十分美丽明艳,还与庄主之子有了婚约。不料战争爆发,庄主之子参战后渺无音讯,不知死活,战争结束多年也未见归来,无奈,法吉玛嫁给了一直暗恋她的长工之子,婚后生活平静和谐。一天,庄主之子突然回来了,依着哥萨克人的性格,想要夺回有婚约的妻子,只有决斗,决斗中,长工之子不忍伤害对方放了空枪,自己却被击中身亡,对法吉玛来说,无论什么样的决斗结果她都难以接受,最终,她精神失常,疯了。</p> <p class="ql-block"> 好久没看过细腻描写男女情感和复杂人性的文艺作品了。在样板戏浸染下,只知工农兵形象要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不能有儿女情长。唯一《白毛女》里有一对恋人喜儿和大春,只在互赠新年礼物和山洞相认时有过眼神交流,都没敢让他们眉目传情。可以想见,这两部电影带来的观看体验会有怎样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我找玲想与她分享观影心得,谁知她说:“我没看,我被清场清出去了。”“什么?怎么会?”“阿诗玛一出来简直太漂亮了,那上面根本没法看到完整画面,我悄悄下来,趁没人注意,就坐到观众席了,谁知突然亮灯清场,我来不及回到舞台,就被赶出去了。” 我无语,替她遗憾,但看她似乎不怎么懊恼,好像无所谓,这心态,真是心里不搁事的主,是我想多了。</p> <p class="ql-block"> 电影后劲挺大,连续多日,脑子里不时闪现电影情节,世间最美好温暖的情感,被扣上“爱情至上”,“阶级调和”的帽子,列为“毒草”,被禁放映。片中东西方美女各美其美,令人赏心悦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凭什么解放军看这样的电影就要被讥笑?难道解放军就得不食人间烟火,不配有儿女情长?</p><p class="ql-block"> 我甚至感觉,这场内参片是用心安排的。首长们知道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基层的各级领导都是从青藏线各个执勤点位风尘仆仆赶来的,一些干部终年工作在青藏高原无人区,一些干部长期奔波于长路漫漫的青藏线,一年一次探亲假,与妻儿老小团聚时间不足一月,即便家属随了军,家安在部队大院,人在千里之外执勤,还是聚少离多。在人迹罕至的苦寒荒蛮之地,见不到多少人,说不了多少话,看不到五彩缤纷的颜色,寂寞孤独难以排解,压给他们的任务都兢兢业业完成了,这次开会又有新任务部署,开会之余,让他们看场电影有何妨,就算是看美女又有何妨,这些都不足以填补他们稀缺的精神慰籍之一二。</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还是开大会,记得是党代会,代表中除了各级军政主官,还有普通干部战士、职工家属代表,还有列席人员和会务人员,人数不少。这次也特批了两部禁放电影,是两部彩色戏剧片《三打白骨精》和《红楼梦》。 </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消息,用欣喜若狂形容我的心情一点也不为过。两部电影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内地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尚在缓慢回升,因而电影是与香港合拍的,很是精美华丽。我当年看过,那年十一二岁,深层意义不大懂,但那明丽色彩和精致服化道以及精彩的唱念做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机会能再次观看,定要好好欣赏。</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红楼梦》 同为中国古典名著,又同被浙江地方戏曲成功改编并拍成电影,毛主席在观看《三打》后还写诗称赞过。</p><p class="ql-block"> 原诗《七律·三打白骨精·和郭》: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p><p class="ql-block"> 诗中赞扬孙悟空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唐僧虽人妖不分,是可团结教育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内部传达了毛主席有关《红楼梦》的谈话内容,大意是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教科书,要当作政治历史书来读,而且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p> <p class="ql-block"> 这么硬核的理由,不应该还被禁在片库里,不准放映。我们到片库取片时,还是那个库管大姐,这次她再没讥讽我们。</p><p class="ql-block"> 回到机关才知这两部片子引起的反响比上两部大得多,尤其是那些文艺青年,文学爱好者,或者说《红楼梦》的拥趸,到处打听有什么办法能够进入礼堂看电影。</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个干部在找不到任何门路后,来到放映室,苦苦央求,希望我们能允许他在放映窗口蹭着看电影。我们哪能做这个主,宣传科科长正在放映室坐镇,还有科里几个干事也挤在剩余窗口,实在爱莫能助。他失望转身,瞬间,我看到他眼里的光暗了下去。几年后,我调到325医院政治处,发现那个人就是政治处干事,熟悉后聊起那次看《红楼梦》的事,他说他没放弃,当时很多人感觉无望都走了,他依然围着礼堂转,竟然发现有一扇窗户里的窗帘露了个缝,正好可以看到银幕,他找来几块砖头垫在脚下,就扒在那个窗台上,将近五个小时,从缝隙中看完了两部电影!他说,尽管很费劲,音画效果不清晰,但好歹看到了自己的心头之好,如果错过,觉都睡不踏实。</p><p class="ql-block"> 他是湖南人,文笔很好,写一手好字,既好学又执着,唯楚有才啊!</p><p class="ql-block"> 我算是爱读书,爱好文学的。放映前我将一切待用物品放在趁手地方,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盯着银幕,全程基本是盲操作,不放过每一帧画面,不漏掉每一句台词。</p> <p class="ql-block"> 两部电影太震撼太过瘾了。</p><p class="ql-block"> 《三打》是绍剧,浙江绍兴一带的地方剧种,戏腔高亢激越,长于表演善恶忠奸一类剧目。我惊叹于全剧文武场面技艺高超,动作娴熟丝滑,表演松弛自然,孙悟空一身好功夫,不愧是南派猴戏之王,猪八戒更是把慵懒狡黠和天真可爱演绎的浑然天成,既诙谐又生动,两位扮演者艺名分别叫六龄童和七龄童,从小练就的童子功果然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 我联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里面描写绍兴水乡看戏场景。戏台建在河边,乡民们都是划着乌篷船停在水面看戏,台上唱的就是绍剧,也许就是那些六龄童七龄童们,经年累月在这样的演出实践中淬炼出自己的精湛演技,而看戏的乡民不单消解了劳作之后的疲惫,还在耳濡目染中,通过神怪传奇和历史故事,接受了扬善抑恶、忠孝节义的高台教化。</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是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后影响力扩展到大半个中国,演员为全女班,风格婉约,唱腔清丽,悠扬典雅,与绍剧大不同,擅长才子佳人一类剧目,《红楼梦》题材正适合越剧演绎。</p><p class="ql-block"> 越剧电影《红楼梦》从煌煌巨著中撷取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线,细腻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森严的封建礼教环境中大胆追求自由恋爱,但木石前盟最终不敌金玉良缘,结局是宝玉大婚被骗,黛玉香消玉殒,看得人唏嘘不已,难以释怀。</p><p class="ql-block"> 去参加宣传科政治学习日,讨论《红楼梦》是那天学习的主题。干事们抨击所谓“父为子纲”,就因宝玉结交了戏子,作为父亲的贾政就要下狠手杖毙自己亲儿,理由是他离经叛道,玷辱门楣。他们还抨击“掉包计”阴谋,就因发现宝黛两情相悦,封建大家长就说这是见不得人的私情,有辱诗书簪缨之家,并设下移花接木鹊巢鸠占骗局。宝玉一把揭开薛宝钗红盖头的举动,干事们认为这是撕掉了封建卫道士们弄巧成拙的遮羞布!他们还为全剧结尾叫好:宝玉扔掉了那块所谓“通灵宝玉”,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蝼蚁争食旧窼穴。”彻底与封建家族决裂。</p> <p class="ql-block"> 我的关注点在于富有文学性的戏文,特别喜欢那典雅优美的唱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宝玉性格本是开朗外向的,多次向黛玉表达心意时,从不直白宣告,而是柔情婉转。在与黛玉共读《西厢》时暗喻俩人关系如张生与莺莺:“我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在黛玉误会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时,他让她放心:“我把那心里的话儿对你讲,心爱的东西任你挑”,其实宝玉在书里的表达更好:“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直到大婚发现被骗,他崩溃,“好一似塌了青天沉了陆地,魂似风筝断了线”,悲愤喊出“宝姐姐她赶走我的心上人!”“我天下万物无所求,只求与妹妹共死生!” 这样大胆宣告怎不让那些始作俑者心惊肉跳?</p><p class="ql-block"> 而矜持的黛玉只将宝玉的示好藏在心里,很少回应,因寄人篱下的处境,内心是有隐忧的:“我与他,若说今生无奇缘,为什么合一个心肝合一副肠,若说今生有奇缘,为什么隔一座高山隔一堵墙。” 当无意中听到宝玉反感宝钗那套功名利禄的劝谏,说出“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 黛玉惊喜万分!“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背地闻说知心话,但愿知心到白头!” 可在得知宝玉要娶宝钗后,才情出众的黛玉,万念俱灰,“知音已绝,诗稿怎存。”“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p> <p class="ql-block"> 黛玉焚稿和宝玉哭灵片段,任谁看了都觉得太意难平了,并为此潸然泪下。因为黛玉至死都不知道真相,宝玉是被骗的,并非变心,他们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注定会被扼杀,不会有结果的。</p><p class="ql-block"> 那几日,我满脑子的观影感受想与人倾述,就写了一封长信,寄给远在西安的闺蜜维维。我与她都是在高小阶段开始读《红楼》的,分享过各自喜欢的红楼人物,也看过越剧《红楼》,因她妈妈是西安越剧团书记。读书看戏是我们共同爱好,她认同我的信,她更羡慕我有机会看到被禁电影《三打》和《红楼》。</p> <p class="ql-block"> 在整个七十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很多禁锢有了松动,国内被禁电影慢慢在解禁复映,内参片的管控也不那么严了,大家都可以观看。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变化是中美、中日关系逐步正常化,美日电影开始进入中国。我们这代中国人通过电影打开了信息壁垒,开了眼界,就像看到另外一个平行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最初看到的美国电影是《出水芙蓉》《巴顿将军》,日本电影有《啊!海军》《虎虎虎》《山本五十六》《东乡平八郎》等等,这些电影原本都是内参片,后来放开可全员观看了。</p><p class="ql-block"> 内参片这一概念,就这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p><p class="ql-block"> 於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