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东陵裕陵:乾隆帝的地下佛国与百年劫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河北遵化昌瑞山的层峦叠嶂间,清东陵如一幅铺展250余年的帝王画卷,而裕陵便是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乾隆帝用53年光阴雕琢的“地下紫禁城”,藏着康乾盛世的巅峰气象,也刻着中国考古史上最痛彻的伤痕。这座耗时30年、耗银203万两的陵寝,从选址到布局,从雕饰到陪葬,每一处细节都是清朝鼎盛期国力与文化的缩影,却在百年后沦为军阀盗墓的“猎物”,上演了一场文明与野蛮的惨烈碰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裕陵的诞生,始于清朝皇室对“风水”的极致追求,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本是顺治帝亲选的“万年吉地”,而乾隆帝为延续“子随父葬”的昭穆之制,在昌瑞山南麓的胜水峪驻足——这里背靠昌瑞山主峰,前临龙凤门,左有鹰飞倒仰山为“青龙”,右有黄花山为“白虎”,中间一道玉带河蜿蜒流过,正是风水学中“前有照、后有靠,左右环抱”的上佳格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乾隆七年(1742年),裕陵正式动工,动用了全国最顶尖的工匠与材料:从云南开采的汉白玉,经漕运辗转千里;从东北运来的“金丝楠木”,质地坚硬如铁,历经百年不腐;连铺地的金砖,都来自苏州御窑,“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为了让陵寝与山水融为一体,工匠们甚至将胜水峪的山岗削平,再用夯土层层加固,打造出一块平整如镜的“宝顶”地基——这份对自然与人力的平衡把控,让裕陵成了“天人合一”理念的鲜活样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地理位置上看,裕陵不仅是清东陵的“核心陵寝”之一,更是连接清朝前中期历史的纽带:它东望顺治帝孝陵,西临咸丰帝定陵,南接慈禧太后定东陵,形成了“祖孙相依、夫妻相伴”的陵寝格局。而昌瑞山的密林与群山,既为裕陵挡住了北方的寒风,也让这座帝王陵寝在百年间隐于尘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裕陵的地面与地下建筑,严格遵循“前朝后寝”的礼制,宛如一座缩小版的紫禁城,从南到北沿中轴线依次展开,每一处建筑都藏着不可逾越的等级规矩。从清东陵的总神道分支,裕陵神道长1500米,两侧立着8对石像生——文臣、武将、马、象、狮、骆驼,均用整块汉白玉雕成,高3米有余。文臣头戴朝冠,手持笏板,面容肃穆;武将身披铠甲,腰佩宝剑,眼神锐利,它们不仅是“守卫陵寝”的象征,更是乾隆帝“文治武功”的具象化:文臣代表他编修《四库全书》的文治,武将代表他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的武功。</p><p class="ql-block">神道尽头是“神功圣德碑亭”,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着乾隆帝的生平功绩,碑顶趴着“赑屃”(龙九子之一),传说能驮重物,象征功绩“永载千秋”。亭后是三孔石拱桥,桥身雕刻着“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只有帝后棺椁才能从中间桥孔通过,王公大臣只能走两侧,等级森严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穿过隆恩门,便是裕陵的“前朝”核心——隆恩殿。这座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梁柱均为金丝楠木,天花板上雕刻着“三朵莲花”图案,花心镶嵌金箔,阳光透过窗棂时,整座大殿金光闪闪。隆恩殿两侧是东、西配殿,东配殿供祭祀时放祝版、祭品,西配殿则是喇嘛念经的场所——乾隆帝信奉藏传佛教,特意在陵寝中加入佛教元素,让“生前信佛”与“死后护佑”无缝衔接。</p><p class="ql-block">隆恩殿后是“后寝”区域,通过一道“琉璃花门”进入,便是方城明楼——这是裕陵的标志性建筑。明楼内立着“高宗纯皇帝之陵”的石碑,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墙体用“澄浆砖”砌成,历经百年风雨仍坚固如初。方城之后,便是直径30米的宝顶,下方便是乾隆帝与后妃的地下玄宫,宝顶四周种着松柏,取“万古长青”之意,而松柏的数量、粗细,都严格按照“帝陵规制”栽种,多一株少一株都算“僭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地面建筑是“礼制的载体”,那裕陵玄宫便是“艺术的巅峰”。这座深入地下17米的地宫,由九券四门组成(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第一道石门、明堂券、第二道石门、穿堂券、第三道石门、金券),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没有一根梁柱,却能承受上方宝顶与封土的巨大压力,堪称清朝建筑力学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令人惊叹的是地宫的雕刻——四壁、券顶、石门上,布满了藏传佛教题材的浮雕,共344尊佛像、2946字经文,没有一处空白。第一道石门上,雕刻着“四大天王”,身高3米,手持法器,神情威严,衣袂飘飘如真;券顶雕刻着“五方佛”,端坐于莲花座上,头顶有“伞盖”,周围环绕着飞天;金券(停放棺椁的核心区域)的东西两侧,雕刻着“八宝”(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象征“佛的八种智慧”。这些雕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连佛像的睫毛、经文的笔画都清晰可辨,工匠们甚至在汉白玉上“留刀痕”,让浮雕有了“立体感”——这份工艺,在整个中国帝王陵寝中独一无二,裕陵也因此被称为“地下佛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宫内共停放6具棺椁:乾隆帝居中,两侧是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嘉庆帝生母)、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她们的棺椁均为金丝楠木所制,外漆49道,内铺金箔,棺内塞满了珍珠、翡翠、玛瑙等奇珍异宝——乾隆帝曾说“朕为天下主,当以四海为家”,而这些陪葬品,正是他“富甲天下”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8年,民国初年的混乱席卷华北,奉军溃兵、土匪在清东陵周边游荡,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以“剿匪”为名,率部进驻马兰峪,盯上了裕陵与慈禧定东陵——这两座陵寝,一个藏着乾隆帝的“盛世宝藏”,一个装着慈禧太后的“生前积蓄”,成了军阀眼中的“肥肉”。7月4日,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由,封锁了清东陵,随后命士兵用炸药炸开裕陵地宫的第一道石门。由于地宫设计精密,石门后有“顶门石”(俗称“自来石”),士兵们连续炸了三次,才将四道石门全部炸开。当士兵们涌入金券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疯狂:乾隆帝的棺椁已经从棺床移位,棺盖被震开,尸体浸泡在积水中,早已腐烂,只剩一具骨架;棺内的珍珠、翡翠、朝珠散落一地,其中最珍贵的“九龙宝剑”(剑鞘嵌满宝石,剑柄雕九龙)、“乾隆帝田黄三联玺”(由三块田黄石组成,刻有“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被士兵们争抢,甚至有人为了夺宝,用刀砍碎了皇后的棺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盗墓持续了7天7夜,孙殿英部将裕陵地宫内的珍宝洗劫一空,仅从乾隆帝棺内就掠走珍珠2000余颗、翡翠翎管(插在官帽上的饰物)1个(后被孙殿英送给戴笠)、金元宝100余锭。更令人痛心的是,士兵们不懂文物价值,将地宫墙壁上的经文浮雕砍坏,将佛像的头部砸断,甚至用刺刀挑着乾隆帝的骨架,在地上拖拽——这座凝聚了百年匠心的“地下佛国”,瞬间沦为一片狼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盗墓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清皇室遗老(如溥仪)联名向国民政府抗议,要求严惩孙殿英。但孙殿英通过贿赂蒋介石、何应钦等人(将“九龙宝剑”送给蒋介石,将慈禧太后的“翡翠西瓜”送给宋子文),最终逃脱了惩罚,只留下裕陵地宫的残垣断壁,在黑暗中无声哭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裕陵的保护与修复被提上日程。1956年,考古工作者对裕陵地宫进行了第一次清理:他们将散落的棺椁碎片拼接,将乾隆帝与后妃的骨架整理后,重新放入棺内;对被破坏的浮雕进行修补,用水泥加固松动的汉白玉墙体;在地宫内安装通风设备,防止积水再次侵蚀文物。1978年,裕陵正式对游客开放,这座尘封百年的帝王陵寝,终于以“文化遗产”的身份,重新走进大众视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裕陵,早已不是“帝王的私产”,而是承载着清朝历史、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游客走进地宫,能看到四壁完好的经文浮雕,想象当年工匠的巧夺天工;站在隆恩殿前,能透过金丝楠木的纹理,触摸康乾盛世的温度;而那些被修复的棺椁,不仅是乾隆帝与后妃的安息之地,更是对“文物保护”的无声警示——它们见证了文明的辉煌,也经历了野蛮的摧残,如今静静矗立,提醒着每一个人:历史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需要守护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昌瑞山的风水吉壤,到“地下佛国”的艺术巅峰,从孙殿英的盗墓劫波,到如今的文化瑰宝,裕陵的280余年,是一部浓缩的清朝兴衰史,也是一部中国文物保护的觉醒史。它告诉我们:帝王的权力会消散,金银珠宝会流失,但凝结在建筑中的智慧与文化,永远不会褪色——这,才是裕陵真正的“宝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9、10</p> <p class="ql-block">裕陵神道。</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p> <p class="ql-block">裕陵全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