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p><p class="ql-block">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汉文帝元年(前179年),置武冈县,属长沙郡,县治今武冈市新东乡七里桥。后历有武冈、都梁、武刚、武强、武攸县、武冈州称谓,其地名历史文化深厚,皆可考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冈。何以为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经注·资水》谓武冈“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元和郡县图志· 武冈县》:“吴宝鼎元年改为武冈县,因武冈为名。”《大明一统志》载:东汉伐五溪蛮,与民同保此山,故又名同保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冈,得名于何时?依《水经注》《大明一统志》之载,得名约在后汉伐“五溪蛮”之时。这值得商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地下出土文物确证,武冈行政区划得名在西汉,并非后汉(东汉)。1958年长沙县出土一汉墓,其中发现“武冈长印”。经专家考订:此印为汉文、景时期(前179—前143年)之物。1981年《湖南省志》:“长沙近郊出土有西汉‘武冈长印’石印一枚。汉大县称‘令’,小县称‘长’。”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亦有“武冈长印”。这就确证武冈置县,至少在西汉初。2015年《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武冈市》明载:“汉文帝元年(前179年),置武冈县,属长沙郡。”这为史实,可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沅水》等载:今湖南湘西、怀化及邵阳部分地域,皆为五溪蛮(武陵蛮)所据。后汉对“五溪蛮”累有征伐,均以失败告终。《后汉书·孝桓帝》载:元嘉元年“秋七月,武陵蛮反。”明嘉靖《武冈州志》载: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15年),武陵(今常德)人詹山,率五溪蛮约4000人,攻陷都梁县城(今武冈市头堂乡七里村余家岭),擒县令,朝廷遣将兵讨伐,并于今武冈城区渠水北岸距老县城5里处筑新城。义军首领詹山率“五溪蛮”退守都梁山,后名“新城”处为武冈山。这次朝廷征伐“五溪蛮”,确有其事。但言武冈山得名于此时,则难以确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冈,因战事得名。武,军事、武力。在甲骨文中,有从止从戈之状。《孙子·行军》《玉篇·止部》,皆释为此义。冈,小山、山梁。《书·殷征》《诗·周南·卷耳》《释名·释山》多释为此义。武冈释义,与《水经注·资水》释义甚合,故武冈为兵争之地,可以定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冈得名,始于何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冈作为军事政区地名,得名约在战国中末之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吴起变法时,武冈得名,极有可能。战国中晚之交,一支楚军,溯沅水、资水、湘水而入今武冈市境,与世居此地的“五溪蛮”(古越人、三苗人后裔)争战。他们世居此地,遭楚军攻占,惨烈血战,保此蛮冈。“五溪蛮”败退后,此地被楚人占领,后置城邑命名为“武冈”,意为用武力攻占的山冈。至《水经注·资水》中,才释其义,被后人传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武冈境内出土文物,亦佐证武冈得名于战国中期。共和国《武冈县志·文物存留》记载:境内1993年有库存战国文物共8件,其中铜剑、铜戈、铜矛占4件,其余为农具铜铲1件,乐器铜铃3件。铜铃,可能是楚人随军敬神的礼器。有关史料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武冈山附近,发现不少战国时兵器,有刃剑、戟、矛、镞等等。这可能是楚人与“五溪蛮”争战此地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推断,武冈得名当在楚悼王“吴起变法”(前386—前381年)时。自此后,成为著名的地域地名。楚国于此是否设县,无考,但置军邑无疑。秦代于此是否设县,亦无考。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始置武冈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梁,侯国、县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长沙王子刘遂为都梁国敬侯,侯治在今武冈市城区七里桥(亦云在今隆回县桃洪镇横江社区)。《汉书·地理志》载: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改武冈为都梁县(仍存侯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梁,何以为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都梁“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为号,县受名焉。”都梁亦名泽兰,始载于战国至西汉时《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亦有载。但《经》中不见“都梁”之名。据此推测,俗称都梁(泽兰)之药草,得名当在战国中期晚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汉时武冈地域,已被楚人、汉人占据,世居当地的“五溪蛮”苗、徭、侗等少数民族,多退守都梁山一带。因山上悉生泽兰,故俗称“都梁”。秦汉时,这一带荒凉贫苦,食物匮乏,缺衣少药,人口渐少,为繁育族群人口,争战保家园,妇女生病时,多采“都梁”治病,遂成远近名山。汉武帝时置都梁侯国时,当以此山名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梁侯之封,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汉初,汉高祖先后翦灭异姓诸王,分封同姓王。然而,随着藩国势力扩张,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终于酿成“七国之乱”。平叛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自己的封地推恩给其他子弟,封号由皇帝赏封认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元朔五年(前124年),才有长沙定王子刘遂封为都梁侯之事。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改武冈县为都梁县,侯城与县邑,同治于今县城郊新东乡七里桥。都梁侯国初属桂阳郡,后与都梁县,同属零陵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汉初始元年( 8年 ),历132年侯国除,仍存都梁县。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又复名武冈县,治今市城区,属昭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原武冈县东北境置武冈、都梁、建兴三县,属荆州邵陵郡。都梁县移治今隆回县桃洪镇;建兴县,治尧王寺(今洞口黄桥镇尧王村,亦云治今洞口县高沙镇文丰村附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刚,县名。《汉书·地理志》载:“东晋改武冈县为武刚县”。刚,坚强之意。在甲骨文中,字形象人持刀断网之状,为音形字。《易· 说卦》《书·皋陶谟》《说文》多释义为刚强。武刚,意为武力刚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刚,何以得名?应与东晋奠基者王导为政,有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书》载:西晋末有“八王之乱”,之后天下纷争。王导与琅邪王司马睿友好,便倾心支持。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马睿都督扬州军事,听从司马王导建议,移镇建邺(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永嘉末王导官至宁远将军,拒绝朝廷征召。次年(312年)时任丞相的司马睿改封晋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晋建兴五年(317年)十二月,晋愍帝被弑死,司马睿在建康即帝位,改年号曰建武,旋改为太兴。王导因功封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之后,王导执宰相之位,协助元帝司马睿,建立江南政权。王导因功封太保,领司徒。其子王协在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因袭武冈侯不久,王导改武冈为武刚县。一是避其即帝位年号之讳,二是祈愿儿子王协武运昌国,故有此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因避梁简文帝萧纲之讳,改武刚为武强县,治今武冈市区东北新东乡七里桥,属邵陵郡。辖境当约今武冈、洞口、城步等县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强之“强”,刚强之意。武强,意为武力刚强。《梁书·卷四· 简文帝》云:“太宗幼而敏睿,识悟过人……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史书记载:他用兵能拓地千里,好文学,善纳士。但他生逢乱世,好“梦符”“善言玄理”,在位仅两年,终被侯景部下王伟、彭儁所害。因避梁简文帝萧纲之讳,改武刚为武强县,是有依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朝陈建兴县并入都梁县,属邵陵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邵陵郡,都梁、武强并入邵阳县,属潭州。隋末,萧铣以邵阳县原武强县地置武攸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攸,县名。《湖南古今地名辞典·武冈县》:“武攸县,《隋书》载,大业十三年(617年)罗川令萧铣据巴陵立梁国。萧铣析邵阳县置武攸县,属建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更名为武冈县。”武攸。意为武运长久悠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攸得名,当与南朝梁萧铣割据长江中游有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书·卷四·炀帝下》载: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罗令萧铣以县反,号为梁王,割据今邵阳一带。次年称帝,迁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游。后内乱不已,大臣旧将皆疑惧,多叛铣。唐武德四年(621年),高祖遣大将李靖合兵攻铣。铣统辖地将领,遇唐兵皆献城而降。为挽败势,铣于今邵阳地置建州,建州辖武攸、邵陵、建兴三县。当年又更武攸县为武冈县,县治迁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属邵州;七年(624年)建兴县并入武冈县。五代时武冈县为楚王马殷所据,属湖南道武安军敏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武冈县升为武冈军,迁治于今县城,属荆湖南路,辖武冈、绥宁、临冈3县。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析武冈县置新宁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武冈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武冈府;九年降为州,并省武冈县入州。清属宝庆府。民国2年(1913年),废州为武冈县;次年属湘江道。民国11年(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邵阳专区,1968年属邵阳地区,1986年属邵阳市。1994年撤武冈县为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至今不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境内地处南岭山地与湘西山地交界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赧水及其支流威溪、石门河、龙江等150条河流密布全境。林产多松、杉、竹、油桐、油茶、漆林、乌桕等。云山自然保护区有伯乐树、香果树、银杏等珍木。矿产主要有煤、铁、大理石、锰、铅、锌等。隆龙、武新公路过境。赧水可通航。农产有稻、黄豆、甘薯、烟草、茶叶、辣椒、柑橘、油菜籽等。武冈铜鹅为省内名产。猪血丸子为特产。工业有机械、制革、造纸、制药、水泥、氮肥、化工、农具、食品加工、酿酒等厂。传统木雕工艺富有民族特色。名胜古迹有渔父亭、屈原庙遗址、法相岩、明代城墙、凌云塔、文庙等。纪念地有城关南正街文化书社、邓元泰镇木瓜桥及县第一中学校园红军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出品</b>/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p><p class="ql-block"><b>策划</b>/周小雷 廖义刚</p><p class="ql-block"><b>执行</b>/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p><p class="ql-block"><b>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b></p><p class="ql-block"><b>本期特别鸣谢武冈市委宣传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