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韩彦峰</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襄渝情思</p><p class="ql-block">演唱:杜平</p> <p class="ql-block"> 图为:安康紫阳洞河镇大米溪沟口。</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从12月1日起陆陆续续在大米溪沟里干抬油桶的工作已经有好几次了。所谓抬油桶,就是每天将卡车卸在大米溪口公路旁的20多个柴油桶推到或抬到大米溪沟里,放在小米溪隧道导洞口下方安置隧道压缩机的坡地上。这个工作是一项比较苦的工作,一个油桶有四百斤重,由于没有现成的道路,有的地段可以推着走,有的地段却只能抬着走,一个油桶需要四个人抬,每人要负担一百斤的重量,而且道路不平,坑坑洼洼,还要上坡下坡,抬起来很费劲,确实是比较辛苦的。</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9日,星期三,多云。那天上午的工作仍是抬油桶。在我们抬油桶的同时,我们看到在大米溪沟西面山坡上有民兵十六连约一个班的女民兵在搬炸药往一个挖好的炮洞里安放。看这个炮洞的位置是在大米溪隧道东口下方,在大米溪铁路桥西侧桥墩之上,估计是要炸出一个修建桥墩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抬完油桶准备收工站队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民兵十六连正在装炮的两个女民兵和两个解放军战士被突然的塌方砸在了炮洞里,一个女民兵被埋在石头下,另一个女民兵只头露在外头,她的长头发可以清晰的看到,但有一块巨石却压在她的后背上,生命危在旦夕。塌方的响声和人们呼叫声惊醒了我们,我们班是离炮洞最近的人,大家不约而同立即向炮洞口冲了上去,学生连在附近的同学也及时的冲了上去。为了抢救阶级兄弟许多同志都奋不顾身,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但终因没有经验扒了半天进展不大。可能是考虑到学生连的学生年纪轻承受能力小,学生连的学生也是第一次抢险救援经验不足,同时也为了抢时间,把场地让给解放军战士,连长上来命令我们学生连的同学全部撤开,让解放军战士进行抢救。许多解放军战士手指挖破了也全然不顾,有个解放军副连长因身体不好经过劳累几乎晕倒,但仍坚持不下火线。</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军战士奋力抢救下,洞内的两个解放军同志安然脱险了,因为他们两个是在炮洞的最里面摆放炸药,受炮洞内壁的影响塌方的石头量少,受伤轻些,但两个女民兵是在搬运炸药过程中被塌方的石头砸中,受伤的程度严重,经抢救无效牺牲了。她们是为三线建设而光荣牺牲的,她们死的其所,死的值得,重于泰山。</p><p class="ql-block"> 通过抢险救援这件事,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是我们第一次直面死亡,受到了深刻的生死教育。事故发生后连里也进行了必要的政治教育,在全连大会上要求我们要向解放军学习,学习他们敢于顶着危险,不怕牺牲,不怕艰难,一心为着抢救阶级弟兄的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学习他们在危急关头能冲得上的革命精神。我们班及连里参加救援的同学虽然也受到了表扬,但和解放军战士比起来还差得很远。</p> <p class="ql-block"> 图为:战友合影。前排第二位系作者韩彦峰同志</p> <p class="ql-block"> 图为:5806部队学生4连战友于1990年8月20日在西安西北大学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p><p class="ql-block">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