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45周岁生日。我忙到很晚,次日清晨在单位食堂,才得以翻阅各大媒体对前一天庆典的报道。报纸头版上,“无人机灯光秀闪耀鹏城夜空”的光影盛宴璀璨夺目,市民广场与人才公园的欢腾穿透纸背。字里行间,“敢为天下先”“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字眼熠熠生辉。这份勇气,恰是深圳最耀眼的底色,也是每一个在此奔波的追梦人初见这座城市时,心头那簇不灭的火苗。</p><p class="ql-block">45载光阴流转,深圳的勇气如巨笔挥毫,书写传奇。从南海边陲的小渔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崛起本身就是一场奇迹。1979年,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蛇口工业区开山炮响,如惊雷划破沉寂,宣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启航。没有路,便杀出一条血路;没有先例,便创造先例。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敢闯、敢拼的深圳精神铸就的丰碑。这份勇气,渗透在城市的基因里:它是土地拍卖第一槌击碎体制坚冰的决绝,是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从模仿追随到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魄力,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刷新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p><p class="ql-block">然而,我脑海中隐隐浮现的,还有这座城市疏离的另一面。前几日偶然闯入视野的视频《深圳东》,突然为这份感受提供了锐利的注脚。那是一部音MAD,作者将车站内外的各色声响,包括车厢广播、人群的嘈杂喧哗、工地机器的摩擦与撞击等巧妙采编,加工成一首生活感十足的电子乐,收获了二百多万的播放量。评论区里,无数年轻深圳人诉说着奋斗背后的迷茫与孤独——“害怕这种强迫自己拼命的跑”“深圳很好,但活着很累”。成就辉煌的“奇迹深圳”,与发展中难以避免的贫富差距、社会原子化带来的疏离感,在此刻形成了巨大张力。它们仿佛描绘的不是同一座城市,却又真实地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之下。</p><p class="ql-block">我一度为此困惑,直到今日如往日一样的市场走访后,在回单位的路上豁然开朗。在深圳,我抬头看见摩天楼宇间,无人机表演留下的余韵仿佛仍在勾勒明日蓝图;低头便是街道上为生活匆匆奔走的打工人。鳞次栉比的CBD玻璃幕墙,交相辉映着地铁车厢内高高低低的肩膀、写字楼里不息的键盘声和工厂流水线上专注的双手。国际大都市的蓬勃脉动,仔细聆听,其实是由地铁的轰鸣、工地的嘈杂,以及无数个体为梦想奔走的脚步声共同谱写的交响乐。这座城市的锐气与普通人的日常,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深圳既是一座充满机遇、鼓励拼搏的“梦想试验场”,也是一座在快速发展中伴随阵痛的“现实熔炉”。这恰如深圳人,身上兼具着“敢闯的勇”和“能扛的韧”。</p><p class="ql-block">“敢为天下先”代表的是深圳人的勇气,而那份偶尔袭来的疏离感,以及与之共存的日常坚持,则淬炼出了深圳人的韧性。这种韧性,是面对高房价、快节奏、强竞争时,那份“顶硬上”、吃苦耐劳的硬作风;是在遭遇挫折、感到无力后,依然整理行装、次日继续迎接挑战的寻常决心;是无数建设者“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豁达与包容,在异乡构筑此心安处的守望相助。正是这份韧性,滋养和支撑着那份“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让它不致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p><p class="ql-block">城市的快速发展,难免带来成长的“阵痛”。但深圳的韧性,也体现在它不断自我调适、努力回应每一个普通人期待的行动中。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追求“深圳设计”和“深圳标准”,发展理念的演进背后,是对人本关怀的日益重视。近年来,深圳在促进就业、公共服务、法治保障、居民收入、日常消费、文化认同与城市归属感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造“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p><p class="ql-block">这些努力,或许尚未完全消除所有“疏离”与“阵痛”,却清晰地印证,深圳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的拼搏奋斗,而城市的发展也正致力于让广大民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p><p class="ql-block">从连续五年累计新增82.4万个基础教育学位、覆盖90%居民的“15分钟社康圈”,到建成59家零工市场、80个就业驿站织密“15分钟就业服务网”;从建设筹集4万套(间)保障性住房实现住有宜居,到“深i暖流”行动为新就业群体和一线劳动者暖心筑家——深圳正将发展红利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p><p class="ql-block">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正是在这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中紧密交织。时代的宏大叙事,终究是由无数普通人用“敢闯的勇”和“能扛的韧”共同支撑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新的时代环境,对深圳和深圳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成功要素或许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正如我走访中见到的一些零售客户,他们凭借过往的胆识和努力,已实现或接近财富自由,却不愿故步自封。他们主动学习新知识、拥抱新技术,创新经营理念,生怕被时代抛下。这种持续学习、不断自我革新的意识和能力,正是在新环境下“勇气”与“韧性”的崭新内涵,是深圳从“速度”走向“质量”、从“高效”迈向“卓越”的必然选择。</p><p class="ql-block">45岁的深圳,既深深记取着“敢为天下先”的来时路,也渐渐读得懂每一个普通人肩头扛起的韧性。它既仰望星空,描绘“全球标杆城市”的蓝图;也脚踏实地,关注着每一个建设者的冷暖。而我们——每一个工作于此、生活于此的普通人——既是这个由勇气和韧性写就的故事的见证者,更是用每日的奋斗继续续写它的人。</p><p class="ql-block">新征程上,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新使命。未来的征程绝非坦途,但只要勇气不灭、韧性不息,深圳的故事,必将有新的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