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空山新雨

<p class="ql-block">7月6日是我们团队离开英国的日子。后面的北欧行程我们要去的国家是:芬兰,瑞典,挪威,丹麦,还有爱沙尼亚。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7月6日凌晨3点50分,我们集合上大巴去机场 。酒店给每人一袋早餐:酸奶,面包,矿泉水和鸡蛋,还有一个苹果。</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目标是芬兰,但却要先飞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然后再转机去芬兰。地图如下:</p> <p class="ql-block">我们大约是在下午的三点左右,到达了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机场。有一位队友的拉杆箱好像是开裂了,导游去处理。大约三点半左右,我们出了机场。当时正下着雨,不大也不算小。这是此次出行的第二场雨(第一场是在爱丁堡)。</p> <p class="ql-block">进去时都是打着伞的。格琦的小风衣穿得好,风衣帽子可以挡雨哦。</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赫尔辛基,下了大巴就参观教堂。坦佩利奥基奥教堂,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岩石中的教堂。后面我就简称它岩石教堂。</p> <p class="ql-block">建于1969年的岩石教堂,是一对兄弟俩在掏空的岩体上设计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顶部是一个直达24米的淡蓝色铜制圆形拱顶,仿佛是岩石中破壳而出的飞碟,充满了科技与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它没有豪华的尖顶,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是啥。走进去却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屋顶中央是圆形铜线缠绕的,四周是环形玻璃窗。阳光透过玻璃洒落,自然光成为神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它的内壁是未经修饰的岩石的本来面貌。保留了原始花岗岩的质感。由于它的圆形拱顶的结构以及四面都被岩石包围着,岩壁的回音作用超好,所以教堂音效奇佳。于是这里成为最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之一。也是旅游爱好者最喜欢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祈祷蜡烛。人们通过点燃蜡烛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愿望和祈求托付给神。</p> <p class="ql-block">在一所大教堂里,特别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就像是一粒细砂。</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也没有传统的宗教壁画。只有若干根管子组成的管风琴和一排排的桦木长椅。</p> <p class="ql-block">我的队友们都在抓紧时间拍照。</p> <p class="ql-block">看惯了那些气势恢宏的大教堂之后,今天的所见真是震撼。</p> <p class="ql-block">岩石教堂让人们相信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建筑也可以顺应环境,融入岩石,而不是征服它。它体现的不是神的伟大,而是人性中最柔和、包容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出来时只是滴几滴小雨点了,不用打伞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教堂的名称为赫尔辛基大教堂(简称白教堂),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地标建筑之一,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始建于1830年,耗时约22年建成。正面有高大的科林斯式立柱,顶部绿色圆顶搭配金色十字架,整体庄重大气。教堂内部装饰简洁典雅,可容纳约1300人,还能看到精美的管风琴。</p> <p class="ql-block">教堂顶部。</p> <p class="ql-block">换一个角度看教堂。</p> <p class="ql-block">在宽阔的议会广场上举办各种活动和休闲的人们,从台阶下面向上仰望的时候,教堂的高大宏伟感尤其强烈。</p> <p class="ql-block">议会广场上有一座19世纪兼任俄国沙皇和芬兰大公爵的亚历山大二世的雕像。 </p> <p class="ql-block">该雕像于1894年落成,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二世在1863年给予芬兰更多自治权的举措。</p> <p class="ql-block">这是近景,但阴雨天拍岀来并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网搜。以白教堂作为背景。</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位于亚历山大二世雕像的基座上,属于"劳动"主题的 寓意性雕塑,旨在象征芬兰的农业根基与劳动精神。</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农民夫妇形象分别手持农具(男性握斧、女性持镰刀与麦束),代表芬兰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男女劳动者,体现了当时芬兰社会对劳动价值的尊崇,也呼应了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对芬兰经济与民生发展的重视,是整座纪念碑“法律、劳动、和平、光明”四大核心寓意中“劳动”维度的具象表达。</p> <p class="ql-block">说起芬兰的历史,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简单归纳一下:芬兰在12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沙俄把它从瑞典手里抢过去,成为大公国……最后提到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被芬兰人民称为"好沙皇",可见亚历山大二世比曾经的瑞典统治得好很多。</p> <p class="ql-block">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1863年,亚历山大二世正式允许芬兰议会召开。允许芬兰拥有自己的货币芬兰马克,鼓励芬兰吸引外国投资和发展工业。将芬兰语从平民语言升格为与瑞典语同等的地位,从而培养了民族意识。亚历山大二世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对芬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芬兰人对他的评价较高。</p> <p class="ql-block">芬兰政府宫(Government Palace)。地处首都赫尔辛基。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外观呈现出典雅的黄色调,带有白色的柱廊装饰。</p> <p class="ql-block">芬兰议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议会大厦的前方有现代艺术雕塑《火之柱》。该雕塑以金属为主要材质,采用抽象、解构的造型语言,打破传统雕塑的具象逻辑。扭曲、堆叠的金属结构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张力,传递出现代艺术对“形式突破”的探索,反映芬兰当代艺术在抽象表达与材料实验上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如何理解关于火的隐喻?火在芬兰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既是自然力量的体现(芬兰多森林与火山景观),也关联着芬兰传统桑拿文化中的“生命能量”,更暗含对“变革与重生”的隐喻,呼应芬兰议会作为国家立法机构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芬兰外交部。</p> <p class="ql-block">飘着黄十字旗的是瑞典驻芬兰大使馆(Embassy of Sweden in Helsinki)。瑞典和芬兰的关系比较复杂,在历史上有过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但现代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市政厅(Helsinki City Hall)。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整体呈浅蓝灰色调,立面有白色柱廊装饰,顶部带有赫尔辛基市徽。它是赫尔辛基市政府的办公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团队在雨中,驻足议会广场拍摄了好一阵。</p> <p class="ql-block">这是芬兰赫尔辛基的乌斯别斯基大教堂(Uspenski Cathedral)。是北欧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建于19世纪,见证了芬兰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联系,也是赫尔辛基多元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芬兰国家美术馆(即阿黛浓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芬兰国家剧院</p> <p class="ql-block">芬兰大厦。集音乐会、国际会议、展览、宴会等功能于一体,是赫尔辛基交响乐团的主要演出场所,也是芬兰现代文化活动的核心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摩天轮(又称芬兰之眼)。乘坐摩天轮可360°俯瞰赫尔辛基城市风光,包括乌斯别斯基大教堂、赫尔辛基大教堂等地标,还能欣赏波罗的海及周边岛屿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后面又找到一张角度更好的芬兰眼和远处的绿色顶部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波罗的海芬兰湾</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花岗岩战士"(持灯巨人)的雕塑立于大门口。该建筑由埃利尔·萨里宁设计,属于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外立面采用红褐色花岗岩,绿色铜质屋顶与拱形大门设计极具辨识度。</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是从广场方向拍摄的钟楼视角。绿色铜质钟楼高72米,建筑外立面采用红褐色花岗岩,整体造型庄重且富有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侧面。</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铁路大厦。</p> <p class="ql-block">波罗的海的女儿雕像,又叫做阿曼达铜像,位于芬兰赫尔辛基露天市场的花市旁。一开始是在巴黎于1906年塑造完,1908年这座铜像被运抵赫尔辛基,安放在此。设计者瓦尔戈仁(Ville Vallgren)表示,从海上浮现的年轻女孩形象象征着赫尔辛基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少女阿曼达被四头海狮环绕在喷泉之中,她一手托腮,静静地凝视着芬兰湾。</p> <p class="ql-block">芬兰最大的捷克餐厅。</p> <p class="ql-block">有轨电车。</p> <p class="ql-block">酒吧漂亮的橱窗。</p> <p class="ql-block">这扇窗户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Torikorttelit(托里街区),属于赫尔辛基历史中心的核心区域。相当于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窗户上的文字宣传了街区的夏日露台、历史文化特色,还包含了街区的官方网站,体现了它作为赫尔辛基老城与现代都市活力交汇地的定位,是游客体验芬兰当地文化、购物休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以下都是街景恕不赘述。</p> <p class="ql-block">下面一片耀眼的橙色是南码头露天自由巿场。</p> <p class="ql-block">南码头露天自由市场是赫尔辛基人气最旺的地方,也是外国游客观光游览的打卡景点。除了常见的水果蔬菜快餐之类的物品,最有特色的是,你可以看到驯鹿等动物皮毛制成的大衣皮帽围巾等保暖皮货。</p> <p class="ql-block">因为下雨,出摊的商户不多。毛皮鹿角之类的高档商品就不容易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在芬兰,驯鹿的养殖历史非常悠久,主要分布在拉普兰地区,是圣诞老人乘坐由驯鹿拉的雪橇的地方。当地人每家每户都有五六百头驯鹿。驯鹿既可以用来食肉,皮毛也可以御寒。驯鹿角制品是当地的特色纪念品。还有带有寒带动物图案的精美工艺品和礼品。</p> <p class="ql-block">这几张是下载的网上图片。天气好的时候就是这样销售的。</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橙色的帐篷走了一圈,虽然没有找到特色驯鹿的皮毛制品,但也看到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即所谓人生百态。</p> <p class="ql-block">集合了!下一个景点是一个特色公园。</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西贝柳斯公园有两座雕像,除了由600根钢管组成的类似管风琴抽象塑像外,还有一座大师的头像雕塑。这两座充满浪漫色彩的雕像都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Eila Hiltunen生于1922年)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西贝柳斯,芬兰的世界级音乐家,代表作《芬兰颂》。</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绿荫成林。游客们三三两两地游走。</p> <p class="ql-block">遛狗的老人。散步的女士。</p> <p class="ql-block">颂歌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像一艘巨轮。</p> <p class="ql-block">颂歌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藏书的地方,它还提供了多种功能和服务。</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门前广场上的"大书"。</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无安检。</p> <p class="ql-block">可以推着童车来阅读。</p> <p class="ql-block">一楼则用于读者互动,设有咖啡厅、餐厅、电影院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二楼是创造性活动区,配备有放映室、音乐室、媒体室和制造空间。</p> <p class="ql-block">三楼是传统图书馆区域,设有阅读区和大量藏书。</p> <p class="ql-block">颂歌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无论其社会地位或经济状况如何。它没有保安和安检,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并使用其设施和服务。</p> <p class="ql-block">颂歌图书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应用、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活动,成为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舒适又惬意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到了吃晩餐的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家写有"味"的餐馆里,吃到了丰盛的食品。印象中有紫菜包饭,三文鱼卷,像是日料一样的。特别罕见的是居然有白米粥,尽管像是泡烂的那种,并不粘稠,我却深感珍稀,品尝了两碗,开心得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芬兰的驯鹿。选自格琦的冰箱贴。还有一些照片选自格琦发的朋友圈。尤其是颂歌图书馆的照片,我只在一层看了看就迈不动步子了。所以特别感谢我的同伴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7月16日回国后,倒了十来天时差,7月下旬开始整理美篇。算上今天写的7月6日这一天的游览,已是第七篇。已经过半了。今天是10月1日,国庆节,我把它过成了劳动节。当然也是累并快乐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