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领进门”跌落到“拉着走”的原因剖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古训,曾是教育领域的黄金准则——教师以点拨为要,学生以主动为核,二者形成默契的双向奔赴。可如今,从基础教育的课堂到高等教育的校园,“生拉硬拽”式学习已成普遍现象:家长追在身后催作业、教师盯着学生补漏洞、大学课堂靠点名留住人。这种从“领进门”到“拉着走”的跌落,并非教育者的责任心减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教育本质与学习逻辑的错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功利化评价体系的挤压,让“拉着走”成了短期最优解。在分数至上的教育语境中,“结果”远比“过程”重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声誉、教师的绩效、家长的期待,最终都落脚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掉队”,教育者不得不选择最直接的方式:教师把知识拆解成标准化的考点,逐字逐句喂给学生,用“盯紧、催严”确保知识点被掌握;家长则包揽了学习之外的所有事务,从整理笔记到规划时间,甚至代劳思考过程,只为让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种“拉着走”的模式,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分数,却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了被动接收,忘了“为什么学”,更不会“怎么自己学”。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当评价标准转向自主研究与创新时,习惯了被推着走的学生便没了方向,教师只能再次用“课程任务、考勤打卡”拉着学生前行,形成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习主体性的丧失,让“主动修行”成了稀缺品。古人拜师,师傅传授的是“门道”而非“答案”:学书法先练握笔的力道,学医术先背药材的性味,剩下的全靠弟子在实践中摸索、在犯错中领悟。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需要主动探索、主动承担。可如今,教育者常常陷入“越俎代庖”的误区:家长替孩子规划人生,从选兴趣班到报志愿,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教师替学生梳理思路,从解题步骤到作文框架,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当学生长期处于“被安排”的状态,学习便成了“为家长学、为老师学”的任务,而非自我成长的需求。他们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好奇心,也没了面对困难的韧性,只能在教育者的拉扯中被动前行,一旦没人“拉”,就会立刻停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育场景中“引导者”角色的缺位,让“领进门”沦为形式。“领进门”的核心,是教师用恰当的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如今,许多教育者的角色,从“引导者”变成了“搬运工”——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忙着把知识点搬进学生的脑子里,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讲解;高等教育阶段,部分教师仍沿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课堂缺乏互动与启发,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当教师不再关注“如何让学生自己走”,只在意“如何把学生拉到终点”,“领进门”便成了空壳。学生没能在初期掌握自主学习的“钥匙”,后续自然只能依赖他人的“拉扯”,难以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领进门”到“拉着走”的跌落,是功利思维、主体错位与角色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扭转这一现状,既需要打破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给教育留足培养能力的空间;也需要教育者回归“引导者”的本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需要家长放下焦虑,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唯有如此,才能让“修行靠个人”的古训重新发光,让教育回归主动探索、双向奔赴的本真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