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儒风·融智慧·育童心——2025年山东省黄河滩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初秋时节(9月14日-9月18日),我有幸参与2025年山东省黄河滩区小学骨干教师示范性(小学语文)专项培训。</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曲阜开班的殷切期许,到理论课堂的思想碰撞,再到AI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深度解析,以及对学生心理关怀的温情研讨,这场培训如甘霖般,为我在小学语文教育之路上的前行,注入了专业养分与精神力量。</p> 一、开班明向:锚定研修新航标 <p class="ql-block">  培训在孔子故里曲阜盛大启幕,济宁学院曹光海院长介绍学校悠久历史时的自豪,班主任张利老师对研修目标、内容的细致说明,让我深切感受到此次培训的“分量”。学员代表的发言传递出共同信念:珍惜机遇、以学促行。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开启研修,仿佛先天赋予了我们“立德树人”的精神底色,也让我对“如何做更专业的语文教师”有了更庄重的思考。</p> 二、理论赋能:在传承与创新中夯实根基 (一)学悟思想,厚植教育情怀 <p class="ql-block">  济宁学院汤国东老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讲座,带来思想与精神的双重洗礼。汤老师从理论层深入阐释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意义,又结合教学实际指引实践方向,让我深刻明白:基础教育是国之根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以教育赋能区域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这份责任感与使命感愈发清晰。</p> (二)浸润传统,叩问教育初心 <p class="ql-block">  同日下午,伴着细雨,我们走进孔府、孔庙开展“浸润·启迪·践行”现场教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千年古柏下、碑碣殿宇间触摸儒家文化,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寻根之旅”。这</span>场“行走的师德课”让我对“师者初心”有了全新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杏坛前聆听“有教无类”的千年智慧,在孔府庭院里感悟“因材施教”的教育温度,我忽然明白:师德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孔子“诲人不倦”的耐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次文化浸润,让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与新时代师德要求相融合,坚定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信念——唯有自身先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涵养学生品格的沃土。</span></p> (三)融新求变,解锁教学新可能 <p class="ql-block">  培训中多场聚焦“专业成长”的课程,精准破解了我在教学中的困惑。9月16日,郭峰老师“菁莪乐育:到更高的坐标发现自己”的分享,<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实践深度融合,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清晰框架。</span>让我学会以“成长型思维”审视自身教学,从“关注课堂效果”转向“关注学生成长”,在对比与反思中找到专业提升的突破口;</p> <p class="ql-block">  王克伟老师关于“GAI赋能学科教学创新”的实践探索,则为我打开了“科技+语文”的新视野——原来AI不仅能设计分层作业,还能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定制阅读方案,让语文教学从“一刀切”走向“个性化”,这为我后续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这让我确信:智能时代,语文教师要主动拥抱技术,让AI成为教学的“助推器”。</p><p class="ql-block"><br></p> 三、教学深耕:以“分解重混”点亮素养课堂 <p class="ql-block">  9月17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span>高旗老师“分解与重混:大单元教学设计行动解析”的课程,更是直击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痛点。</p> <p class="ql-block">  “分解”环节,高老师提出的“五步转化法”(从划分句子成分到细化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目标),让我懂得教学目标不能“大而化之”,要基于课标、学情、教材做精准拆解,让每一节课都有清晰的“素养生长点”。 </p><p class="ql-block"> “重混”环节,“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贯穿始终——依据学情与教学情境,对分解后的要素重组,并通过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课堂“小结构”的动态优化,让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孵化”。这启示我:语文课堂要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以大单元为载体,让学生在整合性、实践性学习中提升综合能力。而高老师强调的“通过教研员培训、校本研训、实验校建设推动大单元教学落地,坚守学生立场”,更让我明白:教学创新不是孤勇探索,而是团队共研,且始终要以学生的深度学习为核心。</p> 四、心灵守望:以温润之姿呵护童心成长 <p class="ql-block">  鲁东大学王惠萍教授《教师专业成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分享,让我对“育人”有了更细腻的认知。王教授剖析小学阶段(幼儿期“依恋”、童年期“崇拜教师”、青少年期“趋向同伴”)的心理特征,让我懂得:语文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陪伴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她提出的“六大应对策略”(树立科学认知、走进学生内心、优化班级管理、掌握高效谈话技巧、开展班级心理训练、注重教师自我关怀),每一条都实用且温暖。尤其是“爱学生先爱自己”的理念,让我反思:只有教师保持积极心态,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让语文课堂不仅有“文韵”,更有“心光”。</span></p> 五、聚力前行:让语文课堂绽放活力 <p class="ql-block">  此次培训是一次“充电”,更是一次“启航”。未来,我会将所学融入语文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创新上,让课堂成为素养生长的沃土;在技术融合上,尝试用AI工具优化备课与课堂互动,让技术为教学“提质增效”;在心灵关怀上,以更敏锐的视角关注学生心理,用温暖的沟通与班级活动,守护每一颗童心的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场培训,让我在“教书”与“育人”的道路上看得更清、走得更实。我愿带着这份收获,深耕语文教育,让教育的种子蓬勃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坚信,在一群教育者的共同耕耘下,小学语文课堂会成为孩子们“奔赴山海”的起点——既有文化传承的厚度,又有素养成长的力度,更有心灵滋养的温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