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济世,清“正”廉洁

九品莲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作者:毛毛(初三)</i></b></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的经济,人文达到了一个顶峰,封建王朝中,百姓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赋税减轻娱乐增多,街市一片繁荣。</p><p class="ql-block"> 复杂的官僚制度与重文轻武的措施如同一把双刃剑,巩固了皇权,也为王朝增加了极大的负担,作为去边关打过仗的文官,他知道,这种流程只会带来不可承担的后果。于是一场激进的改革浩浩荡荡的开始了——史称“庆历新政”。由于触及到官僚贵族的利益,迫于压力终草草下台。</p> <p class="ql-block">  “庆历四年春……”一个开头,一篇文章,一个暑假,我恨他,他带走了一个夏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低头被推着走在路上,以至于忘记了前行的意义,我匆匆背过这篇文章,却始终没有打开过它。</p> <p class="ql-block">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我不知道现实中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其必有强大稳定的内核。懂得审时度势,善于韬晦藏拙。这便是他毕生追求的所为古仁人之心。</p> <p class="ql-block">  于是重回文章,我才能真正感受到那所谓的“淫雨霏霏”“日星隐曜”“虎啸猿啼”,“春和景明”“皓月千里”。他从未去过岳阳楼,却写出了这篇绝世佳作,被贬的日子,无人知他,自己一生为朝廷效力推动改革却落得如此下场,他又在想什么呢——“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在朝堂中,他打击“冗官权贵”,推进改革,做官期间他走访民间,亲自下农,站在百姓的视角,记下赋税之苦。明道二年太湖泛滥成灾,百姓颗粒无收,他带领民众开挖五条渠道。康定元年他受命赴西北边疆,见士兵衣不蔽体,将自己衣服给了他们,遇百姓流离失所,调配军粮赈济。他提笔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他将个人融入家国,把国与民刻进骨髓,步步皆为家国百姓。</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而文正便是他的谥号。</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一生被贬三次,却始终不忘初心,当他人因种种原因而妥协退让保全自己时,他却用坚守捍卫自己的底线。他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始终为民。晚年他请风水先生看自己的住宅,得知此地极佳将会世世代代出公卿,他便将此地改为学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正公也。</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被贬,他写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后人评价:两宋三百年,此公第一臣。</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此乃最高境界,古来今往,非文正公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