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阳光洒在南京西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那座庄重的古典建筑静静矗立在绿树掩映之中。钟楼高耸,石墙斑驳,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我们一行人缓步走近,抬头望着那块写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牌匾,心中不自觉地升起一种敬意。这里曾是跑马总会的旧址,如今却承载着上海百年的记忆。每一块石头、每一扇窗棂,都像是在低语,讲述着过往的风云激荡。</p> <p class="ql-block">外墙上的圆形徽章依旧清晰,白底黑字的标牌写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跑马总会 The former Shanghai Race Club”。谁能想到,昔日赛马喧嚣之地,今日已成为人们回望历史的窗口?我们沿着石阶缓缓而上,脚下的地砖仿佛也铺展成一条时光之路,通向那些被尘封却从未远去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钟楼上的指针停在10点10分,像是被刻意定格在某个重要的历史瞬间。阳光照在石墙上,泛出淡淡的暖意。这座建筑不只是砖石堆砌的遗存,更是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它见证过殖民的喧嚣,也亲历了解放的曙光;它曾是特权的象征,如今却向所有人敞开大门——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誓。</p> <p class="ql-block">走进正门,黑色标牌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几个字沉稳有力,中英文并列,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这里是上海的过去,也是中国的记忆。蓝天之下,绿树之间,这座钟楼静静守望,如同一位老党员,不言不语,却始终坚守岗位。</p> <p class="ql-block">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内一处庄重的展厅,一面鲜红的旗帜高悬墙上,金色的镰刀锤子熠熠生辉。旁边,“入党誓词”四个大字庄严肃穆。我们整队肃立,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声音整齐而坚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仿佛回到了最初宣誓的那一天。岁月可以染白双鬓,但信仰从未褪色。这不仅仅是一次重温,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研习社成员</p>
<p class="ql-block">宣誓结束后,大家在党旗下合影。笑容自然,姿态轻松,却难掩内心的庄重。有人戴着帽子,有人背着包,衣着朴素,但眼神明亮。我们是老干部大学思政研习社的成员,平均年龄虽已过六旬,但心中的热忱一如青年。这次主题党日活动,不是形式,而是一次思想的淬炼,一次精神的集结。</p> <p class="ql-block">老社长独自站在党旗前,右手高举,神情专注。她没有说话,但那挺直的背影、坚定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她或许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基层工作的日子,想起了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时的忐忑与激动。这一刻,她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与自己的初心对话。</p> <p class="ql-block">老社长与年轻社员在党旗下合影,一个穿着紫色格子衬衫,一个戴着黑帽、背着蓝包。她们笑着,却笑得深情。几十年风雨同行,从工作岗位到退休生活,从单位学习到研习社活动,她们始终没有离开组织的怀抱。党旗前的这一张合影,是友谊的见证,更是信仰的同行。</p> <p class="ql-block">展板前,两位老人并肩而立,背景是金色的党徽和入党誓词。他们站得笔直,像年轻时参加集会那样认真。脚下的地砖平整,红色隔离带围出一方肃穆空间。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誓词,仿佛在逐字默念,将每一个字重新刻进心里。</p> <p class="ql-block">研习社社员在博物馆入口前合影,红色旗帜在风中轻轻摆动。他们穿着各色休闲装,有的拿着手机,有的背着双肩包,像一群普通的游客。但他们的神情不同——那是经历过时代变迁、见证过国家崛起的一代人特有的沉稳与自豪。他们曾是教师、医生、工人、干部,如今虽已退休,但仍在学习、在思考、在发声。</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穿着红色马甲,站在“1872”字样的展板前,讲述着那段开埠以来的历史。我们围拢过去,认真聆听。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有人举起手机拍照。天花板上的工业风管道仿佛在呼应那个机器轰鸣的年代。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份,而是活生生的人与事。我们听的不只是故事,更是来路。</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区,大家驻足于一个个展柜前。有人用手机拍摄文物细节,有人轻声交流观感。一位女士俯身细看一份老档案,眼神专注得像在阅读一封久违的家书。这些展品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我们父辈、祖辈生活过的痕迹。它们提醒我们:今天的安稳,是从怎样的风雨中走来的。</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陈列着旧文献、老照片、泛黄的报纸。墙上挂着历史影像,记录着城市的每一次跃迁。我们围着展板,像学生一样认真阅读。有人指着某张照片说:“这地方我小时候还住过。”历史就这样悄然与个人记忆重叠,变得具体而温热。</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眼镜的女士站在帆船模型前,脸上带着笑意,右手比出“V”字。她身旁的航海地图上,航线纵横交错,仿佛在诉说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开放基因。她轻声说:“自强,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是啊,从一艘小船到万吨巨轮,从被动开埠到主动开放,这条路,走得不易。</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同志站在航母壁画前,笑得像个孩子。蓝天白云下,巨舰破浪前行。他轻拍展板,说:“这才叫扬眉吐气!”他的包斜挎在肩,衣服朴素,但眼中有光。那是对国家强大的由衷欣慰,是一个老党员最朴素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馆外,我们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红色展板前合影。背景是博物馆的钟楼与绿树。八十年前的烽火,我们不曾亲历,但通过父辈的讲述、史料的记载,那份民族气节早已融入血脉。今天的我们,虽已退休,但爱国之心从未退休。</p> <p class="ql-block">前方的船模上写着“自强崛起之路”,我们纷纷驻足。这不仅是一条船舶工业的发展之路,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缩影。三位老同志站在船模前合影,笑容坦然。他们说:“我们这一代,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壁画上,“自强之路”四个字遒劲有力。巨轮破浪,红色起重机矗立岸边,象征着建设的力量。我们站在这里拍照,不只是为了留念,更是为了铭记:自强不息,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一面时间墙从1852年延伸至1902年,记录着近代中国的动荡与求索。一位同志站在墙前,默默数着年份,仿佛在回望国家一步步走来的脚印。他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我们学历史,是为了走好今天的路。”</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黑帽的老同志站在古代帆船模型前,手中拿着讲解稿,正为同伴介绍展品。他声音不高,但条理清晰。他说:“船,不只是工具,更是勇气的象征。敢下海,才会有出路。”这话,像是说船,也像是说人,说党,说国。</p> <p class="ql-block">一位白发老人俯身贴近展柜,手指轻触玻璃,专注地看着一份老文件。他穿着条纹衬衫,神情像在阅读一封来自百年前的信。旁边有人轻声说:“这些字,现在都没几个人认得了。”但他认得,而且读得懂。因为他是历史的阅读者,也是历史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仍在讲述1937年的故事,我们围在展板前,静静聆听。那一刻,没有人说话,只有历史在耳边回响。我们是老干部,是学员,更是思想的传承者。这次主题党日,不只是参观,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时,夕阳已染红钟楼。我们缓缓走出博物馆,脚步沉稳。回望那座建筑,它依然静立,像一位老党员,默默守望这座城市,也守望着我们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