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领进门”到“拉着走”:教育中“修行感”的缺失与回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古训,道尽了教育的本质——教师搭建阶梯,学习者主动攀登。可如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生拉硬拽”式学习已成常态:家长追着喂知识点、教师盯着补作业、大学课堂靠点名留住学生。这种转变,看似是教育者更负责,实则暴露了“修行感”的流失,让学习沦为被动应付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拉着走”的根源,藏在功利化的教育逻辑里。基础教育阶段,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尺。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把“考上好学校”当作唯一目标,主动为孩子扫清所有“学习障碍”:整理好笔记、规划好时间,甚至代劳思考过程。教师被升学率裹挟,只能用“盯紧、催严”的方式保证教学成果,把知识拆成碎片喂给学生,却忘了教他们“为什么学”“怎么自己学”。到了高等教育,习惯了被推着走的学生,突然面对自主学习的空间,反而没了方向,只能靠教师“拉一把”才肯往前挪,原本该是探索真理的大学课堂,成了应付学分的“打卡现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拖拽”,而是双向的“唤醒”。古人拜师,师傅授的是“方法”与“门道”:学木匠先懂刨子的用法,学读书先明句读的规律,剩下的全靠弟子在实践中琢磨、在犯错中成长。这种“修行感”,本质是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承认学习是自己的事,需要主动探索、主动承担。如今我们总说“为学生好”,却忘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家长替孩子规划人生,剥夺了他们试错的机会;教师替学生梳理思路,偷走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习惯了“被安排”,自然不会主动“修行”,只能在教育者的拉扯中,慢慢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找回教育的初心,关键是在“拉一把”时埋下“自己走”的种子。家长不妨退一步,把“替孩子做”变成“教孩子做”: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自己规划作业时间,哪怕刚开始会出错,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在不得不“盯着学、催着练”的同时,别忘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讲题时多问一句“你觉得从哪一步开始想”,布置作业时留些“自己找资料补充”的弹性空间,复习时引导他们画一画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被“拉着走”的过程中,慢慢摸清“自己走”的节奏。高等教育更该打破“点名式教学”,用有温度的课堂、有价值的课题吸引学生,哪怕初期需要用课程任务“拉着”他们参与,也要在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查文献、如何做研究、如何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让他们明白,大学不是“被推着毕业”的终点,而是“学着自己跑”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育不是拉着学生走,而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让他们愿意主动迈出脚步。唯有让“修行靠个人”的意识回归,才能让学习从被动的任务,变回主动的追求——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