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那年初秋的日语歌

江河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后的德阳和海之畔,当鬓发染霜的我们重新唱起《感谢你》时,秋日的阳光正好穿过云层,如同1984年那个清晨的晨光,又一次照亮了记忆深处那个教我们唱日语的北京姑娘。</p> <p class="ql-block">  那年高二的文科五班教室,红星楼的木窗棂还透着青涩的木香。黄良鉴老师温润的提议刚落,教室里的空气还凝着少年人特有的羞赧时,那个从北京来的插班生陈瑛举起了手——白净的脸上架着眼镜,声音轻柔却带着某种令人安定的力量。那时我们不知道,这个瞬间将会成为四十年后四十多位同窗共同的精神密码。</p> <p class="ql-block">  当《血疑》的旋律从她唇间流淌而出,四十多个川东俊男靓女第一次听见了日语歌曲的模样。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的故事正风靡大街小巷,而此刻我们却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叩击异国语言的门扉——“瓦达西哟,舍优啦啦”,黑板上的汉字注音像一串神秘符文,记录着十七岁特有的笨拙与真诚。</p> <p class="ql-block">  陈瑛教得认真,我们学得虔诚。早自习前的二十分钟里,新宁河的氤氲混着日语歌词的韵律,在晨光中织成奇妙的声场。谁的调子跑到了金山寺上,谁的节拍跌进了课桌旁,笑声总是突然迸发又迅速收敛,仿佛怕惊扰了这种跨越语言的美的传递。</p><p class="ql-block"> 如今才懂得,那时我们学唱的何止是一首流行歌曲?是东京的樱花如何在中国川东小镇绽放,是文字如何跨越山海完成情感的摆渡,更是一个少女如何用勇气在陌生土地上搭建起音乐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白云苍狗,当我们在同窗会签到册上再次写下彼此名字时,当年注音学歌的少年们已走过千山万水。有人带着黑板上标注的歌词去了异国他乡求学,有人因为这首歌爱上外语教学,而那个教歌的姑娘——专程从北京乘高铁赶来的陈瑛,当我们再次合唱时,她眼里的光依然如初秋晨露般清亮。</p><p class="ql-block"> 《感谢你》的旋律再度响起,这次不再需要汉字注音。时光把青丝染成白发,却把简单的歌词酿成了岁月的醇酒。和海的水映着我们的倒影,恍惚间又见红星楼里那些跟着节拍轻轻点头的俊男靓女。</p> <p class="ql-block">  原来有些感谢不必宣之于口,就像有些旋律穿越四十年依然新鲜。谢谢你,陈瑛;谢谢你们,我的同窗;谢谢那个允许我们用笨拙方式拥抱美好的年代。当巴山蜀水的云再次掠过额际,我终于明白:那年我们学会的不是一首歌,而是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书写注音符号下藏着的真心。青春不老,同学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