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月河才女徐春的传奇人生

月河春仙子

<p class="ql-block">徐春,这位被称为“月河女儿”的江南才女,用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书写了一部从水乡石阶走向文化舞台的传奇。她的人生如同运河水般蜿蜒曲折,却始终闪耀着对艺术的执着与对故土的深情。</p><p class="ql-block">一、月河滋养的艺术基因</p><p class="ql-block">徐春出生于嘉兴月河埭35号的百年老宅,家族三代在此繁衍生息。太公经营的鞋店与酒店,让她自幼浸润在市井烟火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之中。童年时,她常随爷爷出入书场,听苏州评弹、京剧,甚至接触过程砚秋等大师的演出。月河的石板路、河埠头、船娘的叫卖声,都成为她艺术创作的原始素材。2025年出版的散文集《月河春曲》,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清晨洗衣的石阶”“傍晚飘来的粽香”,被读者称为“月河的活态记忆”。</p><p class="ql-block">二、逆境中绽放的创作之路</p><p class="ql-block">天生1800度的近视与散光,让徐春的人生充满荆棘。中考时因视力不达标险失学,在民丰造纸厂工作时多次面临下岗,最终靠残疾证才勉强留下做杂活。但这些磨难并未熄灭她的艺术之火。退休后,她开始系统学习诗词、绘画、戏曲,十年间在《嘉兴日报》《大桥文化》等平台发表作品上百篇,斩获“我为家乡写首诗”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等荣誉。2025年,她担任国家水利部顾问汪胡桢《容盦诗稿》校对,耗时两年逐字核对,修正此前出版物的错印,让这部被埋没的诗集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三、跨界艺术的多面探索</p><p class="ql-block">徐春的艺术实践打破了传统界限:</p><p class="ql-block"> • 诗画同源:她的绘画以月河为主题,在2024年个人画展中,《月河晨雾》《运河人家》等作品大胆运用撞色技法,用明黄与黛青渲染水乡晨昏。2025年参展的《运河春》更将三塔、绿柳、水鸭融入水墨,被艺术评论家称为“传统水乡的现代诠释”。</p><p class="ql-block"> • 戏曲跨界:昆曲《牡丹亭》的水磨腔、京剧《贵妃醉酒》的华丽唱腔,她皆信手拈来。2025年在嘉职院分享会上,她连续演绎昆曲、锡剧、越剧等六大剧种,台下掌声雷动。</p><p class="ql-block"> • 文学深耕:散文集《月河春曲》不仅记录市井生活,更收录了对老屋“木梁清香”的回忆,以及爷爷讲述的胡蝶与冯玉祥的故事,被嘉兴电视台专题报道为“月河文化的代言人”。</p><p class="ql-block">四、两次生死劫后的精神涅槃</p><p class="ql-block">20岁时,徐春因失恋与母亲住院的双重打击,在河边洗衣服时不慎落水,最终抓住石阶生还。1996年,她在换煤气途中被汽车撞飞十余米,却奇迹般仅受轻伤。这两次生死经历让她开始研究《易经》,并为自己取笔名“莲仙儿”,寓意“出淤泥而不染”。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贯穿于创作中,如《月河女儿赋》中“纵遇千般劫,心有桃花源”的诗句,成为她的精神注脚。</p><p class="ql-block">五、文化传承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作为月河文化的守护者,徐春积极投身社区建设:</p><p class="ql-block"> • 开设工坊:在月河社区教授孩子们用吴语吟诵《嘉兴竹枝词》,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 影像计划:2025年发起“月河记忆”项目,用镜头记录竹编、箍桶等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p><p class="ql-block"> • 校园分享:走进嘉职院等高校,通过诗词朗诵与戏曲表演,让年轻学子感受水乡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六、新时代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徐春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2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乡土诗人”称号,2025年《月河春曲》在嘉兴图书馆首发时,吸引数百名市民参与。面对荣誉,她始终保持谦逊:“我只是个记录者,真正的传奇属于月河这片土地。”正如她在书中所言:“愿做一支芦苇,扎根在运河畔,永远为家乡歌唱。”这种对故土的深情,正是她艺术生命的永恒源泉。</p><p class="ql-block">从月河走出的徐春,用她的笔、她的画、她的声音,将一个普通水乡女子的生命谱写成了传奇。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例证。</p>