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日常活动红色之旅骑行蔡洼去探密…

徐州无言言

<p class="ql-block">周末的晨光刚为云龙湖镀上一层薄金,车友群的骑行队伍已准时集结。7点30分,随着一声出发,我们迎着晨风出发了。车轮碾过云龙湖东路的晨光,掠过湖南路的绿荫,穿过小南湖的静谧,再沿着南三环一路向西。玉带河畔的风带着草木清香,我们循着河道骑行,穿过诗意的桃花源里,不知不觉便进入淮北市杜集区域。20余公里的路程,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没有冲淡大家的期待。抵达萧县县城后,我们沿着中山路、胜利路继续前行,目标愈发清晰——蔡洼淮海战役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骑行途中,青山连绵,蓝天白云下,我们那一刻,仿佛不只是在骑行,而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山河共行。骑车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种无声的誓言,诉说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队伍整齐地站在蓝天与山丘之间,再次合影留念。红色的旗帜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我们不是专业运动员,也不是历史学者,但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丈量着这片曾燃起战火的土地,感受着岁月深处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途中,一位车友停在路边,面带微笑,身旁是他的战车,前方是开阔的道路与远山。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站着,仿佛在与风低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骑行不只是体能的挑战,更是一场与自我、与自然、与历史的深度对话。</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车友站在现代化玻璃建筑前,蓝色骑行服在绿植映衬下格外醒目。他腰间的灰色腰包装满了补给,也装满了坚持。我们从城市出发,穿越乡野,最终抵达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岁月。每一段路,都是对初心的追问。</p> <p class="ql-block">两位骑手并肩而立,一蓝一红,像极了我们这支队伍——性格各异,却目标一致。头盔、手套、整齐的装备,不只是为了安全,更是一种仪式感。我们用最现代的方式,奔赴最厚重的历史现场。</p> <p class="ql-block">骑友站在宽阔的城市街道上,面带自信的微笑,身后是阴沉的天空与远山。他的姿态像在宣告:无论天气如何,无论前路多远,我们都将一往无前。这种坚定,正是我们此行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红色骑行服、绿色自行车、黄色头盔,还有那装满行囊的储物袋,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准备的充分。他站在山林前,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蔡洼那座灰砖瓦房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骑行者之心不可无,站在路边,色彩鲜艳的骑行服、头盔、围巾,还有前篮和储物袋,无一不显示着长途骑行的周全。斑马线、绿化带、远处的建筑,构成一幅现代生活的图景。而我们,正从这日常中出发,去追寻不平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车友风采依旧,站在绿树成荫的山坡旁,红色运动服在阴沉天气中依然亮眼。他身旁的自行车静静停靠,像一位沉默的战友。公交车缓缓驶过,城市的生活节奏依旧,而我们,正悄然驶向一段静默却滚烫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条垂柳依依的街道,五星红旗在晴空下飘扬。道路笔直延伸,像一条通往记忆深处的时光隧道。我们骑行而过,风拂面,旗猎猎,心也随之肃然。</p> <p class="ql-block">骑友们在绿树成荫的公路上前行,黑色骑行服在阴沉天空下显得沉稳。红旗在远处飘动,仿佛在指引方向。刚下过雨的路面略显湿润,却更显洁净,如同我们此刻的心境——被洗涤,被唤醒。</p> <p class="ql-block">三名骑行者专注前行,休闲运动装却掩不住那份投入。红旗在风中轻摆,像历史的低语,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p> <p class="ql-block">途经珠江路钓鱼岛,”三个红字格外醒目。周围绿意盎然,草坪整洁,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这段旅程铺陈背景。我们没有短暂停留,也没有拍照留念,也只是珠江路这片土地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片高耸的树林,树干笔直,天空阴沉,光线柔和。我们穿行其中,仿佛走进了时间的缝隙。每一步车轮的转动,都像是在翻阅一页页无声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路牌指示着徐州乐园的方向,但我们的目标更远。一位骑友正沿着这条路前行,背景是远处的建筑与路灯。我们不在追寻娱乐,而在追寻精神的归途。</p> <p class="ql-block">高架桥下,白色轿车缓缓驶过,我们却逆流而上。绿树成荫,天空阴沉,桥体庞大而坚固,像极了那段历史的重量。我们虽渺小,却不愿缺席。</p> <p class="ql-block">“徐州乐园”的拱门宏伟现代,但我们的心,早已飞向蔡洼。那里没有游乐设施,却有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一座中式建筑静静伫立,飞檐翘角,白墙红字,周围绿植环绕。它不喧哗,却自有庄严。像极了蔡洼那座朴素的院落,低调中藏着惊心动魄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月亮湾”石碑矗立,中英文对照,背景是桥梁与绿树。我们在此短暂停留,仿佛在与自然对话,也在为即将到来的红色记忆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老建筑倒映在平静水面,尖顶拱窗,庄重典雅。树木繁茂,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虽未抵达蔡洼,心却已提前抵达。</p> <p class="ql-block">公路宽阔,路牌指向萧县段园、淮北永烟,远处高楼林立。我们骑行其中,像一队穿越时空的信使,带着现代生活的温度,去触摸那段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蓝色路标清晰指示着萧县、砀山、永城、淮北,G311国道的标识提醒我们:这条路,曾有多少人走过?而我们,正以车轮丈量重走。</p> <p class="ql-block">几位骑行者沿路前行,鲜艳的骑行服在阴沉天空下格外醒目。护栏延伸,建筑低矮,我们像一束光,划破沉静。</p> <p class="ql-block">乡间小路上,“G311 299”路标静静矗立,植被茂密,阳光洒落。我们在此驻足,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从远方传来。</p> <p class="ql-block">路标指向宿州萧县界,G311方向清晰。宽阔公路,远处桥梁,视野开阔。我们的心,也愈发清晰——蔡洼,就在前方。</p> <p class="ql-block">城市道路,路牌指示高速方向,高架桥限高2.6米。绿化带整齐,车辆穿梭。我们穿行其中,像一滴水汇入历史的长河。</p> <p class="ql-block">萧县“东方明珠大厦”与“汉庭酒店”的招牌并列,红色卡车驶过。都市的喧嚣中,我们依然坚定前行,只为那一段静默的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萧县孝悌文化路”标牌立于草地,周围树木葱茏。孝与忠,家与国,文化与精神,都在这条路上交汇。</p> <p class="ql-block">圆形石碑刻着孝顺文化,静静伫立在绿意中。它不张扬,却承载着最朴素的价值。像蔡洼的旧址,平凡中见伟大。</p> <p class="ql-block">“公园入口”的绿字刻在巨石上,花卉环绕,天空阴沉。我们像进入一座精神的园林,准备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乡村道路湿润,黄色路牌标示“S238 淮北方向”。电动车驶过,电线杆林立。我们骑行其中,像一队朝圣者,默默前行。</p> <p class="ql-block">路标指向丁里与淮北,距离清晰。建筑上的广告牌在风中轻晃,而我们的心,只朝向蔡洼。</p> <p class="ql-block">“运河大桥”路牌蓝底白字,限速40。我们放慢速度,不是因为规则,而是因为敬畏——前方,是历史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桥横跨河流,树木茂密,远处现代建筑若隐若现。桥上有车,河面平静。我们骑行而过,像穿越了两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石桥上车辆行驶,低矮建筑与电线杆勾勒出乡村图景。我们在此短暂停留,感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树荫下,骑行者们聚在一起,交谈、调整装备。河边绿树成荫,大家放松</p> <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1948年12月16日,为就近指挥围歼杜聿明集团,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进驻蔡洼杨家台子,设立指挥部。12月17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相继赶到,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此召开了唯一一次会议,研究渡江作战部署和部队整改方案等。</p> <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1948年12月16日,为就近指挥围歼杜聿明集团,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进驻蔡洼杨家台子,设立指挥部。12月17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相继赶到,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此召开了唯一一次会议,研究渡江作战部署和部队整改方案等。</p> <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局:指挥部旧址为清末古建筑群落,主体建筑原为三排三进9个小院组成,共59间房屋,现东侧为三进院,中间和西侧皆为二进院,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6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馆藏陈列:旧址内有原用房屋及淮海战役中所用各类物品的复原陈列,共展出实物500余件,照片200余张,雕塑8组,包括毛泽东电报手稿、总前委用品、军用地图、电台等。</p> <p class="ql-block">- 重要意义: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的皖北,寒风卷着碎雪打在蔡洼杨家台子的土墙上,发出“呜呜”的响。传令兵小李裹紧了单衣,怀里揣着刚译好的电报,踩着冻硬的土路往那座清末的小院跑——那里是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此刻正亮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p> <p class="ql-block">后来小李才知道,那天夜里,总前委在这盏煤油灯下敲定了渡江作战的初步部署。多年后他再回蔡洼,看到当年的八仙桌还摆在厢房里,煤油灯擦得锃亮,玻璃罩上的灯花痕迹,像极了那晚映在将领们脸上的光。风依旧吹过杨家台子的土墙,可再也不是1948年的寒雪风了。那盏灯照亮过的不仅是一张地图,更是千军万马渡江的路,是后来漫山遍野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进驻蔡洼杨家院子,在此指挥围歼杜聿明集团的关键战役。28天里,他几乎昼夜驻守在这座清末小院,桌上的军用地图被反复标注,煤油灯彻夜未熄 。1949年1月离开时,他将总前委五人合影赠予房东,并留下"与战友长眠于此"的心愿 。遵照其遗愿,1984年粟裕逝世后,家人将他的部分骨灰护送至蔡洼,撒放在当年指挥作战的堂屋西南角,并立碑纪念 。这块不足两平方米的撒放处,成为他与战友们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p> <p class="ql-block">特殊的纪念意义,相较于其他安葬地,蔡洼的骨灰撒放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战场遗存的完整性:撒放处所在的杨家院子,完整保留着1948年总前委会议的场景——八仙桌上的作战地图、粟裕用过的钢笔、警卫员站立的门槛位置都原样陈列 。骨灰与这些历史遗存共同构成鲜活的战场记忆。</p> <p class="ql-block">军民情谊的凝固点:房东杨志民当年为保护总前委合影,将照片藏在房梁夹层中长达36年 。如今照片原件陈列在纪念馆,而骨灰撒放处的石碑与这张照片共同诉说着军民鱼水深情。</p> <p class="ql-block">战略决策的见证地:1948年12月17日,总前委五位领导人在此召开唯一一次全体会议,不仅敲定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术细节,更首次提出"此战毕可直下江南"的战略构想 。</p> <p class="ql-block">从蔡洼淮海战役指挥部出来时,风里还裹着纪念馆里那盏煤油灯的余温。玻璃展柜里,粟裕大将用过的钢笔尖泛着旧光,堂屋西南角的石碑静静立着——那里撒放着他的部分骨灰,碑上“与战友同在”五个字,被初冬的阳光照得格外清晰。我们攥着刚买的红色纪念册,踏上了穿越萧县、沿国道310返程的路。</p> <p class="ql-block">骑行驶过萧县收费站进入了江苏省,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我们脑海里,回忆纪念史册,扉页上印着粟裕大将的话:“我愿把骨灰撒在过去战斗过的地方,与牺牲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我们带着萧县的麦香和310国道的烟火气,仿佛是蔡洼的风一路跟着我们——它拂过石碑,拂过麦田,拂过像一盏亮着的路灯,也拂过我们心里那片被红色记忆焐热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抵达徐州的西部目的地时,停下单车前,我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310国道,原来从蔡洼出发的路,从来都不只是一段行程,它是从历史走向当下的桥,是让我们记得“为什么出发”的指南针。那盏在蔡洼亮了28个夜晚的煤油灯,早已化作了国道上的万千灯火,化作了萧县大地上的岁岁平安,也化作了我们心里,永远不会熄灭的红色光亮。</p> <p class="ql-block">平安完美结束我们的骑行🚴🚴🚴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