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钟文化,焕彩于东亚,屹立于世界古钟文化之林。历史上的中国古钟,不仅是演奏的乐器与报时的响器,更是政治的符号、礼乐的载体、宗教的法器。其发展之不息,内涵之宏富,影响之深广,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合瓦形的乐钟到圆筒形的梵钟,中国古钟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两大古钟体系。中国古钟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音乐、军事、文学、民俗以及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 笔者是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志在真实、全面记录每一个细节,故图片有点多,非历史文物爱好者可以掠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凡例:字上↑ 图下↓</b></p> <p class="ql-block">上篇、中篇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b3391x"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古钟博物馆~阅古钟林上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b3q0nb"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古钟博物馆~阅古钟林中篇</a></p> 蔚县铁钟 <p class="ql-block">蔚县铁钟:</p><p class="ql-block"> 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p><p class="ql-block">通高:76厘米,口径:64.8厘米,重量:96公斤。</p><p class="ql-block"> 蒲牢钮,圆肩,肩部装饰有莲瓣纹一周,造型承袭了辽代以来的"盔状"的造型特点。</p> <p class="ql-block">故本师吕定安,县前威?提举曹道靖,副知?马文童、张润童。</p> 张宝童、顺圣县束故宗主提点,点县志?,?仙县在 钟铭文(下同) 龙光寺铜钟 <p class="ql-block">龙兴寺铜钟:</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p><p class="ql-block">通高:167厘米,口径:92厘米。</p><p class="ql-block"> 蒲牢钮,体量较大,折肩,腹部微鼓,底口平齐,撞钟点位置接近钟体中部。钟体可见元代镌刻的铭文。</p> 大元天历二年岁次己己庚午月己未日,益都路总管府建 铭文模糊了 河南少林寺铁钟 历代梵钟 魏晋南北朝:265~589年。 <p class="ql-block">《广弘明集》中的《二教钟铭并序》表明:梵钟的铸造在南北朝时期十分普遍。</p> <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佛道用钟开始广泛出现,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先秦乐钟的新的古钟类型。自此,中国古钟的形制、声韵等都因其应用范围的拓展和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变化。这种新的古钟类型不仅包括佛寺宫观使用的"佛道用钟",还包括城市钟楼报时的"更钟",以及朝堂禁宫安置的"朝钟"等。这些钟虽然用途迥异,但其形制没有明显差别,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后,一直沿用至近代,学术界将这一新的古钟类型泛称为"梵钟"。</p><p class="ql-block"> 梵钟的形制总体呈圆筒状,横截面为正圆形,与先秦乐钟的"合瓦形"造型有明显区别。梵钟自产生之后,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历久不衰,自成体系。其流传之广,用途之繁,范铸之精,传世之多,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古代钟类文物的主流,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以梵钟为代表的古钟文化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成部分,并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滚滚长河之中。</p> 南朝陈太建七年铜钟:铸于575年,通高39.1厘米,目前学术界公认存世最早的中国梵钟。 隋唐:581~907年 唐代 唐代钟 辽宋金元:916~1368年 元代铜钟、元代更钟 元代梵钟 兰州宽松成寺铁钟 <p class="ql-block">八方莲花小铜钟:</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p><p class="ql-block">通高:16.6厘米,口径12.1厘米,重量:1.28 公斤</p><p class="ql-block"> 肩部装饰有莲瓣纹一周,钟体呈筒状,铜质精好。</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时间为:1368~1911年</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的安定统一,佛教的全面兴盛与冶铸业的日臻完善,梵钟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梵钟形制继续呈现南北融合的趋势,造型设计规整严谨,却又不拘一格,装饰手法繁复多样,铸造工艺精湛考究。</p> <p class="ql-block">代表钟有…</p> 定室寺钟 <p class="ql-block">宝室寺钟:</p><p class="ql-block">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p><p class="ql-block">通高:156厘米,口径:136厘米。</p><p class="ql-block"> 圆顶溜肩、钟体外敞,底口作荷叶状,造型敦厚朴实,对中国宋辽金元时期的梵钟形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的佛钟。</p> 铭文 钟腰图案 钟肩图案 钟肩飞天人像 钟肩飞天人像 钟腰飞鸟1 钟腰飞鸟2 钟腰飞鸟3 钟腰神兽1 钟腰神兽2 仁王院铜钟 <p class="ql-block">仁王院铜钟:</p><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p><p class="ql-block">通高:194厘米,口径:113.5厘米,重量:1394公斤。</p><p class="ql-block"> 蒲牢钮,钟体上铸有四组花卉纹,撞钟点作"神状,钟下部长方形区域内镌刻有《增﹣阿含经》</p> <p class="ql-block">钟钮</p> 外观2 <p class="ql-block">钟腰铭文</p> 阁院寺钟 铁钟外观 <p class="ql-block">阁院寺钟(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p><p class="ql-block">通高:160厘米,口径:150厘米。</p><p class="ql-block"> 体量硕大,铸工精良,整体呈"盔"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铁钟。</p> 钟肩铭文 钟肩铭文 钟肩铭文 钟肩铭文 钟肩铭文 钟肩铭文 钟肩铭文 钟肩铭文 维大辽蔚州飞狐县阁子院,首座前监寺沙门晓本二座,沙门澄吕嚣。三座沙门惠?讲经尚座,沙门澄遇、僧澄净,讲经澄襄、讲经沙门澄运、讲经沙门澄照、僧敬文。 钟牌位书:南无眼陁罗尼自在王佛 钟铭文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展厅</p> 礼乐遗韵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秦统一中国,盛极一时的商周青铜文化逐渐走向衰落,随着先秦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青铜乐钟也逐渐归于沉寂。但先秦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却世代传承,乐钟的身影仍见于庙堂之上,及大型国家祀典之中。乐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音乐、艺术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西汉:羊角编钟,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p> <p class="ql-block">西汉:滇王钟,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通高41.5厘米,重58.9公斤。</p> <p class="ql-block">筒形编钟</p> <p class="ql-block">句鑃</p> <p class="ql-block">铜铎</p> <p class="ql-block">楚国铜钲: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镈钟:</p><p class="ql-block"> 镈钟顶部为方形、圆形或兽形环钮,钟口较为平直,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为重要礼器和乐器,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享有。镈钟是先秦高级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钮钟:</p><p class="ql-block">钮钟因钟体顶部的悬钮而得名。出现于西周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和甬钟一样,常常多件组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通高69.8厘米,重52.2公斤。</p> <p class="ql-block">甬钟:</p><p class="ql-block"> 出现于西周初年,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甬钟上部长柄称为"甬",甬上有环,用于悬挂。通常多件甬钟组合使用,其组合的数量因所有者的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甬钟:</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通高:43.6cm口径:14.6cm*19.9cm重量:6.8kg</p> <p class="ql-block">甬编钟</p> <p class="ql-block">铙:</p><p class="ql-block"> 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延续至西周初期。铙口部呈凹弧形,横截面呈阔叶形,两侧角尖锐,底部有一中空管状的短柄,与体腔内相通,柄中可置木段。河南等地出土的铙形体较小,多件组合,又称"编饶",是早期编钟的雏形;湖南等南方地区出土的饶形体较大,多为单件出土,通常饰有兽面纹、云纹和乳钉纹。饶是古代军事活动中使用的军乐器。</p> <p class="ql-block">古籍书影</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上古回响</p><p class="ql-block">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7世纪。</p> <p class="ql-block">钟铃起源:</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钟铃类文物起源较早,传说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发明和使用钟、铃,"鼓"、"伶伦"、"黄帝"等神话传说人物都曾被认为是钟、铃的创造者。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钟铃形状的陶器应为钟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古籍书影(下同)</p> <p class="ql-block">早期乐钟:</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乐钟发轫于夏代,成型于殷商,兴盛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秦乐钟除具有乐器的一般功能外,更是当时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先秦贵族将乐钟用于庙堂祭祀、婚冠丧葬、军事征战、宴享宾客等各种重大活动中,使乐钟具有了乐器和礼器的双重功能。西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乐钟使用制度,彰显着统治阶层权力和地位的高下。</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出土铜铃:</p><p class="ql-block">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铜钟:</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3900年,1956年在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大铙(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通高:58厘米,口径:38×27厘米</p> 编钟系列展品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编钟展柜</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淅川楚墓钮编钟:</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总重59.9公斤。</p> <p class="ql-block">展柜陈列</p> <p class="ql-block">甬编钟(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总重:168.2公斤。</p> <p class="ql-block">古钟裙铭文</p> <p class="ql-block">展厅、展柜</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1、图片、视频2025年9月14日拍摄;</p><p class="ql-block">2、图片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