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钟博物馆~金火流光篇

不羁的种子

展厅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铸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钟铸造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大门类。铸钟不仅要具备占湛的铸型工艺,更要运用精确的合金配比和精准的温度控制。一口造型精美、声音纯净的古钟实际上是融合了古代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成果的作品。古钟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本展览综合运用文献、图片及模型等资料,介绍古钟铸造的基本方法及古代铸造的辉煌成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面貌,同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艰辛劳动表达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铸钟技术:</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工匠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经认识到合金成分比例与青铜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技术铸造青铜钟铃。钟铃器物虽然看似平凡普通,却能够反映出当时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铸钟原料:</p><p class="ql-block"> 锡青铜和铸铁是常见的铸钟原料。一般来说,铸钟以铜钟质量较高。锡青铜是指由铜与锡组成的合金。锡的含量不同,锡青铜合金的性能则不相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青铜合金的成分比例与其强度、硬度、韧性、色泽、声响等性能的对应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展厅 《考工记》书影 钟体形状 <p class="ql-block">古代铸钟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主要有泥范法和失蜡法。</p><p class="ql-block"> 泥范法的基本方法是用陶泥等材料制作成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在外范上刻划上所需要的纹饰和文字,然后将内范和外范合在一起,向内范和外范之间的空隙浇注液态金属,冷却之后,除去内、外范,即得到成品。</p><p class="ql-block"> 失蜡法的基本方法是先制作蜡模,待成型后再用细泥浆反复浇淋蜡模,等泥浆包住蜡模后,再在外表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蜡即熔化流出,产生空腔即可浇铸。用失蜡法可铸造出造型复杂、纹饰繁缛的器物。失蜡法多用于铸造梵钟上的蒲牢,少数梵钟全部用失蜡法铸成。</p> <p class="ql-block">泥范法铸钟的主要步骤:</p><p class="ql-block">1.制模:根据钟的大小形状做一个模型,划线并刻铭。</p><p class="ql-block">2.制外范:用和好的陶泥拍成平板,按捺在模型外部,采用纵向或横向的分范方法,各范块之间有榫眼相接,制成钟体外范。</p><p class="ql-block">3.制内范:外范制好以后,将模型表面刮去一层,即成内范,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钟的壁厚。</p><p class="ql-block">4.合范浇铸:在内范外面,把分成多块的外范组合一起并定位,外面用涎泥固定烘烤,然后进行浇铸。</p> 编钟12种声调与钟形 铸编钟模具 铸编钟模具 铸钟模具 铸钟模具 <p class="ql-block">  铸钟遗址是研究古钟铸造方法和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由于历史原因及铸钟工艺所限,保存下来的铸钟遗址很少。目前已知在河南、山西、江苏等地发现有铸钟遗址。2003年在河南郑州发现的铸钟内范,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较早的梵钟铸造遗迹。</p> 重现铸钟遗址炉 <p class="ql-block">再铸洪钟~永乐大钟的铸造</p><p class="ql-block"> 永乐大钟以其悠久的历史、宏美磅礴的造型、悠扬远播的音响而闻名于世,其铸造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体现了明初我国古钟铸造的最高水平。永乐大钟闪烁着古代金属铸造技术的光辉,凝聚了我国古代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p> 永乐大钟铸造工艺 吊钟木横梁 <p class="ql-block">钟钮环</p> 钟顶部铭文 钟顶部铭梵文 <p class="ql-block">横梁与钟钮</p> <p class="ql-block">钮环</p> 钟体铸经文 关于永乐大钟的数据说明 <p class="ql-block">天工奇迹~中国古代精品铸造文物</p><p class="ql-block"> 我国铸造大型金属器物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众多金属文物中,历代均不乏体量巨大之作,或出于统治者对权力的彰显,或源于信奉者对宗教的虔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天工迹",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p> 各类青铜礼器1 各类青铜礼器2 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永济铁牛铁人、晋祠铁人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1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2 中国古代梵钟 中国古代梵钟 鎏金铜钟:制成于明成化年间,通高46厘米,口径31.4厘米,重24.8公斤。 李淮铜钟: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通高85.7厘米,口径49.5厘米,重125公斤。 善缘庵钟: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通高62厘米,口径46厘米,重55公斤。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铜像:明晚期,高64.7厘米,重80.75公斤。</p> <p class="ql-block">🙏🙏🙏玄武大帝铜像:明代早期,高70厘米,重84.6公斤。</p> <p class="ql-block">🙏🙏🙏鎏金送子观音铜像。明晚期,高64.8厘米</p> <p class="ql-block">柏林寺云版,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高130厘米,重168公斤。</p><p class="ql-block">横书:柏林寺</p><p class="ql-block">竖书:康熙嵗次癸未季春穀旦。督监:周明,监院:实瑟。通州弟子:魏思明、廉仲金 处造。</p> <p class="ql-block">双鸟饕餮纹鼍鼓(仿制品)</p> 三羊瓿 浑天仪 展厅 象纹铙 <p class="ql-block">铜斝</p> <p class="ql-block">铜斝</p> <p class="ql-block">铜鼎</p> 铜觥 牺尊 虎牛祭案 <p class="ql-block">🙏🙏🙏铜佛头,明代</p> 莲花宝座,明晚期 展厅 展厅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1、图片、视频2025年9月14日拍摄;</p><p class="ql-block">2、图片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