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影像智能辅助难防“路边树”

桐城龙眠山伢子

<p class="ql-block">  “盯着屏幕倒,怎么还撞树上了?”车主A的经历并非个例。如今,汽车影像系统已成为多数车型的标配,却在面对路边大树、电线杆等常见静态障碍物时频频“掉链子”,让依赖辅助功能的车主陷入尴尬与损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汽车影像系统对大树的识别局限,根源在于技术原理与实际场景的错配。一方面,多数入门级影像系统仅靠摄像头采集画面,缺乏雷达与算法的协同。当树木处于画面边缘、枝叶稀疏,或光线昏暗、地面有阴影时,摄像头难以捕捉清晰轮廓,屏幕上的树木常与背景“融为一体”,无法像车辆、行人那样被系统高亮标注或发出预警。另一方面,影像系统的设计重心多偏向“防碰撞”而非“全场景识别”,厂商往往优先优化对移动物体、墙体等高频风险目标的识别,却忽略了树木这类“低威胁感”障碍物——可对车辆而言,树干的硬度足以造成保险杠破裂、车漆刮擦,甚至引发转向系统损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值得警惕的是,“影像依赖症”正在放大这种技术缺陷。不少车主习惯紧盯中控屏幕,放弃了“回头观察+后视镜辅助”的传统操作,将影像系统等同于“全知视角”。但实际上,影像画面存在广角畸变、盲区遮挡等问题,比如车辆右前方的矮树,可能因摄像头角度问题完全未出现在屏幕中;而枝叶茂密的大树,系统可能误判为“非障碍物”,不触发报警提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次撞树事故,更像一记提醒:智能辅助不是“万能保险”。对车主而言,需清醒认识影像系统的局限性,始终将“人工判断”作为驾驶核心,倒车时结合后视镜、下车观察等方式排查风险;对车企来说,也应优化技术方案,通过多摄像头融合、毫米波雷达辅助等手段,提升对树木、石墩等静态障碍物的识别精度,同时在用户手册中明确标注系统盲区与使用禁忌,避免过度宣传误导消费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毕竟,再先进的电子设备,也替代不了驾驶者对路况的主动感知。当我们把安全完全交给屏幕时,危险或许已在“盲区”中悄然靠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Al生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