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问世80年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堪称为家喻户晓。但到底创作于何时何地呢?却是众说纷纭!

军旅书画艺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讲述红色故事</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传承红色基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书写红色书法</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style="">弘扬红色文化</font></b></div></font></b><br><b>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一)</b><br>毛泽东的七言律诗《七律·长征》以精练之笔高度概括了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历经艰辛、夺关杀敌、行程二万余里的战斗历程,用炽热的激情艺术地表现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境界浩大,立意深远,感情奔放,气势磅礴,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杰作。<br>《七律·长征》问世80年来,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堪称家喻户晓,举世皆知。研究者甚众,研究成果丰硕,但其创作时间及地点等问题,存在着多种说法。<br><br> 目前已知毛泽东《七律·长征》最早是在1937年4月北平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上公开发表的,此后,1938年3月出版的、由四川著名爱国诗人梅英主编的抗战杂志《血光》,1947年冀南书店出版的《两万五千里》,1949年8月2日上海的《解放日报》等都刊登了这首诗。但是,都没有注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地点。<br>《七律·长征》于建国后首次公开发表在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毛泽东认真作了校订,并在题下特别注明创作时间为“一九三五年十月”。自此以后,《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就成为定论,遂长期沿用。由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万5千里长征,由此,人们都认为《七律·长征》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创作的作品。<br><br> 近年来,也有人对《七律·长征》创作时间和地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秦生、王晋林在《甘肃地方党史》中写道:“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曹仁孝在《毛泽东〈七律·长征〉创作时间及地点考略》中也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此两说观点相近,都认为该诗是毛泽东翻越岷山后创作的作品,但此说与《七律·长征》诗意不相吻合,值得进一步商榷。 <b>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二)</b><br>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余名将士离开苏区,开始战略转移。摆在红军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该到哪里去?起初,中央红军的计划是:先向西突围,之后经贵州北上,进入湖南,与红2、6军团会合,然后在湘西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br>一心想要消灭红军的蒋介石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也洞悉了红军的企图,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死死封住了中央红军与红2、6军团的会合之路。<br>由于高层决策指挥上的失误,致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一役中遭到惨重损失,兵力骤降至三万余人。当时,红军的指挥权在博古和李德两个人手中。 毛新宇将军欣赏指导毛体书法家高健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 闯过湘江、翻越老山界后,中央于12月12日在通道召开了一次会议,主要商讨一个问题:红军下一步该往哪里走?会上,毛泽东态度十分坚决地提出:中央红军必须放弃北上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继续西进至黔东地区,寻找一个可以立足的区域,或者说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根据地。<br>尽管博古、李德依然坚持按照原计划北上会合红2、6军团;不过,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支持,获得了通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策,因为蒋介石已经预料到中央红军会北上与贺龙、萧克会合,因而在红军的必经之路上,国民党各路大军已部署了四道碉堡封锁线。一旦红军从通道北上,就会一头扎进国民党军布置好的包围圈中。<br><br> 1934年12月13日,红军前锋部队攻克贵州东南的黎平县城。在黎平县城,久战疲惫的红军将士们难得地获得了短暂的休整;同时,中央召开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由周恩来主持。<br>对于红军接下来的行动方向问题,博古依然坚持北上与红2、6军团会合;毛泽东则建议前往贵州东北部的遵义地区,待站住脚跟后再相继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p class="ql-block">毛体书法家高健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毛体书法作品《七律长征》</p> 参会的各军团领导人对行动问题并未表态发言,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中央红军为什么走到如此被动的地步。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以来,中央红军接连失利,尤其是湘江一役损失巨大。很显然,军队的高级将领们已经对博古和李德的领导指挥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和怀疑。<br>黎平会议上,毛泽东的建议再次得到了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获得了通过。这次会议,虽然触及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但也就仅仅就行动方向的问题做出了决定。不过,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 12月31日,中央红军到达距离乌江南岸不远的瓮安县猴场。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召开的。猴场会议上,博古和李德再次提出坚决去和红2、6军团会合,毛泽东对两人的建议给予了批评,并表达了坚决支持黎平会议的立场。没有经过太过激烈的辩论,博古和李德的建议就被否决了。<br>不难看出,中央决策层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为红军带来了希望。 <b>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三)</b><br>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突破黔军的乌江防线,强渡过江,开始向黔北重镇遵义前进。至1月8日,红军攻克遵义,并控制住了以遵义为核心,南北长约两百公里、东西宽约一百公里的区域。新的革命根据地已经呈现雏形。<br>在遵义,中央红军不仅得到了充足的休整;更为重要的是,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局会议——遵义会议。<br>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中央红军下一步的行动问题。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和教训。<br>第一个议题在没有争论的情况下,很快就达成了决议:根据当前严重的敌情,遵义地区已经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中央红军下一步应该迅速北上,于川南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br>第二个议题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是真正的政治交锋。遵义会议解除了博古的中央总负责人和李德的军事顾问职务,并明确了周恩来和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地位。同时,毛泽东被补选为政治局常委,进入党的最高决策层,从此开始了他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br><br>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同时中断了共产国际的领导,由自己做主决策。对于中国革命事业来说,这次会议是一个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使得党对红军的军事领导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但中央红军的处境依旧无比险恶。<br>由于攻打赤水县城失利,红军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依然无法实现。为了保存实力,摆脱敌人的围堵,战略大师毛泽东指挥部队四渡赤水,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大军的“围剿”部署,化被动为主动,开始牵着国军的鼻子走。<br>在毛泽东的巧妙指挥下,中央红军时而向南,时而向东,时而又向西,时而又向北,搞得追缴的各路国民党大军晕头转向。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中央红军一路转战,留下了不朽的传奇。<br>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从泸定北上,翻越了夹金雪山后,在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br>两军会师,全军欢跃。此时,中央红军还剩下两万余人,红四方面军约有八万余人。摆在红军面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依旧是到哪里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b>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四)</b><br>1935年6月26日,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下一步的行动问题,史称“两河口会议”。<br>会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主张红军应该北上陕甘宁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一方面,敌人在那里的防守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在长征前曾致电说,红军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靠近外蒙古,苏联答应给予军事援助。<br>张国焘则提出了三点设想:1、以西康为后方,向甘南川北发展;2、到陕甘北部,夺取宁夏为后方;3、夺取河西走廊,以新疆为后方。<br><br> 张国焘的第二个设想,其实就是毛泽东所主张的“北进计划”,但张国焘本人更倾向于第一个设想,也就是“川甘康”计划。但是,这个设想成功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br>经过大家的讨论后,会议最终形成了决议:集中两军主力北上,在陕甘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br>然而,自恃兵强马壮的张国焘起了别样心思,并未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而是坚持南下。。<br>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中央只好率领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团独自北上;红五军团和红三十二随红四方面军行动。<br>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俄界会议”。<br>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导致红军的力量分散,红一方面军只剩下红一、红三两个军团,单靠这点力量,已经无法实现建立陕甘根据地的计划。<br>于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十分低调的军事策略:以游击战的形式打通国际线,在靠近苏联的边境地区创造出一个新的根据地。<br>1935年9月17日,中央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继而向北翻越岷山,来到大草滩、高楼庄一带。此时,毛泽东正在思索着一个问题:下一步,红军该往哪里走? <b>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五)</b><br>1935年9月20日,毛泽东和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等人赶到哈达铺(当时属岷县,今属宕昌县)。到达哈达铺后,他们没有来得及休息,就到邮政代办所去翻看报纸,“主要是七、八月间的天津《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西安报》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他们翻读着这些报纸,谈得眉飞色舞。原来,从这些报纸登载的消息,他们确切地知道,陕北有苏区根据地,有红军,有游击队,这真是喜从天降。”<br><br> 到达哈达铺的红军约有八千余人,大浪淘沙,烈火锤炼,这些都是意志无比坚定的革命骨干。翻越雪山,走出草地,部队得到休整,固然是值得庆贺的事,但最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是得知陕北根据地仍然存在,红军北上有了落脚点。自从红军长征开始,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创立新的根据地。起初,想到湖南西部,没有成功。后来又想跟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会合,也没有成功。黎平会议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根据当时情况又予以改变,计划向川北发展。在同四方面军会合后,在两河口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又作出新的决定,首先取得甘肃南部,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但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这个计划也落实了。毛泽东率中央军委直属纵队和一、三军团北上,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改变两河口会议决议,继续北上,通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以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建立根据地,谁也不明确,去甘肃,去陕北,去宁夏,也只是一个大的战略计划,而不是具体确定的目标。现在,通过国民党的报纸,得知在陕北仍然保存着一块区域广大的红色根据地和人数众多的红军、游击队。很自然地,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都一致同意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才明确下来。<br> 自从夜渡于都河以来,中央红军长征快一年了,爬雪山,过草地,千辛万苦,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了落脚点,可谓云开日出,绝处逢生。可以想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是何等的兴奋、喜悦和激动。<br>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哈达铺停留了三天三夜。21日整个下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都在看报纸,交流意见。22日上午,毛泽东召集中央的几位主要负责同志到他的住室“义和昌”药店开会,经过认真讨论和研究,大家一致同意继续北上,同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六、二十五军会合,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br><br> 当天下午,党中央在哈达铺关帝庙的院子里,红军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取消红一方面军番号,主力整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叶剑英任总参谋长。更为重要的是,中央红军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宣布了北上到陕北去的决定,进军陕北与刘志丹和徐海东率领的红军队伍会师。<br>就在这天晚上,已经决定第二天就开拔北上的毛泽东,回顾近一年来红军的艰难征程,想到长征目的地已明确,红军即将走出困境,曙光在前,胜利在望,诗人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连翩,诗兴盎然,遂欣然挥笔,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著名的一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br>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r>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r>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r>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r><br> 几天之后的9月29日,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渭河封锁线后,毛泽东在通渭县城首次向红军指战员公开朗诵了这首诗,10个月后,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书写了这首诗,并赠与斯诺。1937年10月,这首诗登载于斯诺的新闻报道集《红星照耀中国》(后在中国发行时改名为《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随着这本书的畅销走向世界。<br>从此,哈达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甘肃南部小镇,让刚从死亡阴影中挣脱出来的红军将士们得到了充足的给养;更重要的是,中央红军在这里得知了陕北红军的确切消息,成为了万里长征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其意义不亚于遵义会议。 <b>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六)</b><br>1935年9月23日,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继续向北前进。1935年9月29日到达甘肃通渭县城后,休息了一天。这天下午,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在城东一所小学里(文庙),时任一纵队一大队卫生队指导员的胡安吉参加了会议。<br>毛泽东在讲完话后,又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泽东便高声朗诵了那首千古绝唱《七律·长征》诗,“毛泽东朗诵完了以后,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胡安吉亲耳聆听了毛泽东的朗诵,印象十分深刻。胡安吉的这个回忆,得到其他当事人的证实。<br>当年在第一大队先锋连当战士的老红军王鑫1983年重访通渭时回忆:9月29日,红军胜利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还举行了晚会,在晚会上,毛泽东诗兴大发,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说起当时情景,他感慨地说:“那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曾参加过长征的红军作家成仿吾在其《长征回忆录》中也记载,当时他作为第一批读者,也聆听了毛泽东的朗诵。这些当事人的文章和回忆发表时间较早,可信度很高。<br><br> 经考证,毛泽东到达通渭县城的准确时间为1935年9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明确记载:“二十九日,从榜罗镇到达通渭,行程九十里。”这个时间,也得到许多红军老战士和党史研究者的认同,如《聂荣瑧回忆录》记载:“九月底,我四大队先占领陇西,紧接着,我一大队急袭通渭城,占领了这座万余人口的城市”。<br>徐国珍在回忆录《长征路上筹粮》中明确记载“九月二十九日,中央机关和支队主力来到通渭城。” 据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李安葆在《长征史》中记载:“毛泽东从哈达铺出发后,于9月27日,到通渭县的榜罗镇宿营,在这里召开了榜罗镇会议。9月29日到达通渭县城,进行一天休息。” 毛体书法家高健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长征诗一首》 看看伟人当年的艰苦,看看我们今日的幸福。 <b>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七)</b><br>《七律·长征》是毛泽东1935年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小学的操场上首次公开朗诵的,但其创作时间并不是9月29日,创作地点也不在通渭县城,也不在从哈达铺至通渭县城的行军路上。<br>定西史志学者易思孝、郭建民《三军过后尽开颜》一文详细记录了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于9月23日清晨离开哈达铺,至29日傍晚到达通渭县城的行驻日程:23日上午,陕甘支队北上,沿东北方向前进,佯攻天水。晚上,驻于离哈达铺90华里的岷县闾井镇;24日清晨,毛泽东下令部队掉头向西北方向急行军,准备在武山县和漳县之间强渡渭河,当日连续行军130华里,至25日凌晨3时到达漳县新寺镇宿营;稍事休息后,离开新寺镇,渡龙川河,至晚上宿营于武山县鸳鸯镇丁家门村;26日清晨,毛泽东率部出发,徒步涉过渭河,终于冲破了国民党精心设防的渭河封锁线,当夜宿营于河北30华里处的一个小村庄;27日,王开湘、杨成武率一纵队四大队进入陇西县界,击溃敌军一部,并夺取了文峰镇,掩护红军主力从右路进入通渭县境,经蒲家山、史家庙梁,于傍晚到达榜罗镇,当天晚上,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将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实际上是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议”的形式,确认了毛泽东等几位中央领导在哈达铺作出的北上陕北的决策。28日上午,在榜罗镇召开了陕甘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正式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议。29日清晨,毛泽东又随一纵队向通渭城挺进,行程约一百华里,至晚上赶到通渭县城。<br>从上述行军日程来看,毛泽东自离开哈达铺后,为了迅速突破敌军渭河封锁线,除在鸳鸯镇有一整天的开会、休息时间外,其余每日都处在急行军状态,每日行军路程都在一百华里左右,晓行夜宿,甚至昼夜连续行军,军情紧急,戎马倥惚,不可能有闲暇时间舒纸挥墨,专注赋诗。因此,可以认定,《七律·长征》的创作不在哈达铺至通渭县城行军途中(即9月23日至29日),而在9月23日之前。<br> 毛里求斯总统访华期间,中国当代著名毛体书法家、中华国礼书画艺术名家高健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七律长征》作为外事活动礼品赠送给毛里求斯总统。 从《七律·长征》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境来看,该诗一是应当创作于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又称大拉梁)之后;二是应当在毛泽东心情十分喜悦和激动、诗兴大发之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在哈达铺休整的9月21日至22日两天。在这之前,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虽然走出了草地,突破了腊子口,翻越了岷山(汉、回族群众称为岷山,藏族群众又称其为打拉山、大拉梁,“打拉”,藏语意为“虎穴”,海拔3946米,位于哈达铺西南40余公里处,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甩开了企图危害党中央的张国焘,但长征落脚点的问题并未解决。长征去向不明,毛泽东的心情依然是沉闷的,因此,从9月18日翻越岷山之后,毛泽东虽然在鹿原里(即今甘肃岷县绿叶村)住了两天一夜,但还谈不到“三军过后尽开颜”,也不可能吟诗作文。 <b>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八)</b><br>1957年1月号(创刊号)《诗刊》发表了包括《七律·长征》在内的毛泽东亲自校订了的十八首诗。这次正式发表的《七律·长征》的文稿与斯诺《西行漫记》提供的原稿有二处变动:一是诗的标题正式定名为《七律·长征》,二是颈联中的“金沙浪拍悬崖暖”有两处改动,改“浪拍”为“水拍”,改“悬崖”为“云崖”。<div>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对文物出版社排印的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书眉上的批注中写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虽然这时长征还没有结束,但目的地已明确,最困难、最艰辛的历程已经过去了,前途光明,胜利在望,作为红军统帅,肩负重任的毛泽东心情自然格外舒畅。可以认定,就在22日这天晚上,极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诗兴盎然,挥笔而就,即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七律·长征》。<br><br></div> 高健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毛体书法作品《七律长征》 1935年9月22日这一天,写诗作文者也不独毛泽东一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写了一篇读报笔记,题目是《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作者注明作于9月22日),该文在在大量摘录《大公报》等国民党报纸上,披露的红军在陕甘活动和陕甘革命根据地情况的基础上,对陕甘革命根据地斗争作了深刻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陕甘支队前进的方向与任务:“同二十五、二十六军及通南巴游击区取得配合,协同动作及汇合,并给在这个地区中开展着的游击运动以帮助、组织、领导”。<br>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博古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共中央在陕北落脚的重要意义:“组织领导集团与加强陕甘的游击运动,将它继续的发展与深入到巩固的苏区根据地之建立,这是推动中国苏维埃运动继续发展的基本一环”。<br><br> 两篇文章都刊登在1935年9月28日中央前敌委员会陕甘支队政治部出版的《前进报》第三期上。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一师三团党总支书记的肖锋兴奋不已,撰写了长达600多字的日记;时任红一师宣传科长的彭加伦听到中央决定北上陕北的消息后激动万分,连夜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作者自注“彭加伦作于哈达铺”),传教给战士们。歌词分两段,第一段写道:“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县广大的红区。迅速北进,会合红军二十五、二十六军,消灭敌人,争取群众,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第二段为“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成立了十几万赤色的军队,迅速北进,会合红军二十五、二十六军,消灭敌人,争取群众,高举抗日鲜红旗帜插到全国去”。日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耿飚有诗赞云:“加伦诗歌能解困,而今犹有欢笑声。” 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何时何地?(九)<br>经过多年研究考证认为,毛泽东的千古绝唱《七律·长征》创作时间是1935年9月22日,而不是1935年10月。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并确定了进军陕北战略决策后的即兴之作。具体写作地点就在哈达铺毛泽东的住室“义和昌”药店。是在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小学的操场上首次公开朗诵的。<br> 著名书法家高健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毛体书法作品《七律长征》 1959年4月,陈毅元帅参加“诗刊社”在北京南河沿文化俱乐部举行的诗歌座谈会,在谈到对诗歌的创作看法时,曾谈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他说:“艺术就是艺术,写诗就是写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完全是说,这支军队得救了,将要胜利到达陕北了。”由此说明,陈毅元帅也认为《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作,而不是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的作品。<br> 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撤离中央苏区开始,到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之路胜利结束,历时一年零九天,总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中央红军胜利走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br>长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永远记载在了共和国的史册之中。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收藏高健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三幅作品,并颁发《收藏证书》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军旅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健和老将军代表慰问辽宁省军区,赠送书法作品《长征诗一首》。 中国当代著名毛体书法家、中华国礼书画艺术名家、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军旅书画家工作委员会首任副主任兼秘书长高健。 (资料提供/王亚丽: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主任。编辑整理/高健:中国当代著名毛体书法家、中华国礼书画艺术名家。国家文旅部主管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联主管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军旅书画家工作委员会首任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弘文馆书画院创院院长兼红色书画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