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16清凉峰东线救援行动日记

独行者

<p class="ql-block">9月15日傍晚五点十分许,饭菜刚桃了几筷,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蓝天救援队”五个字让我瞬间放下筷子。“清凉峰野猪塘一带有驴友迷路,需要救援!”电话那头的声音略带急促而又坚定清晰。</p><p class="ql-block"> 原本想着吃完这顿早晚饭,就能陪孙女搭积木、听她讲《邮件到啦》的故事,可此刻救援的召唤压过了所有念头,带孙女的任务就交给妻子了。端起碗,三下五除二扫完剩下的米饭,筷子一撂就往卧室冲。蓝色队服T恤往身上一套,背包里迅速塞进一瓶水,又随手抓过件备用队服外套——山里傍晚凉,说不定用得上。</p><p class="ql-block"> 拉链一拉,背包甩到肩上,快步走到门口蹬上电瓶车。钥匙一拧,车轮飞转起来,向队部飞驰而去,风从耳边掠过。</p><p class="ql-block">刚到队部,便见五位队友弯腰忙碌,:有人手指勾着绳索两端,飞快将其盘成规整的圆捆;有人则捏着砍刀刀柄,反复检查刀身是否牢固、刀刃是否锋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没受伤,担架就不用带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众人立刻调整动作——把备好的绳索、砍刀逐一归位到背包侧袋,又快速清点了一遍应急物资。不过几分钟,装备便全部整理妥当。</p><p class="ql-block"> 六人随即快步登车,引擎轰然启动,车辆朝着伏岭派出所的方向疾驰而去。</p><p class="ql-block"> 抵达伏岭派出所后,我们第一时间核查确定被困者位置。根据其提供的两步路轨迹,初步锁定在清凉峰野猪塘一带。结合不久前该区域的救援经验,暂定沿清凉峰北侧推进——从临安十门峡龙门景区入口出发,徒步攀升至野猪塘附近展开搜寻。确定方案后,我们辞别民警,立即驱车前往临安景区方向。</p><p class="ql-block"> 车辆行至水村时,派出所突然传来新的定位信息,情况意外生变:被困者实际位置并非野猪塘,而是在鲜有人至的清凉峰东侧。我们紧急检索东侧轨迹,却发现此处与北侧、南侧密布的驴友路线不同,全程无任何攀爬记录,如何找到通往被困者或者其附近的路径成为首要难题。</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在地图上圈定两个潜在起点:一是临安十八龙潭景区,二是歙县小岫村,两者均距被困点不远。经快速分析,最终选择小岫村路线——山村通常会有通往山顶的山间便道,通行可能性更高;而十八龙潭景区步道多沿溪流修建,与被困点衔接的概率极小。(这是第一次重要选择)</p><p class="ql-block"> 好在前往小岫村的前半段路程,与原计划的龙门景区路线重合,无需掉头折返。我们迅速调整导航目的地,车辆继续沿着公路向前,朝着歙县小岫村的方向加速驶去。</p><p class="ql-block">晚八时十分抵达小岫村后,我们先向一位村民大哥打听清凉峰东侧路况,他推荐了对当地路况最熟悉的歙县清凉峰保护站护林员洪来翔。‌我们找到洪来翔家,向他说明情况,并共同研判被困者可能在清凉峰的鬼行一带。该区域山势复杂,地形险要。我们恳请他带路,却得知他需居家待命,无法同行。</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我们另寻到村里66岁的洪理全大哥。他皮肤黝黑、身体健壮且性格豪爽,同样熟悉清凉峰路况,愿意带我们上山。太好了——此前我们还在“请向导”与“自行上山”间犹豫,经商量后认为请向导更稳妥。(这是第二次重要选择)</p><p class="ql-block">洪理全大哥辞别家人后,便坐上了我们的车。车辆沿水泥路向山里行驶约三四里路,抵达路的尽头后,我们开始徒步爬山,此时已是晚九时十分,海拔大约550米。</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山路向上攀行,夜色里的山道虽被浓荫笼罩,路迹却还算清晰,只是陡缓交替,时而需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山里的夜风带着草木的凉意掠过,可我们每个人的后背都浸着汗,连额角的汗珠落在衣领里都浑然不觉——满心焦灼都化作了脚下不停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林间并不寂静,草叶间虫鸣唧唧不断,偶尔还会传来几声鸟叫,在空旷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途中遇到过好几次岔路口,昏暗中难免走偏,好在洪理全大哥经验老道,每次都能凭着记忆及时调整方向,没让大家走太多冤枉路。</p><p class="ql-block"> 这样攀行了两个多小时,海拔渐渐升到900多米,山风里似乎多了几分寒意。“应该离得不远了。”洪大哥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一块相对平坦的空地说“这一带就是鬼行了”。我们立刻停下脚步,借着头灯的光快速整理好设备,在这里启动无人机——夜色中亮起的机身灯光,成了此刻寻找被困者最关键的希望。</p><p class="ql-block">通过两次无人机定位,我们与被困者核对位置后,成功锁定其较精确方位,此时被困者手机已断电,双方直线距离约600米,他的海拔大约1400米。然而,现场四周为茫茫林海,多次搜寻均未找到通往被困者的路径。经地图研判,确定两条潜在路线:一是沿两处山脊推进,二是经一条涧沟靠近,但600米的直线距离因林海阻隔,实际通行仍面临巨大挑战,且向导对被困者所在位置也不熟悉,暂时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 期间,我们与其他救援队伍同步信息:歙县山越救援队取消原计划从绩溪永来上行的搜救行动,休整后改从清凉峰南侧上坦村方向向上搜索;临安狼行救援队也因无路可走无法推进,暂停了从十八龙潭方向向上的搜寻行动,正研究新的救援方向。我们也向两支队伍通报了我方当前的搜救进展与困境。</p><p class="ql-block">目前,在多支救援队中,我方距离被困者最近,直线距离仅600米。但如何突破这短短600米的林海阻隔,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难题。好在我们并未慌乱,也未被困难吓退,而是静下心来重新研判局势。</p><p class="ql-block"> 经分析,若选择从两处山脊中的任意一处上行,一处因杂林、杂草与荆棘密布根本无法推进,另一处则极易迷失方向,恐引发“进得去、出不来”的严重后果。相较之下,沿涧沟上行可相对规避上述风险。因此,我们最终决定沿涧沟向被困者靠近——尽管这一路必然困难重重,但已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优选择。(这是第三次重要选择)</p><p class="ql-block">次日零时,队员补充完食物与水后,便沿涧沟摸索上行。涧沟内遍布大小不一的石块,坡度陡然升高,两侧下垂的树枝、荆棘与芒草,给行进造成极大阻碍。同时,沟内多处潮湿,石块湿滑,队员随时面临跌倒受伤和上方石块滑落砸伤的风险;遇到断壁断崖时则从沟边绕行,途中还曾遭遇竹叶青毒蛇,所幸未发生接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队员们全程手脚并用,几乎无停歇地艰难推进。当爬至海拔近1400米处时,众人离开涧沟,转向被困者方向继续搜寻。这段仅六七百米的路程,最终耗费了三个半小时,直至凌晨三点半,我们才在密林中成功找到被困者。</p><p class="ql-block">见到被困者时,他面露疲惫两眼无神。我们迅速蹲下身简单询问,确认他身体无碍、未受外伤后,立刻递上食物和红牛饮料。他接过补给狼吞虎咽,几口下去,原本紧绷的身体渐渐放松,声音也有了力气:“多亏你们来了!”</p><p class="ql-block"> 待他补充完能量、体能稍有恢复,我们帮他戴上头灯,叮嘱好“跟紧队伍、踩稳脚下”,便按原路开始下撤。夜色里,头灯的光柱在涧沟的乱石间晃动,大家互相提醒着避开湿滑石块、拨开垂落的荆棘。</p><p class="ql-block"> 一路小心翼翼,终于在一个半小时后走出涧沟,踏上了路迹清晰的山路。晚风拂过林间,所有人悬着的心,这才真正落了地。</p><p class="ql-block">我们沿山路继续返程,行进一个多小时后,约六点十五分抵达停车点。驾车至小岫村后,我们与向导洪理全道别,并向其郑重致谢,感谢他全程的协助。随后,我们带上被困者驱车前往伏岭派出所,将人安全移交后,简要向民警通报了此次救援情况。</p><p class="ql-block"> 完成交接后,队伍驱车返回队部,将救援装备逐一清点归位。待所有收尾工作结束,队员们各自返程,约八点五十分,我顺利到家。至此,本次救援任务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此次参加救援的人员名单如下:汪骏、吴志斌、张善斌、李友才、程诚、章东绯。</p><p class="ql-block">回望这次救援,三次关键选择如同链条般环环相扣——但凡其中任何一环出现偏差,这场救援都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让我深切体会到,救援从不是仅凭勇气、胆量与体能就能完成的事。敢闯险路的魄力固然重要,但团队成员在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用冷静研判与默契配合凝聚成的智慧,才是最终能圆满完成任务的核心力量。</p><p class="ql-block">章东绯2025.09.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