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18日,一个刻在中华民族心口的日子,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承载着无尽的痛苦与屈辱。这天,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悍然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此后,短短4个多月,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陷,3500万同胞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就此踏上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之路。</p><p class="ql-block">事变前夕:日本的狼子野心与国际局势的暗流涌动,20世纪初,世界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也削弱了日本在华利益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初遭遇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其的束缚,妄图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东北这片富饶的土地,就这样被日本军国主义者盯上,成为他们侵略扩张的首要目标。</p><p class="ql-block">在国内,东北地方政权处于张学良的统治之下,尽管东北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军事上,东北军虽有一定数量的兵力和装备,但军事训练和战略部署存在漏洞;政治上,张学良在对日态度上摇摆不定,受到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影响,对日本的侵略野心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坚决抵抗的决心,这也为后来“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的不抵抗埋下了隐患。</p><p class="ql-block">国际方面,英美等国忙于应对经济危机,对日本在东北的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企图牺牲中国的利益来维持与日本的关系,换取自身的暂时安宁。国际联盟作为当时的国际组织,在处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问题上,也表现出软弱和无力,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这无疑给日本军国主义者壮了胆,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实施侵略计划。</p><p class="ql-block">柳条湖的阴谋:“九一八”事变的爆发,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领一小队日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为了掩人耳目,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了猛烈进攻。当时,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陷入了混乱。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虽有少数官兵奋起反抗,但因寡不敌众,最终被迫撤离。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而日军仅伤亡24人。就这样,日军轻松占领了北大营,迈出了侵略东北的第一步。在进攻北大营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今沈阳)发起攻击。1931年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增兵,辽阳的第2师主力增援对奉天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凰城、安东(今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区、二道沟、南岭等地。至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虽自发反击,但战至次日,长春也宣告陷落。</p><p class="ql-block">东北沦陷:山河破碎与人民的苦难,随着奉天、长春等城市的相继沦陷,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在东北大地上肆意践踏。1931年9月21日,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率部投敌,日军第2师主力轻松占领吉林。此后,日军继续向北推进,目标指向黑龙江省。1931年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并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指挥3个旅、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顽强抵抗,打响了著名的嫩江桥抗战。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守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爱国精神,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然而,由于实力悬殊,战至11月18日,马占山终因实力不济而弃守省城齐齐哈尔,撤往克山、海伦。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1931年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此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面对日军的威胁,南京政府和张学良在是否抵抗问题上发生分歧,张学良倾向于和平解决,钟情于“锦州中立化”方案,并开始秘密安排从锦州一线自动撤军。尽管南京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但均未奏效。1932年1月3日,日军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驻锦州的东北军早已奉张学良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p><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军,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事变。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但激战五天后,自卫军溃不成军,撤往宾县。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了殖民统治,东北人民从此陷入了长达14年的黑暗深渊。</p><p class="ql-block">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东北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日军实行残酷的军事统治,大肆屠杀无辜百姓,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如平顶山惨案,3000多名无辜群众被日军残忍杀害;日军还疯狂掠夺东北的资源,包括煤炭、钢铁、木材等,将东北变成了他们的资源供应地;此外,日军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从思想上磨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强迫学生学习日语,灌输日本文化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全国震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全国。消息传来,全国人民义愤填膺,一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各地兴起。</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方面,“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仅两天,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喊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成为东北抗日的中流砥柱。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战斗,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在全国其他地区,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日本侵略的抗议和对东北人民的支持。学生们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东北”等口号,要求政府抗日;工人们举行罢工,拒绝为日本企业工作;商界人士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使日本在华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打击;文化界人士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文学、戏剧、音乐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如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鼓舞全国人民抗日的战歌。</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中,一些爱国将领也挺身而出,主张抗日。1933年,冯玉祥、吉鸿昌等人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察哈尔地区抗击日军侵略,收复了部分失地;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反思:铭记“九一八”,开创未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90多年,但这段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和教训,永远不能被忘记。它是我们民族的耻辱,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从“九一八”事变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当时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与日本存在较大差距,加上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内部的不团结,使得日本侵略者有机可乘。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才能有效抵御外来侵略。</p><p class="ql-block">同时,“九一八”事变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华儿女展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和传承这种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在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铭记“九一八”事变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冲突和战争仍然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至今仍否认侵略历史,企图美化侵略行径,这是对历史的亵渎和对人类良知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尊严。</p><p class="ql-block">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各地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一声声警报,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警示。我们要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道伤疤,也是一座警钟。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