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老街,实为方浜中路东段,即人民路至河南南路之间。方浜中路前身是上海老城厢内一条名叫“方浜”的河流,后填浜筑路以浜名为路名。1999年,为促进商旅产业的发展,当时的南市区启动“上海老街”改造建设并开市,使之成为具有老城厢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街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年,因为该地区旧区改造的推进,上海老街相邻的地块已被征收,当地的原住民均已搬迁它处,这一地区呈现出人去楼空的景象。为使被圈的沿街建筑不致太过难看,有关方面也是想尽办法在美化外墙上花了不少力气。一度的彩绘“猫街”和“花街”,引得不少好评,也成为不少人观光取景的热门打卡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老上海水道图中的河流,箭头标记的为方浜。</p> 古时方浜 早先的方浜中路东段 2002年的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城隍庙门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的上海老街古戏台</p> 人去楼空的上海老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日,“上海老街”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老房子的建筑外墙被粉刷成各种色彩,引发网友极大关注和热议。多家官媒和诸多自媒体,亦争相报道这一热点新闻。有网友觉得这很像海外一些景点的“彩色房子”,表示理解。也有不少网友吐槽,表示“不太能接受这种配色”。</span></p> 上海老街曾变身为猫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了解,此举实为将于9月19日至11月9日,举办的第五届外滩艺术季一部分。此届艺术季由上海复星艺术中心、BFC外滩金融中心与豫园商城联合打造。据主办方称,作为上海国际光影节黄浦区分会场的核心活动之一,此处将以“光影超感大豫园”为主题,为沪上艺术爱好者呈现一场融合都市生活与先锋艺术的金秋文艺盛宴,让光影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日常与艺术的纽带。</span></p> 上海老街也曾变身为花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艺术季尚未开启,却因为上海老街一排老房子五彩斑斓的外墙颜色引发关注。由传统街巷变身异域风情,名为“幻彩屋”的城市艺术实验,在社交媒体迅速引发两极评价。更令人惊讶和值得玩味的是,仅仅数日后,项目主导方发布公告,铲除原先的彩绘恢复为白色,并承诺“重新征集意见后再呈现”。</span></p> 前些日子的上海老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此,有人并不买账,直言:外墙颜色的急速反转,表面上看是对民意的尊重,但其中也暴露出当前城市更新决策的随意性,涉及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决策在舆论影响下如此摇摆,是缺乏科学、透明、可持续治理逻辑的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市风貌改造涉及历史街区的文化认同和居民生活日常,理应在方案形成前引入多元主体参与互动。当地居民、文史专家、城市规划者等群体的意见需成为设计的前提而非事后的补丁。然而,从结果看,项目似乎更倾向于一种“艺术家主导、公众接受”的单向输出模式。这种将公共空间视为“画布”而忽视其社会属性的做法,显现出决策者认识上的盲区。</span></p> 如今的上海老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真正听取民意,不应该只是墙上涂了又擦。我十分赞同一位批评者的话:城市色彩不仅是美学问题(其实何止这一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当一座城市能在尊重历史基底与拥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当决策流程不再被舆论极端情绪拉扯,我们才能真正告别“朝令夕改”的困境,城市街景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于2025年9年1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中图片均引自网络,特此鸣谢原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