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1381456</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街巷还泛着凉意,国营副食店门口已排起了长队。人们裹着厚棉袄,脚踩着冻得发硬的地面,一边跺脚取暖,一边盯着那扇不断冒出热气的木门。店里刚进的肉,肥瘦相间,挂着油光,挂在铁钩上像是一幅生活的年画。那时节,肥肉比瘦肉金贵——肥肉能炼油,炒菜香,一家人吃饭都靠那一勺猪油拌饭提味儿。价格牌上写着“肥肉7毛3,瘦肉8毛5”,数字歪歪扭扭却格外醒目,仿佛在提醒每个人:这不是随便能买的,得凭票,还得赶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看见骑车的男人笑着经过店前,车把上挂着刚买的一小块肉,用稻草细细捆好,像系住了一年的盼头。那稻草不是随便打的,是老师傅一手一脚绕出来的活儿,结实又利落,提在手里晃都不散。肉沉甸甸的,可拎着它回家的脚步却轻快得像踩在春天的田埂上。</p> <p class="ql-block">店铺的招牌写着“国营第二副食”,红漆有些剥落,却依旧庄重。门口挂着“凭票供应”的木牌,像一道无声的门槛,把欲望和现实分隔开来。有人递上肉票,有人低声问还有没有肥膘厚的,柜台后的师傅一边割肉一边应着,刀起刀落,干脆利索。那块挂着的鲜肉,纹理分明,油花润泽,不只是商品,更像是一种承诺——国家在尽力保障每个人的碗里有油星,锅里有荤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经济不宽裕,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不是一句空话。它藏在每一张肉票的编号里,落在每一斤猪肉的定价上,也体现在这井然有序的队伍中。人们排队,不是因为懒散,而是因为信任:只要来了,就有希望带块肉回家。</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肉被稻草轻轻捆住,手在调整绳结,动作熟稔而温柔。这不只是打包,是一种仪式。那时候没有塑料袋,没有冷链运输,但有最朴素的智慧——稻草吸油、透气,还能防滑,提在手里稳当。更重要的是,它让一块肉有了人情味。你拿到的不只是食物,是一份被认真对待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如今超市里冷鲜肉整齐排列,扫码即走,方便得让人忘了等待的意义。可我总想起那个排队的清晨,想起那块用稻草捆着的肉,想起人们脸上那种踏实的笑。那不是富裕的笑,是被保障着的安心。</p>
<p class="ql-block">发展经济,从来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是让每个人在寒冬清晨,能排上队,买上一块肥瘦相宜的肉,然后笑着骑车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