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深色的背景上,巨大的“918”如一道撕裂时空的伤口,猩红似血,边缘炸裂出历史的轰鸣。九十四年了,那声炮响仍在我耳畔回荡。勿忘国耻,四个字像钉进骨肉的烙印,而“吾辈自强”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扛起的誓言。纪念碑静静矗立,碑文未语,却已诉尽山河之痛。我站在它的影子里,仿佛听见了当年东北的风雪,听见了不放一枪便退入关内的叹息——神州仍在论张学良,可我们更应问:若换作今日之青年,是否还会任人践踏?</p> <p class="ql-block">竹影斑驳的墙上,墨香浮动。一位年轻人举着他的作品,镜片后的眼神透着沉静。他没说话,可那幅字已替他开口。笔锋如骨,横竖之间藏着不肯低头的劲儿。这间屋子像一处避世的书房,木椅、挂轴、青瓷笔洗,一切都在低语:有些东西,不该被遗忘。就像九十年前的炮火不该被淡忘,此刻的笔墨也不该沦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字被举起,同样的姿态,同样的专注。他们不是在写字,是在用毛笔重新校准灵魂的坐标。竹林壁画静立如屏,仿佛隔开了两个时代——外面是喧嚣浮世,里面是笔走龙蛇的战场。他们写的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檄文,但每一个字,都像一颗埋进土里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一个小男孩举着“不忘国耻”四个大字,稚嫩的手掌还握不全宣纸的边角,可那眼神却像淬过火的铁。他穿的只是件普通T恤,脚上是再寻常不过的灰鞋,但当他把那幅字高高托起时,整个人忽然有了分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记忆不是靠年长者口述才存在,而是由一代代少年亲手接过去,再写出来。</p> <p class="ql-block">“修身心惟德”,另一个女孩举着这幅字,白衫素净,神情认真。这句看似与国仇无关,可我却觉得最贴切。真正的自强,从来不只是喊口号、挥拳头,而是从修己开始。一个民族若想挺立不倒,必先有一群懂得自律、明辨是非的少年。他们写字,也是在雕琢自己。</p> <p class="ql-block">“忠肝不染壮志坚持北伐百战新志献身三年苦”——这幅字出自一个穿黑衣的男孩之手,字大如斗,墨浓似血。他站得笔直,像一杆未出鞘的枪。这些词句本属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今却被少年握在手中,重新注入呼吸。他们不是复刻历史,而是在问:如果今天需要挺身而出,我们准备好了吗?</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孩子,女孩,举着“大刀砍鬼子”。字迹尚显歪斜,却透着一股生猛的狠劲儿。她说不出太多历史细节,但她知道,那是祖辈用血写下的答案。墙上挂着其他作品,有“还我河山”,有“誓雪国耻”,这些词句本该沉睡在教科书里,可在这里,它们被孩子们蘸着墨,一笔一划重新唤醒。</p> <p class="ql-block">有人手腕上戴着智能手表,低头写字时屏幕一闪而过。现代与传统在此刻交汇。他写的是古体诗,用的是毛笔,可时间却在他身上并行不悖。这让我想起九十年前的青年,他们也曾面对一个断裂的时代——旧秩序崩塌,新道路未明。今天我们写书法,不只是怀旧,更是为了在纷乱中找回一种定力,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精神节奏。</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一群穿着黑衣的学员低头习字,墨香弥漫。她们写的,大多是抗战诗句,是民族气节。没有人说话,只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也像细雨落瓦。这种安静,比呐喊更有力量。当千万人同时提笔,那便是文化血脉在悄然奔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